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变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1年12月行开颅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间变性脑膜瘤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1;3例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1例表现为抽搐,1例表现为偏瘫,1例表现为头痛、嗅觉及精神异常;4例行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2例行肿瘤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SimpsonⅡ~Ⅲ级),6例患者术后均复发(其中1例有颅内转移);3例初次手术后行普通放疗,1例行γ-刀治疗,1例行再次手术切除并普通放疗,1例手术治疗后再未行放疗。4例得到随访,时间1个月~8年,平均4.5年,2例恢复正常工作劳动,3例生活能自理,1例因多次肿瘤复发最终导致死亡。结论间变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良性脑膜瘤相比有显著差异,手术切除+术后放疗或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放疗最大限度地抑制残留瘤细胞的增殖,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脊索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临床资料 ,运用HE ,糖原染色(PAS) ,alcianblue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 17例脊索瘤的病理切片。其中经典型脊索瘤 11例 ,软骨样脊索瘤 6例。结果 :所有脊索瘤都发生在中轴骨骼 ,均含有空泡细胞。瘤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PAS ,alcianblue着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肿瘤联合表达上皮性标记和S 10 0蛋白。超微结构见瘤细胞胞浆空泡、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复合体和细胞间桥粒样连接。结论 :根据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特征 ,结合临床和放射影像学资料 ,可以确诊脊索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6例原发性颅内恶性脑膜瘤术前均进行了CT和(或)MRI检查,随后均经手术治疗,术后均由病理检查确诊,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5例恶性脑膜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均为恶性脑膜瘤,WHOⅡ级4例,WHOⅢ级2例。结论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良性脑膜瘤无显著不同,术前诊断有一定难度,确诊需根据病理学检查。恶性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放疗可以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标本进行HE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近10年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结果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均证实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肿瘤切除后未行放疗,随访12个月后肿瘤复发。结论透明细胞脑膜瘤是WHOⅡ级的肿瘤,诊断应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该类型脑膜瘤术后易复发,影像学定期随访十分必要,对手术切除不完整者建议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殿忠  马保安  范清宇  常恒  文艳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2420-2421,T003
目的 建立人脊索瘤细胞系,为脊索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取经病理证实的新鲜脊索瘤手术标本(取自于1例42岁男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的肿瘤),进行体外原代组织块培养。对存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检查、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异种移植和体外侵袭实验等。结果 建成细胞系CM—319,经近两年的体外培养,已连续传代百余次。其形态学表现、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异种移植等均符合脊索瘤细胞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33h,细胞周期测定显示:G1期为55.6%。G2期为21.9%,S期为22.5%,G2/G1为1.90。染色体具有亚三倍体核型。异种移植成瘤率100%,具有侵袭性。结论 CM-319是一株人脊索瘤细胞系,可用于对脊索瘤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前颅底、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21例中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1例,Ⅳ级切除4例;术后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术中无死亡或出现凶险大出血病例。结论:肿瘤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保护重要神经与血管,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等。方法:脑室内脑膜瘤21例,患者均经头部CT和MRI检查后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9例行肿瘤全切,2例行次全切。术后18人恢复良好,偏盲1人,颅内感染1人,脑积水1人。2人术后2年复发。结论:CT和MRI是诊断脑室内脑膜瘤最可靠的方法,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室内脑膜瘤的首选,手术全切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脊索瘤细胞系,为脊索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证实的新鲜脊索瘤手术标本(取自于1例42岁男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的肿瘤),进行体外原代组织块培养。对存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检查、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异种移植和体外侵袭实验等。结果建成细胞系CM-319,经近两年的体外培养,已连续传代百余次。其形态学表现、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异种移植等均符合脊索瘤细胞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33h,细胞周期测定显示:G1期为55.6%,G2期为21.9%,S期为22.5%,G2/G1为1.90。染色体具有亚三倍体核型。异种移植成瘤率100%,具有侵袭性。结论CM-319是一株人脊索瘤细胞系,可用于对脊索瘤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手术体会。方法 :分析 6例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和CT、MRI影像的特征性表现 ,分析其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肿瘤全切除 5例 ,近全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 ,3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 ,1例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获得6例的随访资料。结果: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为5-19岁,平均年龄13岁,5例以癫痫小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均位于幕上,以皮层为主,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肿瘤细胞主要由少突胶质样细胞(OLC)、神经元和星形细胞组成,4例伴有皮质发育不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神经元及部分少突胶质样细胞呈嗜铬素A、突触素及S-100阳性表达;少突胶质样细胞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表达,而星形细胞呈GFAP阳性表达;Ki-67抗原标记指数〈1%。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为WHOⅠ级良性肿瘤,可结合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表现明确诊断,预后良好,无需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11.
