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食立夏     
《医药保健杂志》2012,(5):30-30
公历每年的5月5日~7日是立夏的交节,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立夏代表着夏天的开始,自然万物进入到一个重要的生长期。从立夏的气候变化来看,立夏意味着气温升高,雨季来临,降水的增多,导致空气湿度变大,湿与热合并为“湿热之邪”,最易侵犯脾胃,故立夏节气之饮食摄生,首当重视健运脾胃,以防脾胃因感受“湿热之邪”而生疾患。此外,  相似文献   

2.
论湿热     
湿热一证,多缠绵难愈,现代医学的许多慢性炎症多属于此证。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均等。或蕴阻上焦,致心脉瘀阻,肺失宣肃;或湿热上熏,影响耳、鼻、口咽诸窍;或湿热中阻,影响脾胃升降;或湿热蕴阻肝胆,致肝胆失疏泄之职;或湿热流注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湿热之邪久羁不解,耗气伤阴伤阳。综之,湿热一证,证型繁杂,流阻哪个脏腑组织,则会造成那个脏腑组织的功能失常。在治疗上,要根据湿与热的偏盛,以及湿热之邪蕴阻的部位来确定治疗方药,且宜健运中焦,守方治疗,以求祛邪务尽。  相似文献   

3.
湿热,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由于湿性重浊向下,故下焦湿热病较多见,比如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以及妇科方面的一些炎性疾患,往往以湿热征象出现,清理湿热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有些病例远期效果总欠满意。原因在哪里呢?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逐渐加深了对下焦湿热病的认识。就中焦和下焦的湿热病而言,湿热是它们的共性,但由于发病部位的不同,又存在着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民间有谚语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三伏虎。”由于秋冬季节是紧跟着湿热并重的夏天而来的季节,因此,在此时,夏天对人体的影响还会存留一段时间。表现为: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出现~些“热”未除的症状,如口苦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舌苔黄等表现。除此之外,还有“湿”的症状,如脘腹满闷、食欲不佳、口黏、小便不利、大便烂、舌苔厚或腻等表现。  相似文献   

5.
贾六金教授认为外湿、内湿均可致经络、气血痹阻,不得宣泄,无法濡养皮肤,从而继生儿童银屑病。湿与热邪相兼为患,诸邪之中,银屑病与湿热之邪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湿热郁滞于肌肤为银屑病的主要病机,以清热燥湿为主要治疗法则。临证自拟六妙汤直捣湿热互结之处,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治疗、生活调养,效果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6.
夏天到了,湿热是个影响很多人的大问题。湿热、内热等问题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但都给朋友们造成了各种困扰。为此,记者采访了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系统疑难杂病的贾海忠大夫。  相似文献   

7.
夏天,一个热字折磨多少人。经过春天的三个月,自然界的阳气已渐达洪盛的境地,一方面天阳下逼,另一方面地热上腾,天地之气得以交合。自然界的植物顺应这一变化,变得更加蕃茂,因此才有"蕃秀"、"华实"之说。人体也应顺应天地的气机,以令阳气升发。炎炎的夏天,除了让人难耐的暑热外,湿邪也让人不得不防。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与热邪合并则成湿热,这就像夏天的“桑拿天”,不光热还蒸得人难受,让人喘不过气来。湿邪与寒邪合并则成寒湿,与风邪合并则成风湿。祛风很容易,但若发展成风湿那就难办了,一时半会好不了。  相似文献   

8.
湿温是感受湿热之邪所发生的一种外感热病。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 ,反复比较 ,认为本病主要包括西医的伤寒、副伤寒 ,夏季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的部分类型 ,以及其他急性热病之有湿热表现者。都可以归属于本病范围。现从湿温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辩证论治并结合病例加以论述。1病因1 1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病邪是湿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之邪的形成 ,有因湿邪蕴遏而生热的 ,也有因湿邪与热邪结合而成。本病的发生与时令气候有密切关系 ,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夏秋之交 ,雨多湿重 ,气候炎热 ,日气煦照 ,…  相似文献   

