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实验室管理系统,以检验标本为监控目标实现对检验流程的全程监控.方法 应用条形码技术自动记录临床开单、标本采集、标本核收、标本检验等重要时间节点,统计报告周转时间(TAT)及离群值率,分析目标值延迟情况,实现对检验过程的全程监控.结果 急诊检验项目分析前TAT占总TAT的55.71%~88.52%,分析中TAT占11.48%~44.29%,分析中TAT离群值率由19.54%降为13.22%(x2=252.016,P<0.05).结论 条形码技术应用对检验的全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经过持续监控和改进,缩短报告周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实验室服务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验标本的实验室周转时间(TAT),分析标本TAT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对患者类别进行分组,收集2020年2月至7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新型冠状病毒标本从采集到送达的周转时间(TAT1)和从标本接收到结果报告的周转时间(TAT2),根据标本运转时间监测指标要求,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用PDCA循环法后,急诊检验标本周转时间(TAT)合格率的变化。 方法 统计分析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检验中心2022年1月至4月共8 455例急诊标本报告,统计标本TAT合格率并采用鱼骨图分析不合格原因及处理措施;统计运用PDCA循环法后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共20 140例急诊标本报告,比较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急诊标本TAT合格率的变化。 结果 PDCA实施后,急诊标本TAT合格率高于PDCA实施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不同急诊项目中,除免疫发光外,急诊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凝四项和生化标本TAT合格率均较PDCA循环前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急诊标本TAT合格率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不仅提升了检验效率和临床服务,同时对急、危重患者的及时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实验室报告周转时间的影响因素,找到突破点,改进实验室工作质量,提高临床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利用实验室信息化系统(LIS),对临床不同检验标本报告周转时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各种类型标本在不同时间节点耗时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尿、粪便、生化标本检验报告周转时间离群值率分别为2.8%,4.2%,能达目标值;而血常规、免疫标本离群值率分别为14.3%,71.8%,不能达目标值,而且主要耗时反映在分析前阶段。结论通过对实验室报告周转时间及各检测项目不同时间节点耗时的监测,可清晰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与优势,为今后工作改进指明方向。对提高患者和临床满意度,持续全方位改进实验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淋巴细胞比值(LYM%)、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30例患者,每位患者抽取静脉血2mL,EDTA.K2抗凝,室温保存,在抽取样本后第2h、4h、第6h、第8h、第lOh、第12h上机进行血常规测定,分析上述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6个时间点的WBC、NEU%、PLT不全相等(P〈0.05),第2小时、第4小时的WBC、NEU%、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了第4h以后,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6个时间点的LYM%、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部分结果有显著影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诊生化标本周转时间(TAT)的实时监测与持续改进措施.方法 通过对本实验室2014年第4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门诊生化标本在仪器设备更换、工作流程改进与采取持续改进措施后,检验前周转时间[TAT(1)],实验室内周转时间[TAT(2)],总的周转时间[TAT(总)]和阈外值率的实时监测与统计分析,观察本室TAT在采取改进措施与持续改进措施后的变化.结果 TAT(1)中位数与90%位数从2014年第4季度的16.9 min与34.6 min下降至2015年第3季度的13.7 min与33.4 min,TAT(2)中位数与90%位数从2014年第4季度的64.6 min与101.5 min下降至2015年第3季度的50.4 min与79.1 min,TAT(总)中位数与90%位数从2014年第4季度的84.4 min与137.0 min下降至2015年第3季度的65.8 min与100.8 min,阈外值率从2014年第4季度的9.19%下降至2015年第3季度的3.55%.2014年第4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TAT(1),TAT(2),TAT(总)与阈外值率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AT实时监测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可以优化标本流通环节,提升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7.
黄秋荣  麦伟图 《西部医学》2006,18(2):246-246
目的了解稀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数据影响,寻求测定血常规最佳时间。方法用东亚KX-21血球计数仪对门诊随机200个病人稀释样本分别进行采血稀释后1、5、20、30 m in测定以及全血测定,观察白细胞(W 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结果W BC、RBC、HB的四个时间稀释标本与全血标本统计学上无差异;PLT测定在采血稀释后5、20、30 m in时与全血标本统计学上无差异;而PLT在采血稀释后1 m in时则定值与全血测定值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进行稀释模式测定血常规,放置时间最好在采血稀释后5~20m in内测定。  相似文献   

8.
9.
异常血常规标本存放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鹏  陈进  李艳 《四川医学》2004,25(6):625-626
目的 探讨异常血液常规标本存放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Bayer ADVIA-120型白细胞分析仪对异常值血液标本分6个时段(0h,2h,4h,8h,12h,24h)连续检测,观察标本结果的变化。结果 在异常高值标本中白细胞参数嗜碱细胞(BASO)12h有显著变化,血小板参数MPV 2h后显著增加;异常低值标本中白细胞参数LUC在24h有显著增加,血小板参数MPV 8h后显著增加。红细胞参数24h内观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值异常标本存放时间较低值标本存放时间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但在4h内完成对异常值血标本的检测,结果能满足临床常规需要,能较好反映结果的真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ICU)急诊样本周转时间(TAT)各时间段进行定位比较分析,为合理缩短急诊样本T A T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统计该院2014年1月1日至3月31日急诊科和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TAT各时间段的数据,并进行两个科室间急诊样本TAT各时间段的定位比较分析。结果急诊科和ICU急诊血细胞分析TAT阈外值率分别为2.4%和15.1%,急诊生化项目TAT阈外值率分别为12.3%和24.5%。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下达医嘱到样本接收的平均时间分别与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采集到样本接收的平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2±4.0)min vs .(11.2±4.5)min ,P>0.05;(13.2±14.1)min vs .(13.8±9.8)min ,P>0.05]。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接收到结果报告的平均时间均分别较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接收到结果报告的平均时间短[(5.8±4.4)min vs .(19.3±12.5)min ,P<0.01;(34.4±10.9)min vs .(35.5±13.2)min ,P<0.01]。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 TAT 平均时间均分别比 ICU 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平均时间短[(17.0±6.2)min vs .(30.5±14.9)min ,P<0.01;(46.9±17.2)min vs .(49.3±16.5)min ,P<0.01]。结论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的TAT 阈值设定较合理,且 TAT 各时间段得到了较好控制。ICU 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的TAT阈值应重新设定,且ICU急诊样本检验流程应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标本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提高临床血液检查分析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抽取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的静脉血,2份/人,立即测定后分别存放室温和4℃,并每隔4 h、6 h、8 h、24 h、48 h、72 h 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参数。结果室温6 h 和4℃24 h 内各时间点与即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室温保存24 h 后红细胞体积(MCV)与即刻比较差异显著(P<0.05),8 h 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与即刻比较差异显著(P<0.05);4℃保存48 h 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即刻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参数72 h 内与即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温保存血常规比室温保存稳定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2.
