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0.2%罗哌卡因用于双侧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47例甲状腺肿物切除术病人,以0.2%罗哌卡因8ml~10m1,C4横突处给药阻滞颈深丛,退针至皮下后再给予0.2%罗哌卡因10ml,行颈浅丛阻滞,以同样方法阻滞对侧颈深、浅丛,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的改变。结果:麻醉优良率为88.5%,声音嘶哑占5.1%,霍纳综合症占1.7%,与麻醉前比较,在麻醉后5分钟(T1),15分钟(T2),30分钟(T3),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均明显大于麻醉前(P<0.05)结论:0.2%罗哌卡因用于双侧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颈深丛阻滞的利弊.方法60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0.12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Ⅱ组0.25%罗哌卡因,Ⅲ组0.125%罗哌卡因;3组双侧颈浅丛阻滞均用罗哌卡因.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麻醉效果Ⅰ组与Ⅱ组优良率为100%,Ⅲ组为50%.Ⅱ组与Ⅰ、Ⅲ组相比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双侧颈深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李书庸 《中外医疗》2011,30(32):102-10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颈浅丛阻滞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6例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0.375%布比卡因进行双侧颈浅丛阻滞,46例观察组患者应用0.37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颈浅丛阻滞,比较2组麻醉效果及麻醉后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效果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5.7%和9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麻醉后10、30min及60min时点血压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0.375%罗哌卡因进行颈浅丛阻滞效果确切,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颈浅丛阻滞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副作用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16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分别使用0.37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各30ml,行双侧颈丛阻滞(两点法即C3,C4深丛浅丛)。评价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观察心率、血压变化及使用血管药物情况。结果麻醉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后R组发生心动过速、血压增高,使用艾司洛尔及硝酸甘油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结论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较轻微,心脏的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在颈丛阻滞麻醉中更具可选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合剂组,B组为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合剂组),行双侧颈丛阻滞(患侧深浅丛,对侧浅丛)。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并评价麻醉效果。结果:麻醉起效时间A组与B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并发症比较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2例无心脏病史、拟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以0.375%的罗哌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24 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同时以惠普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罗哌卡因组相比,布比卡因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但其异常ECG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均P < 0.05)。两组异常的BP、HR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丛阻滞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0.33%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分别使用0.3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各30 ml,行双侧颈丛阻滞(一点法即C4横突深丛浅丛)。评价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观察心率、血压变化及使用血管药物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R组发生心动过速、血压增高,使用艾司洛尔及硝酸甘油的比例明显低于L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较利多卡因轻微,在颈丛阻滞麻醉中更具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试验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手术临床上多采用颈丛阻滞作为麻醉方法,局麻药多选择布比卡因,但布比卡因有致命性心脏毒性,中毒后复苏较为困难。新型局麻药盐酸罗哌卡因作为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因其心脏毒性小,近年来广为应用。作为盐酸罗哌卡因的替代品,甲磺酸罗哌卡因是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后的一种国产新型酰胺类局麻药,临床上也广泛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和术后镇痛,但用于颈丛阻滞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使用0.447%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并与0.25%的布比卡因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和布吡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和布吡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2 0例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 (罗组 )和布吡卡因组 (布组 ) ,观察两种药物的阻滞起效时间 ,病人满意度 ,术后 1,2 ,3h疼痛VAS分和阻滞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阻滞起效时间、病人满意度和阻滞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 ,罗组术后2 ,3hVAS分较布组高。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和布吡卡因效果相当 ,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时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和恢复时间的不同。方法:20名颈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0.375%和0.25%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完善和恢复时间。结果:两种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时,麻醉起效和完善时间无显著差异,但0.375%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0.25%组。结论:增加罗哌卡因浓度可以延长麻醉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 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姜卫东  冯海 《中外医疗》2010,29(22):37-37
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国产新型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在化学结构上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根,与比卡因相比,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毒性较小,但其阻滞的效果可靠。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椎管内麻醉及各种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存在内在的拟交感活性及颈丛神经阻滞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亢进,有研究表明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予罗哌卡因联合颈深丛和须浅丛神经阻滞可以改变心血管自律性,削弱心血管自动调节的稳态[1]。然而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行颈丛神经阻滞后,对心血管自律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107例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祥云  谢建梅 《右江医学》2004,32(3):256-257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的麻醉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颈丛阻滞均采用一针法 ,颈深丛注射麻药1%利多卡因 +0 .2 5 %罗哌卡因 6~ 8ml,颈浅丛注射麻药 5~ 6ml。双侧颈深加双侧颈浅阻滞 2 1例 ,一侧颈深双侧颈浅阻滞 86例 ,术中均用哌替啶与氟哌利多合剂辅助麻醉。结果 全组麻醉效果尚满意 ,能顺利完成手术 ,有 45例 (占 42 .1% )出现心率、血压增高 ,4例颈丛阻滞 2 0~ 3 0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改全麻插管。全组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颈丛阻滞麻醉下行颈部手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理 ,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低浓度(0.2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40例,随机分为R组20例颈丛阻滞注入罗哌卡因,L组20例注入1%利多卡因+0.19%布比卡因.观察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其恢复时间,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声音嘶哑的恢复时间R组快于L组(P<0.05)。结论: 0.2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在临床效应和安全方面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尹文亮  李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51+153-151,153
目的研究0.25mg/mL布托啡诺复合0.2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麻醉下锁骨中段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中段骨折或内固定物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0.25%罗哌卡因+0.25mg/mL布托啡诺20mL,颈深丛8mL、颈浅丛12 mL;B组0.25%罗哌卡因20mL,颈深丛8mL、颈浅丛12mL。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术后2、4、6、8、10h静息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结论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镇痛时间延长、不加重运动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12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C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全麻药用量,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术中全麻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不仅减少全麻药用量,而且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少,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375%盐酸罗哌卡因;0.25%布比卡因用于颈从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次全切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应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B组应用0.25%布比卡因,C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质量和镇痛持续时间,以及麻醉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结果: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和术中镇痛质量及麻醉后的心血管副反应方面A、C组间未见明显的差异(P>0.05);术后镇痛维持时间A、C组与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A、C两组发生心动过速、血压增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镇痛时间长于布比卡因,麻醉后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心脏毒性低,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0.2%罗哌卡因颈丛阻滞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哌卡因是一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国外已广泛用于各种神经阻滞和镇痛.本文观察了一组用0.2%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时的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