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植物的固定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手术中已是公认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不同的移植替代物需要不同的固定方式,符合移植替代物生物力学的固定方式才是理想的.目前,固定的器械已经从金属发展到生物可降解物质,固定方式从远离原始韧带的附着点到接近解剖位置的固定.这里将移植物分别以骨栓移植物(移植物一端或两端带有骨块)和软组织移植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移植物的固定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手术中已是公认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不同的移植替代物需要不同的固定方式,符合移植替代物生物力学的固定方式才是理想的。目前,固定的器械已经从金属发展到生物可降解物质,固定方式从远离原始韧带的附着点到接近解剖位置的固定。这里将移植物分别以骨栓移植物(移植物一端或两端带有骨块)和软组织移植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为提高前交叉韧带修复的临床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分析与总结与前交叉韧带重建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其手术方式、移植物的选择、骨道定位、髁间窝成形、移植物预张与张力、移植物固定等,同时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结果:①手术方式选择:膝关节镜下生物材料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取得比以往优良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多数采用单束重建,部分学者正在尝试双束重建以改善移植物生物力学性能。②移植材料的选择:包括自体和同种异体材料,其中自体骨-髌腱-骨与腘绳肌腱最为常用。骨-髌腱-骨由于两端带有骨块,固定牢靠,允许早期重返运动场,颇受年轻运动员青睐。腘绳肌腱取材切口小,术后很少出现膝前痛,但其稳定性不如骨-髌腱-骨,且术后相对容易出现骨隧道扩大。异体移植物在体内结合、重塑速度较自体移植慢,但若经过严格的供体筛选、合理的组织取材、消毒和保存,而不减弱移植物强度,仍可取得与自体移植相当的效果。③骨道位置:正确的骨道定位非常重要,骨道位置太靠前会造成髁间窝撞击和伸直受限。研究表明,术中采用骨性标志定位法要比采用软组织标志定位法准确,术中摄片有助于骨道位置的正确定位。④髁间窝成形术:髁间窝成形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观察髁间窝后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的发生,由于髁间窝过度成形会增加关节出血、疼痛、肿胀以及骨赘生长,所以一般不主张广泛的髁间窝成形,除非术中确有必要时才进行。⑤移植物预张与张力:移植物初始张力不够会导致膝关节持续松弛,而张力过高会限制关节活动并加速关节退变。目前对于最佳的初始张力尚无确切说法。⑥固定:现在已经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固定材料。对于骨-髌腱-骨而言,界面挤压螺钉单切口重建前交叉韧带时,股骨侧靠近关节腔侧固定,胫骨侧远离关节腔侧固定,双切口技术时胫骨侧靠近关节腔侧固定,股骨侧远离关节腔侧固定。股骨侧固定完毕后,膝关节取何角度对胫骨侧进行固定尚存争议。膝关节稍屈曲状态下固定不容易发生松弛,但正常的膝关节在前后方向上是允许有一定松弛度的。有些学者认为在膝关节完全伸直状态下固定可以避免屈曲挛缩畸形的发生并允许前后方向有轻度松弛。而有些学者认为在膝关节稍微屈曲状态下固定会更紧。结论:要真正做到解剖、生物力学、生理功能全方位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仍需不断完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机器人手术的开展会使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是由于它能使得患者恢复损伤前的运动水平,其结果往往依赖于手术后早期的物理疗法,强调早期活动。由于理疗早于移植物在骨道的组织学愈合,所以早期的康复要求手术中坚强的机械固定。因此移植物和骨的连结,固定方法是手术后短时间内的薄弱环节,而不是移植物本身,目前可行的固定方法包括固定软组织或者骨块,通过在骨道挤压或者固定在远侧的骨皮质上。我们回顾了目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可行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移植物的选择.目的:对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的种类、材料性质、相关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2009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如自体韧带、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组织工程韧带、异种韧带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供选择的移植物有自体组织替代物、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生物组织工程韧带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生物材料如异种韧带等,目前还处于实验探索及研究阶段.人工合成材料与组织工程韧带近几年研究较多,但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很难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去抗原处理技术的出现,有效去除异种韧带的免疫原性,提高其组织相容性已不是没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异种韧带来源广泛,获取方便、价格低廉、适用性广等优势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6.