关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普遍推广应用,检验结果快捷、准确,大大方便了就诊的广大患者.但在不少大中型医院,由于每天样品量多,往往早上六点左右就开始抽血,再导致血细胞分析时样品放置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13.
余长发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418-4419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放置时间及方式对凝血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招募的健康成年志愿者100例,进行凝血和血常规检验,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标本采集方式、放置时间及方式对凝血功能检验与血常规检验结果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采集、放置时间及方式均会对凝血与血常规相关指标产生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控制其对指标的干扰,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尿液的检验在临床应用甚为广泛 ,首先它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观察治疗效果的首选测定项目。其次 ,尿液的检查还可协助诊断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时的尿糖检测 ,急性胰腺炎时的淀粉酶检测 ,急性黄疽型肝炎时胆色素的检测 ,肾炎时尿蛋白、尿肌酐的检测等。表 1 尿液标本在不同时间内检测情况立即检测 1h后 2 h后 3 h后尿蛋白 + + ++ +±尿葡萄糖 + + +± ++±隐血± + ++ ++ + 尿胆原    +    ++   ++  ±尿胆素    +    +    +    亚硝酸盐 --++  在我们平时做尿液检验时 ,发现标本的存放时间对其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提高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减少不合格标本数。方法:就门诊及住院患者各种常规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和不合格率,分析不合格标本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2012年不合格标本总数为460份,占标本总数的0.08%。按照不合格原因进行分类统计,溶血标本为287份(62.3%),乳糜标本为42份(9.1%),凝固标本为39份(8.4%),收集容器错误为37份(8.0%),其他原因为55份(11.9%)。结论:采用一系列改进措施,保证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降低不合格标本数,进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大部分临床决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在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可靠性的前提下,缩短周转时间(TAT)是当前临床实验室的工作重点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适合本实验室的临床化学检验结果自动审核系统并进行应用效果评价。 方法 研究以雅培C16000生化分析仪以及中间体软件IM、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为基础,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AUTO-10A文件、美国病理学会(CAP)清单和ISO15189文件,从自动审核范围确认规则、危急值审核规则、历史比对值审核规则、逻辑条件审核规则和质量控制审核规则五个层面建立相应的自动审核规则,构建自动审核流程图,并比较了采用自动审核系统前后样本周转时间(TAT)的变化情况,分析报警状况分布以及人工审核与自动审核的一致性。 结果 共产生了435条自动审核条目,并根据这些审核条目构建了自动审核流程图。采用自动审核系统后,325 000例样本的通过率为52.3%,门诊和住院标本的TAT在自动审核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门诊和住院标本的平均TAT分别缩短了43 min和60 min、自动审核和人工审核的符合率为99.98%。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符合本实验室的临床化学检验结果自动审核系统,该系统可以显著缩短TAT,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在实验室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提高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了解我科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并予以建立检验标本重要环节的监控程序以提高检验标本的质量.方法 利用LIS系统统计分析我科2010-2011年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并据此在LIS中设置监控程序来采取相应措施以减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结果 根据《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接收标本的规定对检验标本进行验收,通过LIS统计,2011年临床不合格检验标本发生率(0.14%),比较上一年度同期不合格率(0.18%)有较大的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LIS可以提高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进一步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保障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探讨血常规标本实验室检查前混匀最佳静置时间对血液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于厦门市翔安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检的1 00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参与研究的体检者均遵照晨起空腹采血的规定抽取血样,并把1 000例血液样本按照静置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250例、B组250例、C组250例、D组250例。A组血样静置时间为15 min,B组血样静置时间为30min,C组血样静置时间为45 min,D组血样静置时间为60 min,对比分析静置时间不同对保证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不同影响。结果 通过观察4组数据,比较分析4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3项指标中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差异,所以医务人员必须合理把控静置检测时间长短,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血液标本,观察血液标本在不同时间的测定值.结果 在0、1、2、4、6h,白细胞参数变化率小于3%、红细胞参数变化率小于2%、血小板参数变化率小于5%.结论 在20℃~25℃下,6h内血常规测定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色素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抽取空腹血糖标本时间往往在清晨由后夜班护士完成,从抽取血样到化验常需放置2~3小时左右。而血液标本在存放期间,由于血细胞的糖酵解作用,可使血中葡萄糖含量减少,从而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这一现象还未被广大临床护理人员所重视。为正确监测血糖值与时间的关系,我们抽取了两组血糖标本各30份,一组为未加抗凝剂的血清标本(以下简称血清组),另一组为加氟化钠抗凝剂的血浆标本(以下简称血浆组),放置不同的时间,观察其血糖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1抗凝剂的组成3%草酸钾,2%氰化钠.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