9.
郑怡真  吴冬梅  刘倩  余江  徐萍  汪敏华 《中国医药》2011,6(12):1543-1545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宫颈癌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 对149例CIN及宫颈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证型与年龄分布关系及不同病理阶段证型演变规律.结果 149例CIN患者主要证型依次为湿热蕴毒型[57例(38.3%)]、外染毒邪型[43例(28.9%)]、肝经湿热型[29例(19.5%)]、阴虚夹湿型[ 17例(11.4%)]、脾肾阳虚型[3例(2.0%)].不同证型组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4).CIN Ⅰ多见外染毒邪型[20/29( 69.0%)],其次为湿热蕴毒型[9/29(31.0%)];CINⅡ、CINⅢ以湿热蕴毒型为主[CINⅡ:15/29( 51.7%;CINⅢ:16/30(53.3%)];宫颈癌以湿热蕴毒型、阴虚夹湿型为主[均17/61(27.9%)].证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染毒邪型与湿热蕴毒型病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夹湿型与肝经湿热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夹湿型、肝经湿热型分别与湿热蕴毒型、外染毒邪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IN及宫颈癌的中医证型以湿热蕴毒型为多,随着病变的进展,由外染毒邪、湿热蕴毒-肝经湿热、阴虚夹湿-脾肾阳虚发生演变.  相似文献   

10.
湿和热是一对“双胞胎” 一个人是否属于湿热体质可不能乱下结论。首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相似文献   

11.
一忌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相似文献   

12.
陆梅 《蚌埠医药》1994,12(4):26-26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见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本证30例收到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湿温病在临证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在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以祛湿化滞为主要法则,笔者仅以湿邪内阻简谈体会如下。 1 湿温概述 中西医学中所谈多种疫病,如伤寒、副伤寒等急性传染病,其它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等表现湿热证质者,均可按湿温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炎热的夏季到来,人们容易出现口臭、便秘、头昏沉、目不清等症状。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介绍:这是湿热之邪在作怪。湿热之邪不仅有外热来袭,也有身体内生的湿热。天气炎热和多雨潮湿是外感湿热的主要原因;此外室外温度升高时,人们躲在空调房内,造成毛孔闭塞,汗出不畅,把本来应通过发汗外泄的湿浊留在体内,也是引发湿热病症的一个主要原因;肝炎病毒的侵袭也是外感湿热毒邪的一个常见原因。而内因主要与饮食不  相似文献   

15.
正夏天就要到了,冰镇啤酒、雪糕、西瓜成了夏天必不可少的美食,然而这些看似消暑的食物对于我们的脾胃却造成很大负担,例如冰镇啤酒会损伤脾胃阳气,出现上腹不适、乏力等胃肠道症状。而且酒性本为湿热,饮酒过度容易酿生湿热,也可导致大便溏泻不爽、尿黄、口苦口臭、舌苔厚腻等脾胃功能失和症状。要想改善这种症状,可以食用同为药材与食材的茯苓。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者马尾  相似文献   

16.
夏日八忌     
一忌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用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二忌过分贪凉。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使人有闷热之感,有的老年人喜欢在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外因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所致,病因关键是湿。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湿邪或与热合,蕴结脾胃,重灼肝胆,或湿自寒化而成寒湿,阻遇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而发。从病理过程来看;初期常以湿热毒邪内蕴,肝脾气机不畅为主。日久①则因肝郁气滞或湿热久蕴而致气滞血瘀,甚则瘀血阻络;②湿热毒邪灼伤肝阴而成肝肾阴虚;③邪毒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寒,甚则脾阴虚。现按西医临床类型,辩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暑天要排湿     
自进入夏季以来,小赵就感觉自己食欲一天不如一天,整天觉得胃里发胀,一点食欲都没有,而且还老拉肚子,一问身边的朋友同事,发现跟自己有同样感受的还真不少,去医院看大夫,大夫说这都是夏天湿热的天气给闹的,给小赵下了一个诊断——“湿热困脾”。  相似文献   

19.
痢症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勝湿,赤痢渍,湿勝热,白痢墜。”“原註”①田王認庵論痢專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腸癌,欲便不便,膿血穢濁,或白、或赤、或赤白兼半。②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陽邪也,热勝于湿,則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⑧湿陰邪也,湿勝于热,則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淺說”痢疾是一种由細菌或原虫所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其病理变化主要在結腸或迴肓部,其症狀特点主要是: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膿血便,以及所合併的全身中毒症狀,如果僅据症狀上的描述來進行中医文献上的分析与  相似文献   

20.
湿温证治     
湿温是夏秋季节常见病,中医多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浊,淡渗化湿治之,关键在于肺肃清热。肺经受邪,水液往往因之发生障碍。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肺气化则脾湿自化,其兼邪随之亦化。常用三仁汤加减治湿初起、开肺清利湿热。表证明显者,应调整肺气的宣降功能;热重者,邪多在胃、脾,脾主湿胃主燥,胃经受邪多从热化,应以苦清为主,通常用王氏连林饮。湿温化燥化火,从病理来说,寒郁久化火,湿郁久化热,但无论湿热轻重,蕴结时久,他燥化火而耗伤津液,或成脏腑之燥结,病邪传入营血,就不拘泥于通常湿温治疗的禁忌。湿温比燥多兼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