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观察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d及QTcd变化,并与112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10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相比,QTd及QTc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与健康者相比,QTd及QTc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Td及QTcd大小顺序为:T2DM合并冠心病组〉非糖尿病冠心病组〉健康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强,动态观察QTd和QTcd可作为提示糖尿病心脏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冠心病 (CH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 (VA)和心室晚电位 (VLP)与QT间期离散度 (QTcd)的变化。 方法 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 186例单纯CHD与 178例T2DM合并CHD患者的VA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T2DM合并CHD组VA的阳性率、VL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HD组 (P <0 0 1) ,QTcd明显增加 (P <0 0 1)。 结论 CHD患者VA的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增加不仅与CHD血管病变有关 ,且与DM所致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人的QT间期(QTc)与QT离散度(QTcd)。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ECG——9130P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用Bazett公式计算QTd、QTcd。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分为糖1组(无并发症组)与糖2组(并发心血管病组)。结果 糖1组除QT低于对照组(P〈0.05)外,QTc、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糖2组与糖1组比较QT、QTc、QTd、QTc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易造成严重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导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冠心病 (CHD)的心率变异 (HRV)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 0 1- 0 2~ 2 0 0 4 - 0 2东莞市人民医院 2型糖尿病 33例 (B组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30例 (A组 )患者 ,同时选择正常人 2 1例做对照 (C组 ) ,分别做 2 4h动态心电图 ,经电脑系统分析得出HRV时域和频域分析参数 ,做常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定QT间期及QTd。结果  (1)A组的HRV各项参数均低于B组和C组 (P<0 0 1) ,QTd均大于B组和C组 (P <0 0 5 ,P <0 0 1) ;B组的HRV各项参数亦均低于C组 (P <0 0 5 ) ,QTd亦均大于C组 (P <0 0 5 )。 (2 )A组和B组的QTd与SDNN、SDANN、SDNN index均存在着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T2DM合并冠心病者心脏自主神经损害较单纯T2DM者重 ,前者迷走神经受损较后者更重。对T2DM及T2DM合并CHD患者常规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测量QTd是有益的 ,以便早期发现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5.
检测40例冠心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A组)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和患有冠心病而心功能尚正常者37例(B组)QTd和QTcd的变化结果:A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B组(P<0.01);A组中死亡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死亡者中并发室颤者QTd及QTcd均大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2导联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程度(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健康体检者及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以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对比两组Tp-Te、QTd差异,分析Tp-Te、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  相似文献   

8.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和PCI后24h内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PCI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8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70±18)msvs(52±15)ms,P<0.01];术后QTd降至(45±16)ms(P<0.01),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结论急诊PCI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和QTcd,降低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中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50例分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9例(A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11例(B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各组的QTd及心率校正后的QTd(QTcd)数值。结果 A组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和对照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及QTcd显著增加,QTd及QTcd可作为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成功患者和未溶栓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A组(41例)和未溶栓B组(36例)。分析两组患者QTd和QTcd(心率校正后的QTd)的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QTd及QTcd较B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QTd及QTcd减小,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2例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QTc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t=5.6767,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LVESV、QTcd显著低于治疗前(t=11.698、2.5248、3.1841,P<0.01或P<0.05),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t=2.578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QTc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7499,P<0.01).结论 胺碘酮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可安全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QTcd)心率变异性(HaY)的影响。方法120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和左卡尼汀治疗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左卡尼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3.0g静脉滴注,每日1次,14d为一个疗程。评价治疗前后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QTd、QTcd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各项时域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频域指标LF、LF/HF降低,HF升高(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以显著缩短AMI患者QT离散度,提高心率变异性,改善缺血心肌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劳力型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 (Dob)负荷试验对劳力型心绞痛 QT离散度 (QTd)和校正 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用心电图观察劳力型心绞痛组 (42例 )和非冠心病组 (2 5例 )静息与 Dob负荷作用达终止指标时QTd及 QTcd变化。结果 :组间比较 ,劳力型心绞痛组 QTd及 QTcd静息时略延长 ,但无显著性差异 (均 P >0 .0 5 ) ,达终止指标时 QTd及 QTcd明显延长 (均 P <0 .0 1) ;劳力型心绞痛组组内负荷试验前后比较 QTd及QTcd明显延长 (均 P <0 .0 1)。结论 :劳力型心绞痛在静息时即存在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 ,Dob负荷作用下 ,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性更加明显 ,是判断冠状动脉功能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应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 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 95例 AMI患者 ,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不同时间心电图 ,计算校正 QTd(QTcd)。对比分析其中 68例 PTCA再通患者 (PTCA组 )与 2 7例未行 PTCA或溶栓患者 (对照组 )不同时间 QTd与 QTcd的变化。结果  PTCA组再通即刻 QTd、QTcd较再通前明显延长 (P<0 .0 1 ) ,2小时后恢复到入院时水平 ,4小时后较入院时明显缩短 (P<0 .0 1 ) ,以后 2 4小时内相对稳定。对照组入院后 2 4小时内 QTd、 QTcd变化不大 (P>0 .0 5 )。结论  AMI患者应用成功的 PTCA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 QTd,但再灌注即刻可加重心室复极的 QTd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下简称神功试验)结果分为阳性(异常)组35例和阴性组25例,另取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QTd和经心率校正的QTd(QTcd),同时记录24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神功试验的阳性率为58.3%,阳性组的QTd、QTcd较阴性组明显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均<0.01)。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QTd与QTcd明显增加,其可能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心电图QT、JT间期变化对其轻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101例ABI患者分为轻、中、重型三组;根据患者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为SAH组及无SAH组。检测各组伤后24h内心电图的QT间期及J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及校正的JT离散度(JTc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对其不同组间的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中、重型ABI患者的心电图QTd、QTcd、JTd、JTcd存在显著性差异,且SAH组各指标均升高,较无SAH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并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QTd、QTcd、JTd、JTcd对判断ABI程度及其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指标,并且有助于早期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