背景: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一直存在诸多争议。目的:回顾分析深低温处理对异种骨-髌腱-骨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骨-髌腱-骨、膝前交叉韧带、排斥反应"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patellartendon-bone、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reject rea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5-01/2011-11)相关文章。纳入骨-髌腱-骨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等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76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16篇文章。文章从运动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治疗方法,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移植物体的选择和对比,移植物体排斥反应,异种骨-髌腱-骨移植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叙述。研究表明,深低温处理能有效降低异种骨-髌腱-骨免疫原性,对于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的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曾出现过多种固定器材,分析近年来关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献资料,了解肌腱固定方式的发展趋势。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6-09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固定方式的文献,检索词为“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reconstruction,hamstr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另外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3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固定方式的文献,检索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腘绳肌腱”,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取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纳入标准:①随机或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②观点明确。③有关于固定方式的评论。排除标准:①综述。②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0篇关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选择其中符合标准的33篇进行综合分析。资料综合:固定方式经历了一个由皮质骨外固定到骨隧道内固定的演变过程,Transfix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固定方式,肌腱结嵌压固定是最新出现的一种固定方式,其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在固定位置的选择上,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遵循等距重建。通过对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隧道内固定能减轻术后骨隧道的扩大程度。结论: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固定方法越来越趋于隧道内固定,并朝着利于腱骨愈合、减轻骨隧道扩大的方向发展。在固定位置的选择上,学者们尚无统一的意见,其趋势可能是向解剖固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质量与临床功能康复一直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相同直径的移植物与不同大小骨隧道相匹配,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物肌腱与周围骨壁的愈合情况,同时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取犬自体中1/3跟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修整为相同直径4 mm。16只成年雄性杂交犬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到4个组,完整切除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和胫骨止点处分别制备胫骨、股骨隧道,直径分别为5,4.5,4,3.5 mm,并移植入待用跟腱链接于骨隧道内。重建后6周时,按常规麻醉处死实验犬,收集手术区域组织与器官,作解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周,解剖观察移植物与骨隧道生长未见各组明显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腱骨愈合界面出现sharpey样纤维连接,3.5 mm骨隧道组胶原纤维较其他组致密有序;同时3.5 mm移植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优于同期各组。结果提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减小与移植物匹配的骨隧道直径,使其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紧密压配,能提供更加稳定的细胞生物学和力学环境,加快腱骨愈合界面的形成和改造,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总结4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经验体会。方法:关节镜下移植中1/3骨-髌韧带-骨组织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用于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 稳定。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57分提高到93分。所有患膝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功能明显增进,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前交叉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隧道,植入移植组织。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不需外固定。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赵晓亮  章莹 《中国临床康复》2011,(42):7915-7922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移植物的选择。目的:对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的种类、材料性质、相关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2009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如自体韧带、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组织工程韧带、异种韧带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供选择的移植物有自体组织替代物、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生物组织工程韧带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生物材料如异种韧带等,目前还处于实验探索及研究阶段。