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梅绥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1):49-51,i014
目的 探讨累及长骨的实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 1例累及长骨的实性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特征 ,结合文献 ,对少见部位该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肿瘤细胞圆形或短梭形 ,形态一致 ,呈实性排列 ,浸润于骨组织内 ,间质内可见少数血管 ;细胞膜PAS染色 ( ) ,嗜银染色示网状纤维围绕每个细胞 ,免疫酶标中上皮标记 (- ) ,vimentin、SMA和desmin( )。结论 位于少见部位的非典型性血管球瘤常不易被识别 ,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免疫组化 ,最关键的是PAS染色中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涎腺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瘤细胞胞体宽大,胞浆嗜碱性呈细颗粒状,核圆形瘤细胞生长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生长,部分区域呈乳头状改变,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8/18(+)、CK7(+)、AAT(+)、S-10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AE1/AE3与弹力纤维Gomori醛品红法双重染色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膜微浸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且肿瘤临近胸膜的组织学标本54例。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AE1/AE3与弹力纤维双重染色方法,观察这三种染色方法在能否明确诊断肿瘤侵犯中的差别。结果 单一HE染色及单一弹力纤维染色在可以明确诊断胸膜是否侵犯中均占7%,而免疫组织化学AE1/AE3与弹力纤维双重染色方法可以100%明确诊断肿瘤是否侵犯胸膜。三组染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临近胸膜时,改良的免疫组织化学AE1/AE3与弹力纤维Gomori醛品红法双重染色能够更直观的显示肿瘤细胞胸膜侵犯的情况,优于单一的HE染色和单一的弹力纤维染色。对明确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分期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患者术前临床均考虑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瘤组织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穿插于肌层组织间,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或类圆形,胞质红染或透亮.网状纤维染色瘤细胞间、细胞巢团周围及血管周围均见网状纤维围绕.免疫组化示瘤细胞SMA和vimentin(+).3例患者术后随访12~ 60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胃血管球瘤具有特定的组织学改变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间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PXA及6例GCG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分析。结果PXA患者组织学特征:肿瘤由巨怪瘤细胞、梭形细胞和泡沫样瘤细胞组成,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Vim、S-100阳性,呈弥漫性表达,CD34阳性率75%。GCG患者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多形性,以巨怪形瘤巨细胞为主,核分裂像和出血坏死多见,网状纤维沿血管周围分布,有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弥漫性表达Vim、S-100,GFAP灶性阳性,CD34阳性率17%。结论PXA及GCG临床及病理组织形态非常相似,两者鉴别诊断的要点在于有无泡沫样瘤巨细胞、核分裂像、坏死以及CD34、GFAP的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软组织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各项临床特点、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GCT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GCT组织学形态相似,镜下示肿瘤细胞较大,呈多边形、圆形或卵圆形,胞核较小,胞质内富含嗜酸性颗粒。肿瘤细胞多侵及周围组织,有些瘤细胞围绕神经小束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肿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大部分表达CD68,不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特异性肌动蛋白(muscle-specificactin,MSA)、黑色素A(Melan-A)和HMB45,Ki-67的增殖指数较低,大部分3%。结论: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术前不易诊断,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良性者预后好,极少数病例为恶性,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4-63岁,平均年龄46.7岁。肿瘤最大径从0.2-8 cm不等,平均最大径2.5 cm。以排尿后头痛、心悸、血压升高为临床主要症状。镜下可见较一致的多边形或圆形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巢团及片状结构,形成典型的zellballen细胞巢,无包膜,在膀胱壁中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富含薄壁血管,大部分血管呈血窦状、无显著扩张;大部分细胞较一致,散在少数胞体形状不规则、核大深染的瘤细胞,部分胞浆略嗜碱性,核分裂罕见,瘤巢周边见散在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CgA、Syn阳性,增殖指数Ki-67阳性1%-10%不等,瘤巢周边梭形细胞S-100阳性;瘤细胞AE1/AE3阴性。9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其中4例复发。5例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膀胱的罕见肿瘤,需要依赖组织形态与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其它膀胱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单纯肿瘤切除容易局部复发,引起转移的恶性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原发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及随访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短梭形,细胞呈漩涡状排列,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胞浆AE1/AE3、CK8/18灶状(+)、EMA(+),S100、SMA、TTF-1、CD34、CD31、PR、ALK、Sy n均(–),Ki-67阳性率约1%。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支持良性脑膜瘤的诊断。结论:肺原发性脑膜瘤十分少见,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冬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此瘤的认识。