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ACT)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规范化哮喘治疗方案前及治疗后3个月复诊,分别采用C-ACT及肺功能评估疗效。结果初诊哮喘患J乙C-ACT评估准确度为67.5%,敏感性为65.6%;特异性为75.0%,FEV1%与C-ACT评分呈正相关(rs=0.33,P〈0.05)。患儿治疗3个月复诊,C—ACT评估肺功能解善率为80.8%,其评估准确度为70.0%,两者评估亦呈正相关(rs=0.32,P〈0.05)。结论C-ACT。分值与FEVI%有良好相关,且对哮喘控制期间的变化敏感。可做为诊治儿哮喘患儿病情控制及家庭监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客观指标肺功能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定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年龄≥5岁根据GINA哮喘控制水平分类属于未控制的哮喘患儿57例,按照GINA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每个月复诊1次,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预计值)检测及填写C-ACT量表,分析并比较.结果 FEV1%预计值从治疗前的(73.41±9.86)%升高到治疗后的(86.45±9.43)%,PEF%预计值从治疗前的(70.82±12.83)%升高到治疗后的(88.46±12.52)%,C-ACT评分从治疗前的(18.25±1.58)分增加到治疗后的(23.79±1.92)分,治疗前后FEV1%预计值、PEF%预计值、C-ACT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功能检测是评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C-ACT是一种简易而有效的评价儿童哮喘控制的方法,两者联合应用评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肺功能指标对儿童哮喘症状控制分级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疗效的评定。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50例哮喘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标准组,每组各75例,两组患儿在入组时均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常规组仅进行哮喘控制测试,不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标准组患儿采用哮喘控制分级评分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并给予规范化管理,定期对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情况、哮喘控制测试以及肺功能等情况进行专科回访,对比两组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例数、治疗后各时间段哮喘控制测试及肺功能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平均每个患儿每年随访2.5次,两组患儿共复诊375次,常规组患儿降级145次,升级35次,急性发作次数180次;标准组患儿降级70次,无升级,急性发作次数70次,标准组患儿降级、升级及急性发作次数均多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哮喘控制测试评分、FEV1以及MM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治疗9个月、治疗12个月哮喘控制测试评分、FEV1以及MMEF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哮喘症状控制分级治疗及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控制哮喘急性发作,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辨证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持续期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该院就诊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辨证穴位敷贴。比较两组的疗效,分析观察组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探讨患儿肺功能指标、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评分及哮喘发作次数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0.0%,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提高,CD8^+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指标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均有显著提高,C-ACT评分显著升高,哮喘发作次数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FEV1、PEF与CD3^+、CD4^+、CD4^+/CD8^+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CD8^+水平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ACT评分与CD3^+、CD4^+、CD4^+/CD8^+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CD8^+水平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与CD3^+、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CD8^+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辨证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持续期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其通过改善患儿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来控制临床症状和哮喘发作次数,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ENO)检测在儿童哮喘控制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哮喘患儿,根据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分为哮喘未控制组(C—ACT<20分)50例和哮喘控制组(C—ACT≥20分)70例;120例哮喘患儿,根据2014版GINA指南分为重度组38例、中度组46例及轻度组36例、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ENO和肺功能(FEV1%、PEF%)检测,分析ENO水平与FEV1%、PEF%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控制组、非控制组及对照组3组组间ENO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0.72,P<0.05);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及对照组4组纽间ENO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23.78,P<0.05);哮喘非控制组、控制组、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ENO水平与肺功能FEV1%和PEF%均无相关性(r值介于-0.097^-0.027,均P>0.05)。