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5例右心室永久和临时起搏器电极导管进入途径异常及困难进行了报道与分析.认为除术者操作技术外,病人的静脉选择是其根本因素.特别是经髂外静脉途径插入电极导管和埋植起搏发生器均复杂于锁骨下静脉法,但可避免血、气胸和损伤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自1962年Lagergver及Siddon用经静脉心内膜电极起搏成功以来,已成为现代内科治疗和研究心律失常的重大进展之一。国内于1963年开始研制起搏器并用于临床。1982年6月以来,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和青海医学院附院心血管科协作,在青海西宁地区为12例患者经静脉心脏起搏,其中4例为永久起搏。为推广心脏起搏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临时心脏起搏临时起搏多用双极导管经静脉送到右心房或右心室起撙,是重要的急救方法,适用于: 一、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药物中毒、心脏手术等并发高度心脏传导阻  相似文献   

3.
方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995-997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起搏器植入类型:对照组45例,其中单腔起搏器21例,双腔起搏器24例;试验组39例,其中单腔起搏器19例,双腔起搏器20例。2组患者均应用瑞士进口的圣犹达单腔、双腔起搏器,电极为翼状或锚状造型主动固定式电极。手术方式:采用头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器导管至右心室,电极至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房心耳部,起搏器埋于术侧胸大肌前。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起搏导线无损坏,起搏电极无移位,腹胀、便秘、尿潴留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预防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 心脏起搏器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脉冲发生器,2.刺激电极,3.联接两者的导管或导线。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心脏起搏术广泛采用开胸手术的方法将电极直接缝在心外膜上或心肌内,通过导线与体外起搏器相连,称为导线经皮式或体外式起搏。自六十年代初开始了埋藏式起搏器的应用,电极可经静脉送入心脏内(心内膜起搏)或仍采用开胸手术方法安置心外膜电极。由于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法显著优于开胸手术的方法,如操作简单(即使内科医生也可单独从事)、手术损伤甚少、较为安全(静脉起搏手术死亡率低于1%)、易为  相似文献   

5.
<正>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成功与否以及随后的门诊观察都必须作心电图监测。因此识别人工心脏起搏心电图尤为重要。鉴于目前国内使用的起搏器,无论永久性或临时性起搏,绝大多数是右心室心内膜电极起搏,用的R抑制型(VVI)起搏器,因此本文仅就VVI型超搏器右心室心内膜起搏有关心电图介绍如下: 一、识别起搏器脉冲信号:在体表心电图上脉冲  相似文献   

6.
总结84例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两种不同的穿刺插管,行气囊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按Seldi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按Swan-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在X线透视条件下,根据室性早搏的出现或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心室,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84例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左锁骨下静脉76例,右颈内静脉8例.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3~10min,起搏效果肯定,起搏时间2~15天.术后胸片证实导管头位置与体表心电图图形定位的部位完全一致.除5例电极移位外,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脏穿孔、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除4例死于原发病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方法创伤小、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值得急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心脏人工起搏经由心内膜起搏时,其起搏电极的放置,可选用不同的静脉径路.今发现一新的静脉径路——胸肩峰静脉,现报道如下.一、病例介绍例1:男,59岁,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埋藏起搏器(系陕西秦明厂生产).拟作右头静脉切开放插心内膜电极.在常规  相似文献   

8.
<正>我院自1991年9月至1993年2月,用经皮穿刺髂外静脉插送起搏电极导管的方法,为8例SSS患者安装了AAI起搏器。 设想的由来 我院于1974年开始安装埋藏式起搏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些体态特别消瘦的患者,脉冲发生器置于胸壁颇感困难,消瘦者皮肤紧贴胸壁,张力高,加之胸大肌活动频繁,幅度大,容易导致脉冲发生器表面的皮肤磨破,感染或坏死。如果这类患者的脉冲发生器埋植于腹壁皮下,将会大有改观。当初埋藏永久起搏器时,虽然起搏电极导管是从上腔静脉的属枝插送心脏,但是起搏电极导管还是经皮下隧道,送到腹壁皮下与脉冲发生器相连,脉冲发生器则置腹壁皮下。这是由  相似文献   

