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学龄期儿童膳食钙摄入现状及骨营养状况,分析膳食钙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以上海市杨浦区和宝山区10所小学二、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随机 抽取2个班级进行定量超声BMD测量,对宝山区6所小学所有二、三年级学生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法进行钙摄入量调查,分析调查人群膳食钙与BMD关系.结果 受试儿童平均钙摄入量为647 mg/d.不同年龄别BM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5,P=0.173),但不同年龄别间BMD的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2,P=0.000).总钙摄入量与BMD及其Z值无关.乳钙占总钙的百分比与BMD及其Z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097,P=0.015;r=0.117,P=0.003),非乳钙占总钙的百分比和非乳钙摄入量与BMD及其Z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097,P=0.015;r=-0.110,P=0.006).当总钙摄入量≥600mg/d时,高乳钙组的BMD及其z值明显高于低乳钙组(P<0.05).当总钙摄入量<600mg/d时,高乳钙组的BMD及其Z值较低乳钙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乳钙摄入对BMD有促进作用,当总钙摄入量≥600 mg/d时,该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学龄期儿童肥胖与膳食钙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区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和膳食钙摄入情况,分析肥胖与膳食钙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杨浦区和宝山区10所小学二、三年级学生进行体检,并对其中6所小学学生进行钙摄入量调查,分析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和膳食钙摄入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上海市部分地区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率高达36.0%;总钙摄入量为647mg/d,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仅有26.4%;总钙摄入量与肥胖无关(χ2=0.319,P=0.956);单位体重钙摄入量与肥胖有关,单位体重钙摄入量越高,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越低(χ2=65.022,P=0.000);肥胖相关指标如体重(χ2=101.660,P=0.000)、体质指数(BMI)(χ2=85.223,P=0.000)、体脂百分比(PBF)(χ2=64.869,P=0.000)、收缩压(SBP)(χ2=35.626,P=0.000)、舒张压(DBP)(χ2=24.779,P=0.000)等随着单位体重钙摄入量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单位体重钙摄入量为与肥胖有关,随着单位体重钙摄入量的增高,超重肥胖发生率降低,体重、BMI、PBF、SBP、DBP、腰围和肥胖度也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研究支持增加钙摄人可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儿童时期的牛奶摄入水平及保持饮用牛奶的习惯与成年后骨密度呈正相关,有助于获得更高的骨峰值。本文总结了膳食钙摄入量对骨密度和儿童肥胖相关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膳食因素对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病 ,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膳食营养素摄入对骨密度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对 1 86名健康志愿者及 57例骨质疏松病人进行了膳食调查及骨密度测定 ,以了解膳食因素对骨密度的影响。1 对 象 与 方 法1 .1 观察对象及分组  健康正常人 1 86名 ,其中男性 81名 ,年龄 2 4~82岁 ,平均年龄 (48.7± 1 7)岁 ,分为 2 4~ 55岁和 56~ 82岁两个亚组 ,分别为 50和 31名。女性 1 0 5名 ,年龄 2 4~ 82岁 ,平均年龄 (47.2± 1 4)岁 ,分为与男性年龄相同的两个亚组 ,分别为 74和 31名。均无内…  相似文献   

5.