结论 ENO是气道炎症反应的良好指标,可作为监测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及控制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奥马珠单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哮喘门诊就诊、符合中重度哮喘合并过敏性共病诊断的患儿15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儿奥马珠单抗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儿童鼻-结膜生活质量问卷(PRQLQ)、变应性鼻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肺功能和一氧化氮呼气试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奥马珠单抗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哮喘症状控制及生活质量评价C-ACT、PAQLQ的评分均有升高,鼻部及眼部症状评价PRQLQ、VAS的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294、53.352、76.415、75.876,P<0.05);4项评分变化趋势一致,治疗初期临床症状有改善,治疗20周后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肺功能影响,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从治疗前的[90.80(45.60,93.60)]%增加至治疗24周的[94.00(...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表达情况,分析血清25-OH-D_3与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评分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3个月检测25-OH-D_3水平、C-ACT评分及肺功能;分别依据C-ACT评分及肺功能情况评价患儿病情控制及肺功能下降情况并分组,分析血清25-OH-D_3水平与C-ACT评分和肺功能的关系。结果治疗3个月,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C-ACT评分及肺功能均较入院当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治疗,100例患儿病情未控制25例、部分控制42例、完全控制33例;肺功能轻度、中度及重度下降分别为43例、38例及19例;未控制组25-OH-D_3水平低于部分控制组和完全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控制组和完全控制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_3水平低下是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OR1,P0.05);重度组25-OH-D_3水平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_3水平低下是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康复不佳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25-OH-D_3水平低表达可能会影响儿童支气管哮喘C-ACT评分及肺功能,可能是导致患儿病情控制与肺功能康复不佳的主要因素,临床应重视给予25-OH-D_3水平过低的患儿及时且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可能对改善患儿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评价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2年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09年10-12月本院哮喘专科门诊110例6~14岁非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过敏性哮喘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按照GINA方案常规治疗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照组按照GINA方案常规治疗。通过2年随访,每6个月复查肺功能FEV1%、PEF,每12个月复查IgG4、sIgE、粉尘螨皮肤点刺检测、日、夜间哮喘症状、C-ACT评分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 1)治疗24个月实验组肺功能FEV1%、IgG4值、C-ACT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日、夜间哮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治疗24个月实验组粉尘螨皮试等级变化、sIgE、肺功能PEF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IgG4值在治疗12个月和治疗24个月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 结论 实验组在改善过敏性哮喘患儿的肺功能、日夜间哮喘症状、C-ACT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舌下粉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中,IgG4值呈逐年显著升高。粉尘螨滴剂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过敏性哮喘儿童的特异性免疫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辩证穴位敷贴对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辩证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评价指标、肺功能指标及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哮喘发作次数均显著改善,并且研究组喘息、咳嗽、哮鸣音症状及C-ACT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哮喘发作次数改善更加显著(P<0. 05)。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均有显著提高,并且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 05);对照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明显变化(P>0. 05),研究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辩证穴位敷贴可有效改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贺苗  董菊  吴萍萍  石磊  林素兰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573-1576
调查哮喘患儿的家庭功能及家庭管理方式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间的关联性,为促进儿童哮喘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抽取122例7~11岁哮喘患儿及其父母纳入调查研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家庭管理方式量表(Family Management Measure,FaMM)和儿童哮喘控制问卷(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进行调查,通过C-CAT得分对患儿分组:哮喘完全控制组(≥23分)77例(63.1%),部分控制组(20~22分)29例(23.8%),未控制组(≤19分)16例(13.1%),分析3组哮喘患儿家庭因素与哮喘控制水平间的关系.结果 各哮喘控制组在FAD及FaMM各分量表得分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06~130.38,13.90~95.42,P值均<0.05);哮喘完全控制组患儿家庭功能和家庭管理方式与哮喘部分控制和未控制的相比更优.FAD的各维度与C-ACT得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FaMM中患儿认可、照护能力、家长关系与C-ACT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71,0.39,P值均<0.01),疾病影响、生活困难、疾病负担与C-ACT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0.70,-0.59,P值均<0.01).结论 家庭功能及家庭管理方式与患儿哮喘控制情况紧密相关.