9.
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灵秀  刘红梅  周蕾 《中外医疗》2008,27(33):105-105
目的: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12例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均采用右下肢股静脉穿刺法,置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方式VVI.根据患者病情调节起博频率,起搏阈值,感知等参数.结果: 12例患者通过及时的治疗及护理,未出现心肌穿孔,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方法,但起搏器置入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临时起搏器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起搏器的功能正常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5例右心室永久和临时起搏器电极进入途径异常及困难进行了报道与分析,认为除术者操作技术外,病人的静脉选择是其根本原因,特别是经髂外静脉途径插入电极导管和埋植起搏发生器均复杂于锁骨下静脉法,但可避免血、气胸和损伤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病情危重、不便搬动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且同时为永久起搏器适应症的患者, 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新方法.方法 入选CCU住院病人40例,均为心室率<40次/分伴晕厥、黑朦拟择期安置永久起搏器者.在非X线透视下经右股静脉送入电极导管,记录放置起搏导管所用时间,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电极置入 40例患者临时起搏均成功,安置电极导管所用时间2~14min,平均(8.4±3.8)min;2例起搏电极位于右室流入道者术后6小时及第二天出现起搏不稳定,调整电极导管至心尖部,达稳定起搏.结论 无X线透视下,经股静脉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操作简便、快捷、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3岁.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正后壁和右室梗塞,相继出现 I°A-VB、Ⅱ°和Ⅲ°A-VB,频发室性早搏.静注阿托品和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无效,行右心室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住院第三周仍存在高度A-VB,暂时关闭起搏器时最长6s内无心室电活动,即起搏依赖现象.故行右心室永久起搏器安装术.术中见J型钢丝经锁骨下静脉不能送达上腔静脉.给76%泛影葡胺,见造影剂滞留于锁骨下静脉内,部分逆流到颈内静脉.上腔静脉上端周围较细,静脉呈网状分布,由此侧支引流至上腔静脉下段.上腔静脉上端造影呈细线状不规则狭窄.狭窄段长约3cm,最狭处腔内直径仅0.1cm,导引钢丝不能通过.右侧锁骨下静脉几乎完全闭塞.遂放弃上腔静脉途径,改为右髂外静脉进路.于腹股沟上方2cm处沿韧带走行方向作切口,分离皮下组织,造囊袋放置起搏发生器(VVI、PCI公司445型).在髂外动脉内侧穿刺股静脉(实为髂外静脉)插入电极起搏导管,经下腔静脉达右心室.调整电极位置、满意后测得阈值0.6V,脉宽0.6ms,阻抗800Ω,R波高度5.7mV,起搏频率70次/min.固定电报导管和起搏发生器.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0院前急救中球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内膜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在120院前急救中行左镇骨下静脉穿刺置入球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起搏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1例.结果:100%的患者安全起搏,无严熏并发症.结论:120院前急救中行球囊漂浮电极临时起搏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骤停患者于床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心腔内心电图引导植入临时起搏器,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30—80s(中数55s),自静脉穿刺到固定好电极约需4—12min(中数8min)。左锁骨下静脉利于电极送达右心室,心房与心室内心电图不同可判断电极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如位于右室。无论电极在任何部位只要起搏好且牢固,即可。本文20例患者电极7例位于右室心尖部,7例位于右心室流出道,6例位于右心室中部。维持起搏时间24h到17天不等。  相似文献   

15.
汤银江  李艳华  莫军 《吉林医学》2012,33(7):1448-144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床旁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通过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临时起搏器电极送至右心室相应部位,应用临时起搏治疗。结果:15例患者在心超引导下临时起搏器电极到达右心室,临时起搏器成功应用。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安全、简便、成功率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 86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无X线透视下将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盲插至右心室。结果  85例患者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 ,顺利将临时起搏导管送至右室 ,1例失败 ;在起搏期间有 8例患者发生电极脱位 ,重新调整后恢复正常 ;经X线透视观察大多数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少数位于右室中部及流出道。结论 在无X线透视下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起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右颈内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采用seld inger法穿刺技术,穿刺右颈内静脉送入球囊漂浮电极导管,根据体表起博心电图图形特点和导管深度行床旁临时右室起搏。结果:46例均经右颈静脉穿刺,在床旁放置带囊临时起搏电极于右心室,都达到迅速有效起搏,从穿刺到右心室起搏,平均时间为6m in,所有患者均无气胸、栓塞、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右颈内静脉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右室临时起搏是一种较安全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18.
报告20例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骤停患者于床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内心电图引导植入临时起搏器,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30-80s(中数55s),自静脉穿刺到固定好电极约需4-12min(中数8min)。左锁骨下静脉利于电极送达右心室,心房与心室内心电图不同可判断电极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如位于右室。无论电极在任何部位只要起搏好且牢固,即可。本文20例患者电极7例位于右  相似文献   

19.
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至今国内未见报告,现将我院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8岁,1984年9月6日因诊断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氏征,急诊安置永久埋藏式起搏器时,使用单极伞状心内膜导管电极,入右室后自流入道至心尖部、心室中部、反复多个部位探查,虽多次透视位置满意,但不能有效起搏,无耐只得将起搏导管电极送至流出  相似文献   

20.
经静脉心内膜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300例次,手术主要合并症是电极脱位和电极损伤;皮囊穿破继发感染;电极与起搏器连接不良;皮囊积血及电极皮下段外露。晚期死亡23例。提出严格握掌适应证及起搏器类型选择、可靠的电极定位及无菌操作、严密的术后监护及教会患者有关知识是保证长期安全可靠的心脏起搏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