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儿下丘脑错构瘤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坚 《右江医学》2010,38(2):179-181
目的分析下丘脑错构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1例下丘脑错构瘤的MRI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表现为鞍上池或脚间池内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肿块均与灰结节或乳头体柄相连。T1WI上与脑灰质信号一致,T2WI上呈稍高或等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均未见肿块强化。结论下丘脑错构瘤临床表现独特,极易误诊,MRI是目前诊断下丘脑错构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及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提高对下丘脑错构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最大为14岁,最小为1岁.8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病例中,临床表现为性早熟者5例,痴笑癫痫者3例,其他类型癫痫者4例,多饮多尿1例.MRI表现为鞍上下丘脑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结节影,与灰结节或乳头体相连,直径为12mm-25mm,T1WI上与脑灰质信号一致,T2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未见强化.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表现结合临床特征能做出该病较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丘脑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下丘脑错构瘤CT、MR表现。结果 CT表现为鞍上池、脚间池内均匀等密度占位,MR表现为鞍上下丘脑区均匀等皮信号影,与灰结节和乳头体相连,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临床主要表现为性早熟和(或)痴笑样癫痫。结论如患儿表现为性早熟或痴笑样癫痫,CT及MR检查发现鞍上下丘脑区等密度或等信号占位,增强无强化,应首先考虑为下丘脑错构瘤。本病应与其它鞍区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及MRI表现,其中13例经病理证实,2例经药物治疗随访病灶消失而证实.结果(1)颅咽管瘤8例,CT表现为鞍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部分囊壁蛋白壳样钙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分别表现为高中低信号;(2)生殖细胞瘤5例,CT表现为鞍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大部分均匀强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表现为等或低信号;(3)垂体微腺瘤2例,CT无异常发现,MRI T1W像表现为垂体内略低信号小结节.结论MRI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临床及MRI共同诊断的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7岁。8例均做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以性早熟和(或)痴笑样癫痫为主。TI像上错构瘤均表现为均匀性、等信号团块,肿瘤以广基底或窄基底与灰结节和孔头体相连。结论当患儿出现性早熟和(或)痴笑样癫痫为主的临床表现时,MRI显示灰结节和乳头体球形样肿块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I特征。方法报告1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MRI表现为鞍区占位性肿块,境界清楚,边缘较光整,大小约2.3cm×2.1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垂体后叶短T,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一致强化,可见3条脑膜尾征分别向前、后下及乳头体方向延伸。肿块突破鞍隔,长入鞍上池,视交叉明显受压上抬。全麻后行右侧翼点入路鞍区肿块切除术。结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毛细胞粘液样型星形细胞瘤(PM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3例PMA临床、病理和CT、MRI表现回顾分析,结合文献报道,提高对PMA的影像学认识。结果 3例PMA均为女性儿童或青少年,分别位于丘脑、颞叶基底节和视交叉下丘脑区,1例为囊性,2例为囊实性,均见出血。CT上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DWI为高或低信号,ADC值增高;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中2例有轻微瘤周水肿,1例无瘤周水肿。结论 PMA为好发于儿童及婴幼儿的鞍区、视交叉下丘脑区域的侵袭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略有差异,认识PMA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PMA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甲减的垂体MRI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7例原发性甲减的垂体、蝶鞍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从而提高对该疾病所致的垂体、蝶鞍MRI表现的认识,特别是对垂体MRI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的发生.方法:分析7例原发性甲减的垂体、蝶鞍MRI表现、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结果:本组病例MRI表现特征:垂体增大,酷似肿瘤,上缘隆突其信号表现为等信号,后叶高信号受推压,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蝶鞍扩大,鞍底下移,视交叉受压上抬,鞍背骨质吸收,蝶窦发育差.7例患儿均以身材矮小就诊,临床检验T3、T4均降低,TSH显著增高.经抗甲减治疗1~3月后临床表现明显好转.MRI复查:垂体体积明显缩小.结论:原发性甲减有较典型lf缶床表现,原发性甲减后通过反馈调节,垂体异常增生;颅脑MRI表现为垂体异常增大,此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不要误诊为垂体肿瘤.  相似文献   

9.