人工合成材料与组织工程韧带近几年研究较多,但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很难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去抗原处理技术的出现,有效去除异种韧带的免疫原性,提高其组织相容性已不是没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异种韧带来源广泛,获取方便、价格低廉、适用性广等优势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的"tibial inlay"技术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必须经过后方关节囊切开技术,如何在全关节镜下完成胫骨端"inlay"是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设计全关节镜下胫骨inlay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技术和手术方法.方法:通过5例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设计关节镜下手术流程和方法,并设计专门的胫骨隧道形态及配套的胫骨钻头.通过对30张正常MRI片进行测量,确定胫骨隧道的角度,明确术中定位器的角度.设计移植物骨块的形态和固定方法,建立胫骨隧道的方法.结果与结论:胫骨隧道内口设计成14 mm×7 mm×15 mm的圆锥状,外口为直径7 mm的圆柱状,配套的胫骨钻头设计成分体式,满足在关节镜下操作的要求.胫骨平台后缘后交叉韧带止点出骨面与水平夹角36°~47°,定位器建议固定在40°.移植物使用异体跟腱,移植物骨块设计成圆锥状,与胫骨隧道内口相嵌合,移植物胫骨端使用纽扣钢板固定.5例标本手术均获得成功,移植物固定可靠,隧道位置准确.证实关节镜下胫骨inlay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手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以及重建后移植物的组织学转归一直是前交叉韧带修复与重建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的:就前交叉韧带的结构,移植物的选择问题进行综述.方法: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mplant、reconstruction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0-01/2010-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手术相关文献.②前交叉韧带移植物选择相关文献.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共收集250篇关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文献,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前交叉韧带断裂主要治疗方法为关节镜和关节镜辅助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临床应用的移植物很多,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异种异体移植物、生物材料、人工材料和组织工程学移植物.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或者应用自体骨-髌腱(中1/3)-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是国内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目前两个以上移植物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比较少见.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分析,对比观察,于1998-06/2005-06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同期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2例,其中异体髌腱移植87例,自体髌腱移植34例,自体双股半腱肌21例.方法:回顾分析34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1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和8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蕈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随访31~84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和KT2000评价疗效,并检测术后住院期间体温.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分级.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3组间患者满意度、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膝前痛发生率较异体骨-髌腱-骨、半腱肌腱组高.异体骨-髌腱-骨术后发热时间平均10.1 d,自体骨-髌腱-骨和自体半腱肌组分别为4.9 d和5.1 d,与异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例异体骨-髌腱-骨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持续果酱样液体流出.经换药、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痊愈.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同,但各组间供区并发症、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将影响人们对移植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背景:髋臼翻修中所用的移植物材料是影响假体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异体冻干骨是较常选用的移植材料.但使用固体颗粒材料修补骨缺损时宿主骨与移植骨之间的缝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缝隙可削弱移植骨与宿主骨间的整合过程.使用骨水泥材料可以填补这些缝隙,并且达到快速、完全的固定.但是使用骨水泥代替异体冻干骨颗粒填补假体置入后的空隙对于假体和材料自身应力的影响尚无文献报道.目的:采用有限元法比较分析骨水泥和冻干异体骨颗粒联合三翼翻修假体修复髋臼后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而了解选用不同移植材料对三翼髋臼假体稳定性的潜在影响.方法:建立三翼翻修假体及缺损髋臼的有限元模型,翻修假体置入后,缺损部的空隙分别使用骨水泥和冻干异体颗粒骨两种材料填充.于2 158 N和426 N髋关节力作用下,观察移植物自身应力及其对翻修假体应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在不同髋关节力下三翼髋臼假体金属壳两侧界面的应力变化规律相同,假体所受的最大应力取决于髋关节力的大小和方向.翼部应力的分布规律均是由翼的边缘向翼根部逐渐增大,至翼根与球壳连接处为最大.使用不同移植材料对假体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但骨水泥所受的各种应力大于冻干骨颗粒的应力.故从材料的稳定及其对假体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方面来看,采用冻干骨颗粒移植修补髋臼缺损要优于骨水泥.  相似文献   

15.
