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论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名诊断。进行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是中医学发展的大计。病名不规范,不仅临床的诊断和疗效的判断、科研成果的评定、医疗事故的分析等均缺乏准则;同时对中医学的发掘继承、学术发展,以及对外交流,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当前,中医的诊断在社会上得不到承认,因而病名规范显得更有必要,它等于为中医诊断立了“法”。通过研究,若能在统一中医病名的基础上统一中医诊断标准,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医疗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对外交流等方面也是有益的。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涉及的问题较多,研究的难度颇大。本文仅就疾病的概念、病名诊断的必要、病名中存在的问题、主症能否作病名和疾病的分类等作初步探讨。对于病名的命名形式、命名原则和具体作法,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系统分析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内容及研究建议.笔者认为目前中医病名存在诸多问题,如“病”“证”“症”界定不清、中西病名混杂、病名层次混乱、病名内涵不清、缺乏统一标准等,根据存在问题,规范中医病名应从明确疾病定义、分化病名义项、规范病名分类、选定疾病正名、区分中西...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及辨证诊断规范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使现代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能客观,规范,本文从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及辩证分型方面提出了研究思索,认为应在修订和规范中医传统病名概念的基础上,确定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对辨证分型应引进现代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借助计算机及多元分析等数理方法使之客观,规范,以指导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是中医古籍精华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有重要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儿科病名为例,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古籍中儿科病名存在的病、证、症混淆,一名多义,异体字、繁体字误用混用等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建立疾病的体系框架规范病名分类、辨析疾病病名内涵、确定疾病病名首选术语、确定病名上下位关系的方面入手。结果 本研究共从11部古籍文献中整理出儿科相关病名784条,规范化后确定首选术语174个。结论 研究对中医古籍中病名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提出了基本思路,对中医儿科的规范化诊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统一建立中医病名规范化术语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简要回顾了病名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标准化、疗效评价标准化等方面所做研究工作的方法、过程和成果,指出中医学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制定欠规范、多种标准并存而不统一、中西医对疾病定义与认识方法有差异、许多中医研究科研设计质量不高。通过对中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了对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病名诊断研究现状、中风病痛名诊断研究现状,看出缺血中风的病名诊断的不确定性.对缺血中风病名诊断标准确定的忽视,不仅阻碍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医对缺血中风疾病本质及其防治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缺血中风病名的表述的规范和统一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肾病综合征。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例,探讨中医病名标准化的原因,指出目前中医病名命名存在的问题,提出病名标准化应该遵循坚持病名内容科学、坚持病名通俗易懂、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病名命名方法,阐述了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病名标准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毋庸置疑,中医病名的诊断属于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名的不尽完善影响着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弘扬,挖掘整理及其规范中医病名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对于血液系统疾病,中医病名缺乏规范性是临床诊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似乎血证就是血液病的总称,虚劳可以概括所有贫血性疾病,因此,有必要尽快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提出要使中医病名、诊断达到规范的目的,应做到以下三点:即统一病名,必须统一认识;病名规范,必须处理好症状作为病名、病类与个病的区别、借鉴西医病名、病名含义的准确性等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诊断规范、病的应有见证必须同步规范。  相似文献   

10.
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病名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传统病名体系不够完善和规范,且病种分化不够。目前在继承和发展中医病名研究中,首先应取其善名而用之,其次需对传统病名进行分化,对新的病名体系进行规范,第三是提倡合理创新。通过以上方法可使中医病名得到扩展和补充,在研究中注意中医理论的继承,同时汲取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逐步使病名体系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炳午同志关于“中医病名诊断规范之初步研究”(原载《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5期)一文后(以下简称刘文),受益非浅,中医病名诊断确实急待规范统一。文中提出研究中医疾病命名与分类应有五项原则,即继承性、实用性、借鉴性、准确性与创新性。前四个原则我认为都很好,这里想就创新性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病名规范,目的是为统一中医诊断标准。病名不规范就无法统一诊断标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病、症、证混同不分,过于强调辨证,忽视了辨病,并逐渐有取代辨病的趋势。因之病名杂沓纷纭,极不规范。并且存在着一名多病与一病多名的问题。中医病名要规范,必须明确病、证、症三者的概念,分清其区别与联系,把病和证区别开来;以症名病的,必须有明确的病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个病必须从类病中分化出来;见于病名阶段的单个症状又须归到一个病中去。只有理清这些方面的关系,才能使中医病名达到规范的目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病名诊断规范专题研究组曾就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本刊将选刊这方面的文章,藉以征求广大中医界的意见,来共同完成中医病名诊断规范这一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医病证规范研究中应注意:①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搞好病证文献整理;②病证标准制订必须坚持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⑧病名规范和证候规范同步进行;④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⑤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原则;⑥病证规范标准宜逐步分级进行制订。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对病证规范研究开拓思路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医病名的现状,从历史和临床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比较了中西医病名的异同,阐述必须坚持中医病名,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规范中医病名学术体系,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医病名诊断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已经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挖掘、整理、规范中医病名,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病名定义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实 《陕西中医》1998,19(2):64-66
通过分析中医定义现状及其内涵、外延存在问题,提出科学的病名定义的基本要求,列举几种病名定义的内容及形式,指出其意义关乎中医诊断理论及中医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医病名规范、证候规范等研究的深入,中医眼科病名规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促进这一工作更好地开展,本文拟从方法学的角度,对眼科病名规范化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诸贤达。一、病名规范的必要性和意义由于多种原因,历代医家在眼病的命名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病名规范化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名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宜确定病名方法的规范化,目前应从理顺中医病名的层次关系,处理病名与证候的种属关系,限定主症作为病名的条件,加强疾病命名的方法研究,解决中西医病名对照的方法五方面着手,加快中医病名规范化的进程,为中医病名由规范化过渡到现代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医眼科产生于古代社会,受历史条件及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医眼科病名存在着繁杂、笼统的问题,不利于当今临床诊断、治疗及开展国内外眼科学术交流,通过对中医眼科病名的分析,对中医眼科病名的命名方法 、所存在的问题、病名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中医眼科病名改革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20.
复习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体会,探讨贫血性疾病中医病名,对贫血性疾病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病证名称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当前贫血性疾病中医病名存在的问题,提出贫血性疾病规范化中医病名体系的构想。目前,贫血性疾病中医病名较为笼统、缺乏特异性,建议重新进行确定,使其规范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