儿童脑膜瘤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儿童脑膜瘤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0/2008年收治的11例儿童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脑膜瘤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大脑凸面,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混合型45.5%。结论:儿童脑膜瘤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确诊困难,容易误诊。手术全切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间质肉瘤(stromal sarcoma of breast,SSB)的超声影像特征,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的SSB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发现左乳肿物2年余就诊,B超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MRI检查均报告:左乳实性结节状占位性病变,BI-RADS 3级,纤维腺瘤可能。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左乳纤维囊性乳腺病伴间质肉瘤(低级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i-67 50%~60%。1周后行左乳改良根治术。随访9个月无复发。结论 SSB是一种罕见乳腺肿瘤,术前诊断困难,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极似纤维腺瘤,需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4例恶性淋巴瘤。结果:该肿瘤多发性于幕上,临床上无特征性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仅1例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其余分别误诊为恶性胶质瘤、颅内转移瘤、脑膜瘤、脊索瘤和脱髓鞘疾病。采用手术全切、放切及化疗综合治疗者中位生存期20个月,与部分切除加放疗和化疗者差异无显著性;单纯手术肉眼全切后复发率为100%,2例单  相似文献   

14.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分型、手术入路、切除方式并总结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切除程度和其中2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 Ⅰ级和Ⅱ级)18例(66.67%),次全切9例(33.33%),死亡1例。术后患者颅内高压、视力下降及眼球突出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和恢复。随访25例6个月-7年,复发3例,1例行二次手术。结论: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周围结构受累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熟练掌握术区解剖及显微手术操作,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例全切,3例次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术中去骨瓣减压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病例, 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结果  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患者中, 男1例, 女3例, 平均年龄47岁(38~57岁); 既往均无腺样囊性癌病史, 1例患者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史。镜下检查4例均为筛状/管状型腺样囊性癌, 3例累及甲状腺组织, 3例累及神经组织, 未见淋巴结受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P16、CD117、BCL-2、P63、SMA均阳性, Ki-67指数平均8%, TTF-1和P53均阴性; 4例中基底膜样物胶原Ⅳ阳性; 组织化学染色示AB/PAS阳性。术后均接受总剂量为48~56 Gy的放疗, 随访6~120个月, 平均72.5个月, 1例术后96个月复发, 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及转移。  结论  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原发于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 肿瘤生长缓慢, 就诊时多数已侵及甲状腺组织, 需要与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特别是在甲状腺穿刺及术中冰冻检查时。结合电子喉气管镜下表现、典型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准确诊断。手术难以切除干净, 术后放疗对延缓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12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蝶骨嵴脑膜瘤均采用以蝶骨嵴为中心的翼点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消失或改善.2例动眼神经麻痹3个月后逐渐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蝶骨嵴脑膜瘤采取以蝶骨为中心的翼点入路显微切除,术中先处理肿瘤基底,掏空瘤内,扩大术野,并保护好神经和血管,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细胞瘤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影像特点,探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0例(男女各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资料,阐述其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案,进行随访及影像学复查.结果 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手术全切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光镜结合免疫组化确诊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出院后行局部放疗9例.所有病人随访期间情况良好,生活正常.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其具复发倾向,应尽可能全切,术后辅以放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蝶骨嵴脑膜瘤患者48例患者沿蝶骨嵴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分开侧裂池,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用该法全切42例,次全切4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9年,影像学检查无复发病例.结论 微外科技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使大部分肿瘤达到镜下全切,且能有效保护颅底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提高对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倒手术后确诊的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方式和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后获病理证实,12例全切除,1例全切加去骨瓣减压,2例次全切除加去骨瓣减压,3例多发病灶中2例仅切除占位明显病灶。术后采用系统抗结核治疗。信访或门诊随访,14例恢复满意,余4例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典型的颅内结核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的颅内结核瘤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做出判断,部分需通过手术确诊。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