王燕 《中国临床康复》2012,(47):8893-8898
背景: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可引起膝关节的疼痛和关节不稳,常伴有关节松弛、半月板损伤等症状出现。目的:分析膝关节人工交叉韧带的特点以及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的效果评价。方法:膝关节交叉韧带发生断裂时,需要通过外科方法重建韧带功能,应用生物材料进行交叉韧带的重建,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少的病废,并且允许患者膝关节在治疗后立即活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交叉韧带的移植材料包括自体韧带材料、同种异体韧带材料和人工韧带材料。结果与结论: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重建的自体材料有骨-髌腱-骨和半腱肌移植,骨-髌腱-骨移植的并发症较多,半腱肌与股薄肌腱取材后会影响关节的功能。异体韧带材料主要包括骨-髌腱-骨和股四头肌腱-骨,异体材料的不足之处是杀灭细菌和病毒不完全。人工交叉韧带材料分为永久性韧带材料、支架韧带材料和框架韧带材料,LARS人工韧带移植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较为理想,与自体韧带移植的近期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自体韧带移植的远期疗效比较无差异。无论是自体、同种异体还是人工韧带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情来决定,人工韧带材料为交叉韧带移植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随着生物材料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人工韧带材料一定会成为韧带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目的:综述近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及相关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09 PubMed数据与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双束重建的比较,移植物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骨关节炎相关性及前交叉韧带重建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相关性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束与双束重建在临床疗效上目前并无显著差别;在移植物的选择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骨-髌腱-骨以及四股腘绳肌自体移植物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首选,带骨或不带骨的股四头肌肌腱、各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肌腱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于临床.从目前的各种报道分析,发生早期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半月板损伤,而非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于施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重视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膝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02/2008-01行同种异体韧带重建51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324例,女189例;平均年龄29岁;异体骨-髌腱-骨272例,异体胫前肌208例,异体股直肌腱13例,异体指屈肌腱8例,异体跟腱-骨12例.移植前后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测评价关节稳定性及关节活动范围.结果:随访12~76个月,患者移植后Lyshrolm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0.01),移植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2%.Lachman试验阴性458例(89.2%),轴移试验阴性462例(90%).移植后胫骨前移的差别较移植前缩小(P<0.01).术后部分病例出现持续发热,经过常规对症治疗后完全康复.除部分病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经少量激素处理后痊愈外,大部分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58例血沉与C-反应蛋白在术后两三天升高后,14~30 d降至正常,所有患者总活化淋巴细胞、中期活化淋巴细胞均未出现明显升高.2例异体指屈肌腱移植物松弛度增加,关节镜下探查见移植物松弛,1例予紧缩治疗,另一例予前交叉韧带翻修+LARS人工韧带重建.其他病例在二次手术中可见韧带愈合牢固,张力良好,表面有滑膜覆盖,可见小血管长入,刨除少许滑膜后可见活动性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显示,关节境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理论与技术实施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学术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案,近年来,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迅速.目的:总结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生物力学和重建手术方式,以及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相关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7-10与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hamstring tendons, reconstruction, tendon regeneration, bone tunnel enlargement",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初检索到文献92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纳入标准:有关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和内容重复性的研究,最后共纳入文章42篇,来源于动物实验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2篇,临床研究38篇.文献评价:其中22个实验研究了前交叉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重建手术方式和临床结果;9个实验研究了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骨隧道扩大问题;11个实验研究了腘绳肌肌腱取材后的再生问题.资料综合:随着对前交叉韧带双束解剖和生物力学认识的深入,以及单束重建对旋转稳定性控制不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成为主流术式.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的扩大是多因素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过程,可能导致重建术后初始稳定性下降和翻修手术中移植物的固定出现严重问题.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首选移植物──腘绳肌肌腱,在取材后大部分可以出现再生,并能部分恢复功能,更加增加了骨科医生利用它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兴趣.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的扩大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结论:前交叉韧带双束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为手术方案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具有更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李跃峰  雷青  陈松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703-1704
[目的]采用自体髌韧带-骨移植物和同种异体骨-韧带移植物一期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关节镜检后确认有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或大部分断裂,需行交叉韧带重建者,即一期予行交叉韧带重建.根据术前患者要求,以及经济状况和对疾病的认知,分别采用同种异体骨-韧带移植物及自体髌韧带骨移植物予以关节镜下重建.[结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有关MRI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的精确性仍存在争议,同时观察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关节镜下表现及MRI有关信号强度改变的研究资料较少.目的:对经关节镜检查证实的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价,确定其主要表现.方法:对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效果优良的25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关节镜再观察,自体骨-髌腱一骨移植14例,四股胭绳肌腱移植11例.对26例次的关节镜结果和28例次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26例次关节镜再观察中,有22例次(84.6%)滑膜覆盖良好,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张力正常的23例次(88.5%).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建术后健康的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主要磁共振成像表现为低信号束移植物,合并有纵向的信号增强的条纹状束,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紧张有力的走向,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信号强度基本都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矢状位直径均值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矢状位直径趋于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