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带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2001年Rivers等[1]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概念.EGDT相继被写入拯救脓毒症运动(SSC)2002和2008的指南,并且成为脓毒症集束化治疗(sepsis bundle)的基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GDT所发挥的效应已经超越Rivers当初的设想[2].如今,EGDT已不仅仅是急诊室的概念,深入解析由其延伸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对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2001年Rivers等[1]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概念.EGDT相继被写入"拯救脓毒症运动"(SSC)2002和2008的指南,并且成为脓毒症集束化治疗(sepsis bundle)的基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GDT所发挥的效应已经超越Rivers当初的设想[2].如今,EGDT已不仅仅是急诊室的概念,深入解析由其延伸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对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脓毒症患者护理效果的指标分析,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脓毒症的急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历史对照和自身对照,以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共3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3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操作,实验组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护理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循环系统功能、氧合功能、肾功能变化情况以及28 d的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CVP、MAP、ScvO2、PaO2、PaO2/F iO2和每小时尿量均高于对照组,HR和C 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干预后6 h和干预后12 h与干预前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8 d生存率为40.54%,实验组为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急诊护理可有效减轻脓毒症患者各功能的损害,提高其生存率。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积极采取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萍 《当代护士》2009,(7):25-27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过程中,重点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每小时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0.001)。结论在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程中,加强监测与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使其达到早期液体复苏指标,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5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补液治疗,治疗组实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小时、第12小时、第1天、第3天免疫指标情况。结果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细胞免疫影响的分析,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水平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炎症/抗炎因子影响的分析,治疗组TNF-α降低比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0升高比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对照组死亡8例,治疗组死亡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可以升高细胞免疫中CD4+T淋巴细胞数及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明显降低促炎因子TNF-α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并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住院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为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靶点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ICU住院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入住ICU后立即按脓毒症治疗指南要求给予EGDT治疗。根据转入ICU后6 h的ScvO2及Pcv-aCO2水平将患者分为高Pcv-aCO2组(ScvO2≥0.7且Pcv-aCO2≥6 mmHg,1 mmHg=0.133 kPa);低Pcv-aCO2组(ScvO2 ≥0.7且Pcv-aCO2<6 mmHg)。观察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差异。 结果共入选7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高Pcv-aCO2组28例,低Pcv-aCO2组46例。EGDT后高Pcv-aCO2组较低Pcv-aCO2组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明显降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明显升高;转入ICU后6、24、48 h(T6、T24、T48)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血乳酸均显著升高;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ICU病死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ScvO2达标后,以Pcv-aCO2<6 mmHg为EGDT靶点可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及病情严重程度,降低ICU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增加CI可能有助于降低Pcv-aCO2。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以早期有效抗生素和目标性复苏治疗为核心的早期加强治疗得到广泛重视.回顾分析本院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早期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oyO2)水平对早期导向复苏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31).治疗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即在积极控制原发性感染和对感染灶进行彻底引流的基础上,6h内达到早期复苏目标,(1)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2)收缩压>90 mmHg,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3)尿量≥0.5mL/(kg·h);(4)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0.70.