近120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为8826万。尽管骨质疏松症常发生在老年期,但是骨密度增加最快的阶段,通常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早期,在青春发育期结束时,可能已达到峰值骨量。儿童青少年期峰值骨量增加10%,可使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发病率降低50%。因此,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研究的焦点,已转移到如何使生长发育期的峰值骨量达到最大值,从而预防和延缓成年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影响青少年峰值骨量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初步探讨昆明地区部分青少年骨密度的高低与膳食中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社区居民膳食钙摄入调查及钙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慧  孙长颢  李颖 《卫生研究》2007,36(1):105-107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居民膳食钙摄入情况以及机体钙营养状况。方法在哈尔滨市选择代表性社区,以512名健康成年人为调查对象(平均40岁),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法进行膳食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调查对象血样,测定钙营养相关指标以及骨密度。结果哈尔滨市居民夏秋季人均膳食钙摄入量为383mg/d,冬春季人均膳食钙摄入量为479mg/d,年平均人均膳食钙摄入量为431mg/d。钙营养相关指标,血清钙、血清磷、血清碱性磷酸酶、降钙素以及1,25(OH)2D3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甲状旁腺激素高出正常范围,25(OH)D3均值低于正常值范围。逐步多元回归结果显示,膳食钙摄入量与能量摄入的比值和蛋白质摄入量与骨密度Z评分有关,前者呈正相关,后者呈负相关。结论哈尔滨市居民膳食钙摄入水平远未达到钙的DRI,机体钙营养不充足。补钙的同时应注意能量的摄入不要过高,以能够更有效地补钙。  相似文献   

7.
孕期钙摄入量对孕产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孕期不同钙摄入量对产妇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对35 名24 ~31 岁、孕18周第1 胎的健康妇女从孕20 周至产后45 天进行追踪研究, 以营养软件指导膳食,在热能和其他营养素摄入基本一致下,按钙摄入量分为Ⅰ、Ⅱ、Ⅲ组,钙摄入量分别为(550 ±150) mg/d 、(900 ±150) mg/d 、(1 500 ±150) mg/d ,产后45 天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结果 Ⅰ组多项部位骨密度值明显低于Ⅱ和Ⅲ组;与同年龄组健康妇女腰椎骨密度峰值相比,Ⅰ组仅能维持在(85 .14±6 .61) % ,并出现个例腰椎骨骨质疏松;Ⅱ组可达(90 .74 ±6 .53) % ,Ⅲ组则达(100 .44 ±5 .19) % 。全身多部位骨密度与其均数相关极为显著,其中第3 腰椎相关性最好;钙摄入量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结论 孕期钙摄入量为(30 .68 ±3 .56) mmol/d ,即(1 274 .6 ±147) mg/d 时,母体经妊娠分娩及短期哺乳仍能维持良好的骨密度,对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意义。采用骨密度来反映孕产妇钙营养状况时,以腰椎代表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膳食酸负荷与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队列人群,选择资料完整的3319名40~75岁的居民,其于2011~2013年完成了食物频数问卷、一般情况调查和骨密度的测定(全身、腰椎、髋骨、转子间和股骨颈).利用膳食资料计算了膳食酸负荷--潜在肾酸负荷(PRAL)和内源性酸净生成...  相似文献   

9.
钙摄入量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探讨膳食营养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方法 ] 应用膳食营养调查方法调查某厂女工的膳食营养情况 ,并在 40岁以上 3个年龄组女工中分成平时注意补钙和不注意补钙的 2组人群 ,分别对这 2组人群的钙摄入量和骨密度进行比较。 [结果 ] 各年龄组女工的钙摄入量不足 ;40岁以上各年龄组女工中 ,平时注意补充钙摄入的女工每日钙的摄入量均高于未注意补充钙组 ,骨密度也高于未补充钙组。 [结论 ] 膳食钙摄入不足 ,易致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与低钙饮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市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合肥市大学新生的骨密度现状,并分析膳食模式与其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414名大学新生,最终收集到有效问卷1319份。检测人群的超声骨密度值。采用因子分析法判断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比较不同膳食模式组间的骨SOS修正均数。结果 (1)4种膳食模式较为有意义:"西方食物"型(摄入较多的汉堡包及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坚果类、零食、可乐、雪碧、咖啡、糖类);"动物性食物"型(摄入较多的猪肉、羊肉、牛肉、禽肉、动物肝脏、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坚果类);"钙类食物"型(摄入较多新鲜水果、鸡蛋、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坚果类);"传统中国"型(摄入较多的粮谷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猪肉)。(2)高"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的骨密度(SOS值)低于低"动物性食物"型(P<0.05);高"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的骨密度(SOS值)高于低"钙类食物"型(P<0.05);高"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的骨密度(SOS值)高于低"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P<0.05)。结论合肥市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和骨密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唐咏梅  杨猛  刘毅  王茜  李碧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69-1271