医护工作者在对哮喘患儿实施整体治疗的同时,需积极帮助家长改进家庭功能和家庭管理方式,提高患儿哮喘的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对5岁以上中度持续期哮喘患儿肺功能及儿童哮喘测试(C-AC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5岁以上中度持续期哮喘患儿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辅舒酮联合顺尔宁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舒利迭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C-ACT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2);治疗后4周和12周观察组患儿C-AC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EOS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峰值气流速(PEF)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对5岁以上中度持续期哮喘患儿的哮喘症状改善明显,降低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水平,促进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医院内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方法选择扬州大学附属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哮喘科门诊2011年9月-2013年9月就诊的5岁以上支气管哮喘患儿162例,实施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即以儿童哮喘专科门诊为主导,联合急诊科、中医科、耳鼻喉科、保健科、心理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组建儿童哮喘一体化诊疗服务网络,实施儿童哮喘一体化诊疗及规范化管理,设为A组;2011年前未实施哮喘一体化管理的哮喘患儿148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急性发作控制时间、3个月肺功能恢复人数(FEV1≥80%)、1年内哮喘急性发作≥3次人数、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依从率、流失率及满意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在急性发作控制时间、3个月肺功能恢复人数(FEV1≥80%)两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儿1年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1),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也少于B组(P0.05),依从率及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1),流失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儿童哮喘一体化诊疗服务方案在长期管理中,明显优于传统的管理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慢性中度持续期哮喘患儿接受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后肺功能、气道炎症的变化,旨在为该类哮喘患儿的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6例慢性中度持续期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患儿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气道炎症[白细胞介素-8 (IL-8)、溴化氢多聚物胶囊(CAP)、一氧化氮(NO)]、控制情况及依从性[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ACT)、用药依从性量表(MARS-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FEV1、FEV1/FVC、PEF、IL-8、NO、ECP、C-ACT、MARS-A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EV1、FEV1/FVC、PEF均高于对照组,IL-8、NO、ECP均低于对照组,C-ACT、MARS-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中度持续期哮喘患儿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肺功能,纠正炎症状态,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利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小儿止哮胶囊结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采用儿童哮喘生命质量表和肺功能仪测量3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3个月前后的生命质量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评价各生命质量的指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止哮胶囊结合西药治疗改善肺功能及患儿的生命质量,儿童哮喘生命质量量表可作为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白三烯C4合成酶(LTC4S)基因 rs730012、rs3776944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与儿童哮喘易感性和孟鲁司特疗效的关系,以指导哮喘早期预防及精准治疗。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215例为病例组,228例非哮喘儿童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法对所有研究对象LTC4S rs730012、rs3776944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于孟鲁司特治疗前后进行肺功能、尿LTE4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评分。结果 1)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730012及rs3776944 位点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0.617,P均>0.05)。2)中重度哮喘组A/C+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6.088,P均<0.05)。3)A/C+C/C基因型哮喘患儿在经过孟鲁斯特钠治疗后FEF50、FEF75改善率明显高于A/A型患儿(P均<0.05),而单纯应用布地奈德组患儿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4)A/A基因型患儿应用孟鲁司特疗效更佳,较A/C+C/C基因型尿液LTE4改变率高,rs730012和rs3776944位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TC4S rs730012 SNP与哮喘严重程度有关,rs730012及rs3776944 SNPs野生型应用孟鲁司特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锡地区哮喘儿童病例哮喘控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无锡某医院门诊复诊的哮喘儿童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估哮喘儿童的哮喘控制水平并对儿童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哮喘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3例哮喘儿童参与研究,男女性别比为0.82∶1,年龄4~11岁,8~11岁儿童病例所占比例较高。403例哮喘患儿中共有125例儿童病例C-ACT评分<24分,哮喘控制不良率为31.02%,控制良好率为68.