下丘脑错构瘤又称灰结节错构瘤或下视丘错构瘤,为少见的先天性脑组织发育异常,常于儿童期发病,影像学表现较为独特。本文报道经手术证实的9例下丘脑错构瘤,并探讨其临床及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MRI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薛惠 《当代医学》2012,18(25):102-103
目的 分析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20例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定位主要区别于鞍内或鞍上,MRI检查可多方位成像,对于病变的定位有很大帮助;鞍区肿瘤MRI检查,T1WI大多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大多呈均匀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鞍区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及出血,MRI检查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CT.结论 结合病变的部位、发病年龄、MR信号特点,强化程度等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内Rathke囊肿文献病例的常见临床和MRI表现,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分析1995年至2015年8月间的国内原始中文文献29篇469例Rathke囊肿,总结文献中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和MRI表现。结果患者男:女性别比约为3:4,平均年龄约37.0岁。87.4%患者出现头部不适、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和视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临床无症状者仅12.6%。Rathke囊肿45%位于鞍内,52.7%位于鞍内并向鞍上延伸,2.3%位于鞍上。40.3%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5.8%T1WI高信号,T2WI高、等或低信号;10.1%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MR增强扫描后27.7%囊肿边缘或环形强化,72.3%无强化。8.6%可见囊内结节,0.9%囊底出现沉淀物。结论国内Rathke囊肿患者女性略高于男性,平均年龄约37.0岁,多因周围结构受压出现症状而就诊。囊肿以鞍内和鞍内并向鞍上延伸常见,T1WI高信号最常见,其次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组合,增强扫描后不足1/3囊肿边缘或环形强化,囊内结节和囊底沉淀物的出现率不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Rathke囊肿的MRI特点,提高其MRI诊断水平。方法: 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病灶中,12例位于鞍内,4例位于鞍内及鞍上,1例位于鞍上;13例呈类圆形,4例为哑铃型。病灶均为囊性病灶,1例囊内有漂浮结节。6例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8例为T1WI等信号,其中6例T2WI高信号,2例T2WI等信号;3例为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3例部分囊壁强化,囊内漂浮结节未见强化。结论: Rathke囊肿具有一定的MRI特点,病灶多位于鞍内或者鞍内鞍上,T1WI多为等或高信号,一般增强后不强化。结合该特点有助于在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Rathke囊肿的CT和MRI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2例Rathke囊肿的CT及MRI资料.结果:22例Rathke囊肿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19例位于鞍内,伴鞍上延伸5例,伴鞍底下陷7例,3例位于鞍上.高度从5~30 mm,多数在10~20 mm.CT平扫呈等密度8例、低密度4例、略高密度1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后3例病灶无强化,3例可见囊壁的强化.MRI平扫时,,T1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3例、稍高信号5例,高信号8例、混杂信号3例;T2WI呈高信号6例,稍高信号3例、混杂信号7例.增强14例看到囊壁的轻度或部分强化.结论:Rathke囊肿GT、MRI影像表现多样,与临床病史及其它检查相结合,可提高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MRI表现.结果 59例颅咽管瘤患者,40例(67.8%)病灶位于鞍上,16侧(27.1%)位于鞍内,3例(5.1%)位于鞍旁,视神经受压、变形、移位51例,垂体正常显示32倒,垂体受压变小15例,垂体未显示12例.肿瘤的信号在T2WI上多呈混杂高信号,而T1WI上可有高、等、低等多种表现.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鞍区肿瘤与周围结构,其多信号变化反映了肿瘤囊液成分的不同,MRI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鞍区胶质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鞍区胶质瘤的MRI特点及临床发病特点。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胶质瘤7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鞍区胶质瘤在MRI上的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体积较大,分叶状,多无瘤周水肿;②囊实性或实性,囊性部分常位于肿瘤前下部,实性部分内多见散在小囊变区;③T2WI上肿瘤呈稍长或长T1信号,T2WI上呈稍长和长T2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此外,患者就诊时多有眼部症状,而无下丘脑及垂体内分泌异常症状。结论 鞍区胶质瘤具有比较典型的MRI特点,结合其临床发病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的MRI表现,提高MRI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脾脏错构瘤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脾脏错构瘤的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脾脏错构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脾脏错构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髓外硬膜外肿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髓外硬膜外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转移瘤MRI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或明显强化;cobb综合征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序列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附件、椎体、椎管内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有迂回、流空血管影;淋巴瘤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有"围管"征;骨髓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骨肉瘤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神经源性肿瘤MRI T1WI呈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脊髓受压移位明显,分界清晰;恶性小圆细胞瘤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脊髓信号,病灶中心可见小囊状T1、T2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信号、周围软组织改变、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均可作为髓外硬膜外肿瘤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1例同时进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囊肿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和MRI表现。结果:12例Rathke囊肿最大径均小于10 mm,位于鞍内10例,位于鞍上2例。囊肿边缘光滑锐利,11例形态规则,1例呈分叶状。MRI平扫上T1WI和T2WI呈多种不同信号组合,其中6例T1WI呈低信号和T2WI呈高信号,11例增强扫描后呈环形强化1例,未见强化10例。12例均未见囊内结节或囊底沉淀物征象。结论:鞍内Rathke囊肿的MRI表现较具有诊断特征,鞍上型Rathke囊肿较少见且常需要与鞍区其他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8岁.因头痛5年,性功能减退3 月,伴视力下降10 d入院.查体:左眼视力1 m数指,右眼视力0.5,左眼鼻侧视野缺损,右眼颞侧视野缺损,双眼底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头颅MRI提示:鞍区3.1 cm×3.1 cm×4.7 cm占位性病变,境界尚清,垂体向下受压变扁,三脑室受压,注射GD-GTPA后肿瘤有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无增强效应,术前考虑为颅咽管瘤.手术采用右翼点入路,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视交叉,鞍隔完整,垂体柄正常,视神经紧靠鞍结节,视交叉被压扁,穿刺抽出约4ml陈旧血性液,分块切除大部分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膜瘤.术后左眼失明,未出现其它并发症.随访半年左眼失明,右眼视力0.7,右眼颞侧视野缺损改善.  相似文献   

20.
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头颅MRI检查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原发性空蝶鞍患者36例进行研究.采用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横断面T1WI、T2WI,9例行钆对比增强扫描.结果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患者蝶鞍的MRI表现主要有鞍区增大、鞍底下陷、鞍内为典型的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垂体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受压垂体信号无异常改变,垂体柄延长直达鞍底.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顽固性头痛、头晕、视力障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结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可清晰显示空蝶鞍,MRI应作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