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4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对比其检查结果,并分析起搏器功能异常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64例患者中,常规心电图起搏器功能异常4例(6.25%),DCG异常28例(43.75%),两者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感知功能异常15例,起搏功能异常8例,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5例。结论 DCG能较好监测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及其相关心律失常,是植入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惠普43400B型DCG分析系统,对95例年龄在50岁以上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共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23例,其中间歇性起搏功能障碍2例(占2%),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21例(占22%)。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17例(18%)。而常规心电图仅发现感知功能障碍2例。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测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检出起搏功能异常的差异性未达到显著水平。DCG对3种类型(AAI、VVI、DDD)之间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DCG结果,进行临床相应处理后,起搏器的起搏及部分感知功能障碍消失,相关心律失常引起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结论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并可系统了解起博器工作状态及各种心律失常,是对起博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评价起搏器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对93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和症状。结果:起搏功能异常1例,检出感知异常28例,检出率为31.18% (29/93),除1例感知异常及1例起搏异常在常规心电图中检出外,其余均在DCG中发现。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起搏器程控调整和相应的临床处理后,28例中22例(78.6%)起搏及感知异常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结论:DCG监测对间歇性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较高,DCG是起搏器随访不可或缺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起搏器功能的工作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7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DCG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起搏器起搏、感知、特殊功能以及与自身心律、自身心律失常的相关情况以及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结果 起搏异常4例(3.15%),感知异常10例(7.87%),特殊功能26例(20.47%)、自身心律失常115例(90.55%).结论 DCG能提供完整的起搏器工作信息,分析时应正确认识感知、起搏障碍,特殊功能以及自身心律失常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随访中对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对起搏器随访时的心律失常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博利屋8000Ⅱ型3导联及美林公司12导联DCG,对128例人工心脏起搏器者行24h检测、分析.结果 检出起搏源性心律失常16例,自身传导系统引起的心律失常44例,电池耗竭引起的心律失常12例.结论 DCG对植入起搏器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较高,是起搏器随访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MarquetteMars30 0 0动态心电图仪 ,对 36例 (4 9例次 )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 ,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共检出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 17例 (2 4例次 ) ,检出率为 4 7.2 % ,有 5例 (7例次 )合并两项感知异常。所有感知异常除 1例在常规心电图中检出外 ,其余 16例只在动态心电图中发现。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 12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 ,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 :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的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异常的检出率较高 ,应是起搏器随访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自身心律失常与起搏器功能的工作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植入DDD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起搏器特殊功能以及与自身心律、自身心律失常的相关情况以及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结果统计共发现9种起搏器特殊功能,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性最高53例(37.9%),房室交接区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次之。结论 DCG能提供完整的起搏器工作信息,特殊功能的发生和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分析心电图时应正确认识特殊功能与自身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圈(DCG)在起搏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ortara公司12通道DCG,对4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行24h检测,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检出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5例,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5倒。结论 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殛相关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心脏起搏器随访的常规性检查。  相似文献   

9.
动态心电图在评估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SEERMC型三导及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对48例(64例次)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共检测出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22例(39例次),检出率为45.83%。有7例(11例次)合并两项感知功能异常,所有感知功能异常除2例经常规心电图检出外,其余20例在动态心电图中被发现。检出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14例。经临床处理后,大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而动态心电图对其检出率高,是起搏器随访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监测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12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监测,分析所有患者的感知、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起搏器导致的心律失常以及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治疗心力衰竭的心室同步化起搏(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型患者的起搏比例为100%。有26例出现感知功能异常(13例表现为感知过度,13例表现为感知不良),有4例出现起搏功能异常,有3例表现为起搏器介导的心律失常[第3代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和CRT-D型患者中有2例表现为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例表现为放电],有6例出现自发性心律失常(ICD和CRT型患者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G在起搏器术后功能障碍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起搏器的休息频率功能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9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休息频率,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双腔起搏模式下打开休息频率,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增加(U=4.19、4.28和4.39,均为P<0.05),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增加(χ2=4.57、4.61和4.96,均为P<0.05)。与未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比较,打开后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56%(40%73%)比84%(64%73%)比84%(64%97%),P=0.03];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减少(P<0.01)。结论休息频率模式可以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寇锋军  郭英红  王婷 《心脏杂志》2014,26(2):200-202
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在60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981例老年患者的DCG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DCG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各种心律失常的总检出率DCG明显高于ECG;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发生率为90.2%,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占77.3%。结论: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D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体表心电图P.R间期延长的诊断价值,分析P—R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P-R间期延长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动态心电图。分析P.R间期的变化及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4类心律失常。并且根据P—R间期延长程度分为3组,对比其与上述4类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动态心动图结果中伴发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2l例(23.33%)、房室结双径路传导17例(18.89%)、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9例(10%)、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7.78%)。在所有的患者中,P.R间期延长伴发上述4类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心电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50例,显著延长29例,过度延长11例。动态心动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32例,显著延长38例,过度延长20例。结论P—R间期延长不应均视为良性和无须干预的心律失常,相反,需要进行进一步动态心动图监测及电生理检查和追踪观察,争取早期发现病变、消除病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类型,并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3月变异型心绞痛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4例,记录分析心绞痛发作时及发作后的心电图。随访(12~24)个月,定期复查12导联心电图和(或)Holter,总结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冠脉痉挛药物治疗,其中20例(58.8%,20/34)存在血管严重狭窄,1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严重心动过缓,予置入永久起搏器);14例冠脉造影结果无异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中1例并发三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和晕厥,置入心腔内心脏除颤器(ICD),余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期间共2例失访,1例5个月时无法取得联系,另1例7个月时院外猝死,随访率94.1%,余3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定期复查12导联心电图和(或)Holter,未见严重心律失常、心悸及晕厥。结论通过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变异型心绞痛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一年疗效。方法对46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采用ASP和室间隔起搏方式植入DDD45例和AAI1例。植入前检查24h动态心电图(DCG)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复查ASP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复查DCG,用以测量起搏前窦性心律时和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以及观察起搏前和起搏后一年内房早和房速的发作情况。结果①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明显缩短(76.00±14.59msvs98.00±14.07ms,P0.01)。②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时,DCG检出的房早发作次数和房速发作阵数均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3个月时DCG检出的房速发作例数也有减少(P0.05)。结论 ASP能缩短房间传导时间,减少术后房早和房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确诊的88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异常是ST-T改变,达73.86%~92.05%,其次是左心室肥大,达59.09%。动态心电图显示,肥厚型梗阻性与非梗阻性心肌病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30%与2.g%,多形和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RonT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5%与16.2%,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速发生率分别为40%与13.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左心室肥大,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症状患者的起搏参数优化和程控。方法:门诊随访患者324例,随访时根据患者向医生陈述的痛苦表现,如心悸、胸闷等症状,判定为有症状患者138例,其中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pacemaker,DDD)54例,单腔起搏器(singal-chamber pacemaker,VVI)84例。随访时间为术后当天至16年不等,根据患者的主诉、心电图及起搏器功能检测情况进行参数优化和调整,必要时行X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在有症状患者中,共检出心房起搏障碍9例(DDD 9例)心房感知障碍2例(DDD 2例);心室起搏障碍13例(DDD 3例,VVI 10例);心室感知障碍12例(DDD 5例,VVI 7例);不适合工作状态31例(DDD 28例,VVI 3例);房性心律失常50例;室性心律失常1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长R-R间期3例。结论:起搏器植入后需定期随访,通过对其参数的测试、调整和优化,既能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患者临床症状的产生,使患者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