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2.323)、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OR=3.006)、主要照顾者对儿童哮喘的认知程度评分(OR=0.686)是哮喘儿童哮喘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 哮喘儿童的哮喘控制不良发生率较高,超重或肥胖、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主要照顾者对儿童哮喘的认知程度评分是哮喘儿童哮喘控制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实施早期干预,提高疾病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开展"儿童哮喘健康之家"健康教育活动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6例学龄期哮喘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延迟干预组)各33例,干预组患儿于2011.3.12-2011.6.12参加为期3个月的"儿童哮喘健康之家"健康教育活动,对照组患儿延迟到3个月后参加。采用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测定患儿的肺功能;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测评患儿自我概念水平;儿科哮喘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AQLQ)测评患儿生存质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组内和组间各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3个月后干预组患儿的FEV1和PEF值有所提高(P<0.05),患儿的肺功能得到改善;干预前后,干预组患儿PHCSS得分和PAQLQ得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患儿得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干预组患儿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得分(P<0.01),干预组患儿的自我概念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 "儿童哮喘健康之家"健康教育活动适合学龄期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肺功能状态,提高自我概念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地控制哮喘发作,利于患儿的成长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学龄期儿童哮喘家庭控制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规律随访的118例学龄期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72例,女性46例。使用家庭功能量表(FAD)、家庭环境量表(FFES)及中文修订版Morisli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分别对患儿的家庭功能、家庭环境及药物使用依从性进行评估。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明确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结果纳入的118例哮喘儿童中有44例哮喘未控制,33例哮喘部分控制,41例哮喘完全控制。3组间患儿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收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控制组哮喘患儿FAD分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部分控制组和完全控制组(20.50±1.97 vs.16.36±1.11 vs.14.05±1.38,P<0.001),而FES总分显著低于部分控制组和完全控制组(46.80±4.51 vs.52.64±4.85 vs.57.83±3.19,P<0.001)。完全控制组患儿依从性高比例显著高于未控制组和部分控制组(6.82%vs.3.03%vs.31.71%,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提示,FAD总分、FES总分和MMAS-8得分是影响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因素(均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哮喘家庭控制情况仍不乐观。患儿家庭功能、家庭环境和药物依从性是影响其家庭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病情防控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仅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多元化健康教育。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10 d后进行哮喘认知水平测试;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患儿治疗依从性;出院后1个月复诊时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问卷、儿科哮喘生命质量问卷(PAQLQ)评估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健康教育10 d后,观察组患儿对疾病知识、药物应用、吸入器使用方法、降低哮喘发作频率的方法、胸闷气喘时处理方法的认知率分别为77.50%、61.25%、85.00%、70.00%、65.00%,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儿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使用吸入器的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依从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后1个月,对照组患儿C-ACT评分、PAQLQ总分、PAQLQ症状评分和情感评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ACT评分、PAQLQ总分及各分项评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学龄前哮喘患儿的疾病控制,可有效增强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提升哮喘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及哮喘易感基因多态性与哮喘患儿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将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内科门诊自2019年1-12月收治的哮喘患儿纳入研究,均接受雾化吸入治疗,初始治疗1个月复诊时按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分为控制不佳组(C-ACT评分22分)、部分控制组(C-ACT评分22~25)、完全控制组(C-ACT评分25分);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呼吸道感染情况及哮喘易感基因多态性,分析呼吸道感染情况及哮喘易感基因多态性与哮喘患儿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部分控制组、控制不佳组中混合细胞型显著高于完全控制组(P0.05);不同哮喘控制水平的哮喘患儿呼吸道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部分控制组、控制不佳组中病毒+肺炎支原体病毒(MP)+细菌感染、病毒+MP比例高于完全控制组(P0.05);不同哮喘控制水平的哮喘患儿ADRβ2 R16G、IL-13 A 2044G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部分控制组、控制不佳组中FcEεR1 E237G AG分布频率高于完全控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毒+MP+细菌、病毒+MP、FcEεR1 E237G AG均是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患儿后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患儿可有效控制哮喘,但其控制水平不仅受气道炎症表型影响,呼吸道感染类型、哮喘基因FcEεR1 E237G多态性也与哮喘控制水平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