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即对患者进行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MAP、CVP、SvO2、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1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过程中,重点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每小时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0.001).结论 在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程中,加强监测与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使其达到早期液体复苏指标,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达目标水平(≥70%)或6 h时乳酸清除率达目标水平(≥10%)对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脓毒症休克诊断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 h内仅完成Scv O2目标(≥70%)者38例(Scv O2达标组);完成6 h乳酸清除率(≥10%)目标者40例(乳酸清除率达标组)。所有患者进行6 h集束化治疗,检测动脉血乳酸值,计算6 h乳酸清除率。统计Scv O2达标组和乳酸清除率达标组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cv O2达标组的MODS发生率(47.4%vs 15.0%,P<0.01)及病死率(39.5%vs 7.5%,P<0.01)较乳酸清除率达标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 h乳酸清除率达目标水平较Scv O2达目标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影响更大,具有更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联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收集2001-11—2018-10期间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EGDT的英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RCT,入选患者4 001例,其中EGDT组1 988例,常规治疗组2 013例。EGDT组和常规治疗组住院病死率分别是20.2%和21.7%(OR=0.91,95%CI 0.76~1.08,P=0.29);28 d病死率分别是20.1%和22.0%(OR=0.89,95%CI 0.75~1.06,P=0.19);60 d病死率分别是30.0%和26.5%(OR=0.92,95%CI 0.70~1.20,P=0.52);90 d病死率分别是24.8%和25.0%(OR=0.99,95%CI 0.85~1.15,P=0.87)。结论:EGDT不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与乳酸清除率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乳酸清除组(A组)和ScvO2组(B组),每组30例。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住ICU的时间、总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并检测和比较死亡及存活的脓毒症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6、24、72 h的血清乳酸浓度。结果2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的脓毒症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6、24、72 h的血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存活的脓毒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浓度可能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而血乳酸清除率用于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可堪比ScvO2。  相似文献   

13.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感染性休克中应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接受治疗的手段分为治疗组(n=98)和对照组(n=105),同时根据治疗开始时患者器官功能的情况,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标准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器官功能轻度受损(A层)、中度受损(B层)和重度受损(C层),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器官衰竭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B和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7.78%(15/54例)、75.86%(22/29例)和93.33%(14/15例),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1.48%(17/54例)、55.17%(16/29例)和40.00%(6/15例);对照组A、B和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7.50%(18/48例)、76.92%(20/26例)和96.77%(30/31例)。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3.75%(21/48例)、57.69%(15/26例)和41.93%(13/31例)。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发生率在A层水平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而在B层和C层水平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EGDT能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衰竭发生率,但不能相应改善感染性休克中、晚期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灌注、微循环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收治的早期感染性休克(<24 h)患者,并且EGDT未达标(四项指标中至少一项未达标),排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合并其他类型休克、重度心衰、急性心梗、未成年人、妊娠、疾病终末期、心搏呼吸骤停、大面积烧伤、口腔毁损或出血、张口极度困难、感染性休克发病时间大于24h等患者,按照EGDT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监测血流动力学、经皮氧分压(PtcO2)和二氧化碳分压(PtcCO2),用旁流暗视野成像仪(SDF)监测舌下微循环,观察同一患者EGDT达标前后血流动力学、组织氧和舌下微循环变化.符合正态性分布者自身比较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者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20例患者进入本研究,1例患者EGDT未达标,未纳入分析,最终共有19例患者EGDT达标并监测了组织氧,其中4例患者同时监测了患者舌下微循环.(1)与治疗前相比,EGDT达标后PtcO2[(8.0±30.9) mm Hgvs.(62.7±24.0)mm Hg,P<0.05,1 mm Hg =0.133 kPa],组织氧合指数(PtcO2/FiO2)[(141.6±78.2) mmHgvs.(110.7 ±60.4) mm Hg,P<0.05]显著增加,PtcCO2和经皮-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 gap) (P <0.05)显著降低.(2) EGDT达标后灌注血管比例(PPV) (P =0.051)、微循环血流量指数(MFI) (P =0.074)均较治疗前有增加趋势.(3) PtcO2、组织氧合指数、PtcCO2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氧输送、氧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DT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局部组织灌注和微循环,感染性休克EGDT达标前后全身组织灌注的指标可能不能反映局部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检测氧代谢指标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离时机把握中的应用价值,为指导临床撤机时机提供依据。