目的明确膳食摄入因素对学龄儿童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水平。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2 046名1~6年级学生进行骨健康相关因素、膳食调查和骨密度测定。结果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声波传导速度(SOS)均值为(1 530.2±21.0) m/s,6岁时为(1 540.4±22.3) m/s,随年龄增长降低至9岁时的(1 521.9±20.0) m/s,10~13岁回升到(1 527.4±22.5) m/s;当每天面食摄入量200~400 g、豆制品摄入量25~49 g、奶类摄入量200~400 g、叶菜类摄入量75~124 g以及营养素钙摄入量50%~149%适宜摄入量(AI)、磷摄入量50%~149%AI时,其SOS值能达到95%医学参考值范围;当每天豆制品摄入量50~99 g、蔬菜叶类摄入量50~74 g、钙摄入量150%~200%AI时,SOS值水平高于参考值;将有影响的食物和营养素的适宜量带入回归方程后,SOS值初步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态势。结论膳食摄入对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增值有影响,经调整改善能利于骨快速增长期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几种常见生活因子对中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的影响,以便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方法 对在武汉同济医院高干病房进行体检的286例50~79岁的汉族中老年男性采用问卷方法进行生活饮食习惯等情况调查;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定腰椎及股骨颈BMD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将平均每天摄钙量按从低至高分A、B、C3组,其中年龄在60~69岁的C组腰椎及股骨颈BMD明显高于A组(P<0.01),与B组比较其股骨颈BM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年龄的C组腰椎及股骨颈BMD与A、B组比较均有很大差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饮酒对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3)吸烟对骨密度有较大影响,吸烟组股骨颈BMD低于非吸烟组(P<0.05)。(4)运动对骨密度有较大影响,运动组股骨颈BMD高于非运动组(P<0.05)。结论 增加钙的摄入有助骨密度的提高;蛋白质的摄入情况以及饮酒对骨密度影响不大;吸烟促进骨密度的降低;运动有助于骨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中老年人骨密度水平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营养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乌鲁木齐市45岁及以上居民956人,用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膳食调查并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使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水平的关系.结果 本次调查获得4种膳食模式:相对均衡模式,油盐模式,奶类及薯类模式,水产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取湖北省浠水县213名6~10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双能X线BMD测量仪测量儿童前臂远端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启动子FokI位点多态性分布.结果 VDR-FokI基因分布频率是FF 25.8%,Ff62.0%.ff12.2%;男女之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基因型携带者体重、体质指数(BMI)、BMD和血清钙水平最高,而Ff基因型携带者身高最高,但血清磷和碱性磷酸酶在各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基因对应较高的BMD,Ff对应较低的BMD,ff的BMD介于二者之间.3组基因型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a水平在女童各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FokI多态性影响儿童BMD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学龄期儿童膳食多样化与微量营养素摄入量的关系,为指导儿童科学饮食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课题组于2009年在江苏省射阳县建立关于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出生队列,选取随访的442名6~7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评估儿童膳食状况,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估算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并计算儿童膳食多样化评分(DDS和DDS10)和食物多样性评分(FVS);同时评估儿童体格发育指标,应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膳食多样化和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与儿童肥胖的关系。结果 研究地区儿童膳食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低于该年龄组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三种儿童膳食多样化评分均值低于国内其他研究(DDS:6.69±1.59; DDS10:4.94±1.51;FVS:16.79±7.53)。儿童膳食多样化评分与大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状况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DDS:β=0.14~1.28; DDS10:β=0.17~1.58 ; FVS:β=0.04~0.25,P<0.05),但膳食多样化评分与儿童肥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膳食多样化评分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儿童微量营养素摄入的状况。倡导饮食多样化的膳食模式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