方法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准备转无创机械通气,依据撤机成功或失败分为序贯成功组22例和序贯失败组10例。全程监测血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结果序贯成功组血乳酸和ScvO2均在正常范围内,序贯失败组血乳酸高于正常,ScvO2〈70%;序贯成功组撤机前血乳酸水平与APACHEII呈正相关,ScvO2与APACHEII呈负相关。结论COPD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的同时监测氧代谢指标有助于指导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提高患者脱机成功率,减低再插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乳酸清除率作为衡量全身组织乏氧时间和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可用于指导诊断治疗和提示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经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后,早期(6h内)乳酸清除率与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机械通气治疗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我院急诊科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64例,应用EGDT,计算早期(6 h)血乳酸清除率,按乳酸清除率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分为4组,统计最初6h及6~72 h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机械通气率.结果 在入选后的最初6h,经过积极治疗,乳酸清除率较低的组有较高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机械通气使用率.1~4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依次为:75.0%,37.5%,31.3%,6.3%.1~4组机械通气率依次为:56.3%,25.0%,18.8%,0.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35、14.00,P均<0.01).第6小时至第72小时,1~4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依次为:62.5%、50.0%、25.0%、6.3%,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3,P<0.01).1~4组机械通气率依次为:50.0%、25.0%、25.0%、6.3%,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4,P>0.05).结论 早期(6h内)乳酸清除率与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72 h内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机械通气的使用率有关.经过6h积极的液体复苏及集束化治疗,测定的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预测72 h后发生严重休克(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指标,但对预测72 h后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17.
所有ICU危重患者其原发病可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即组织细胞的缺氧。因此,组织细胞的氧代谢监测在ICU的诊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是最常用的反映全身组织氧利用情况的指标之一,但其获取过程较烦琐。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采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监测以部分取代SvO2监测。现就ScvO2监测在ICU的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液体管理策略对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本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EICU)感染性休克或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理论计算大概的输液量持续液体复苏,并根据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及尿量来决定输液速度,复苏终点是自主循环功能恢复、血管活性药物撤离的患者为持续液体复苏组(41例);在早期给予一定量(20 ml/kg)液体复苏后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的患者为保守液体复苏组(38例),比较2组患者28 d病死率和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按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37例)和死亡组(42例),比较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相关指标,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和描述休克患者的预后与液体复苏方法策略间的关系.结果 持续液体复苏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液体复苏组(14.63%比94.74%,P<0.01),升压药物使用时间(h)明显缩短(33.24±17.56比58.29±34.78,P<0.05).42例死亡患者中选择保守液体复苏36例(85.7%),37例存活患者中选择持续液体复苏35例(94.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ICU或死前的脑钠肽优势比(OR)=0.9136,95%可信区间(95%CI)为(0.8125,0.9986),回归系数-0.0931,P=0.0478;出 ICU或死前降钙素原OR=0.9095,95% CI为(0.8294,0.9973),回归系数-0.0949,P=0.0436;出ICU或死前血乳酸OR=0.5023,95%CI为(0.2833,0.8905),回归系数-0.6885,P=0.0184.结论 按理论计算输液量早期持续进行液体复苏,并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SpO2及尿量来决策输液速度,及时撤离血管活性药物的休克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监测在急性左心衰中的意义.方法 将43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两组,生存组28例和死亡组15例.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h、2 h、4 h的Scv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呼吸频率(RR)的变化情况.结果 生存组治疗后ScvO2呈进行性上升,死亡组ScvO2呈进行性下降,1 h、2 h、4 h ScvO2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1、6.44、9.49,P均<0.05);生存组治疗后1 h SaO2、RR、HR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0、0.65、-0.59,P均>0.05);治疗后2 h、4 h RR、HR生存组低于死亡组,SaO2生存组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5、-4.95、-3.76、-3.88、2.88、4.27,P均<0.05).结论 ScvO2能反映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早期监测对判断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全球每年严重感染发生1 800万例,每天死亡约1 400人[1].2004年巴塞罗那拯救全身性感染运动会议发表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中提出了两者的规范化治疗方法,包括实施的早期多项综合治疗:早期(诊断感染性休克1 h内)目标导向治疗(EGDT)、早期经验性应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控制血糖和静脉应用小剂量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