方法对3例冬眠瘤进行光镜观察,应用S-100蛋白、CD34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本质,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特点:肿瘤呈分叶状结构,为纤维血管分割,肿瘤细胞为圆形、多角形,胞质丰富,部分胞质内见嗜酸性颗粒及许多小脂滴,细胞核小,居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蛋白阳性、CD34阴性。结论冬眠瘤病理特征显著,应注意与粘液样脂肪肉瘤、成年型横纹肌瘤、黄色瘤、颗粒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CD34阳性鼻窦恶性血管球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恶性血管球瘤(MGT)的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进行探讨。方法观察1例鼻窦MGF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经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特染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鼻窦MGF患者,表现为反复鼻出血和鼻腔肿物。镜下以肿瘤细胞较小、轻度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胞质透明、富于血窦状血管为特点;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EMA、P63及CK(34βE12)强( );collagenⅥ,FⅧ弱( ):网状纤维染色见嗜银纤维分布在细胞之间。结论鼻窦恶性血管球瘤是罕见的软组织肿瘤,主要应与透明细胞癌、肌上皮肿瘤等鉴别;依靠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网状纤维染色相结合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及其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例心脏SS患者的肿瘤标本,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SS由单一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织束状排列,部分间质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示,AE1/AE3(部分+),CK7(散在+),CK19(散在+),波形蛋白(vimentin)(+),bcl-2(+),Calponin(+);FISH检测结果示,18号染色体基因位点断裂及易位。结论:心脏单相型SS诊断较困难,易误诊,需结合形态改变、免疫表型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纳入2009年12月-2013年5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41例肾嫌色细胞癌和22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B型超声、CT的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PAX-2、Ksp-cadhefin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肾嫌色细胞癌可伴有腰部疼痛或血尿,而肾嗜酸性细胞瘤一般无临床症状;B型超声及CT等影像学检查对于两者鉴别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肾嫌色细胞癌中,66%(21/32)CK7表现为弥漫染色,22%(7/32)CD10弥漫染色,23%(3/13)PAX-2弥漫染色,93%(14/15)Ksp—cadherin弥漫染色。肾嗜酸细胞瘤中,7%(1/15)CK7表现为弥漫染色,7%(1/15)CD10弥漫染色,86%(13/15)PAX.2弥漫染色,31%(4/13)Ksp-cadherin弥漫染色。两者呈现的差异性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免疫组织化学CK7(-)CD10(-)PAX-2(+)与CK7(-)CD10(-)Ksp—cadherin(-)组合均有差异。结论CK7(-)CD10(-)PAX-2(+)与CK7(-)CD10(-)Ksp-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组合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嗜酸性细胞瘤中的差异性表达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结合影像学检查,能进一步提高疾病的鉴别诊断,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1例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对其进行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文献复习并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镜榆:肿瘤组织呈实体性腺样细胞,细胞呈索状、巢片状、管腔样排列,瘤细胞较小,大小一致,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未见坏死,肿瘤内血管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角蛋白(AE1/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索(Syn)均(+),嗜铬蛋白(Cga)灶性(+)。结论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是少见的肿癌,形态学上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喉副节瘤,(2)喉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3)喉低分化鳞癌,(4)喉低分化腺癌,(5)浸润到喉及转移性的甲状腺髓样癌、肺不典型类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于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子宫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对1例肺良性转移性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预后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形态类似子宫平滑肌瘤,瘤细胞呈梭形,无细胞的非典型性,未见坏死,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ER、PR、SMA、Calponin强阳性。结论:BML非常罕见,肺是常见转移部位,因缺乏对其认识,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BML的认识对避免误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为52岁老年男性,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以梁状和岛状排列为主;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中度嗜酸性,核染色质细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CK (+)、CD56(+)、Syn (+)、CgA(+),Inhibin(-)、PLAP(-)、AFP(-)。结论原发于睾丸的神经内分泌癌非常罕见,通常不伴有类癌综合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睾丸畸胎瘤合并类癌、精原细胞瘤、支持细胞瘤等,多数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相似文献   

16.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PSTT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血清β—hCG水平分析,结合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PSTT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不调、阴道不规则出血等。肿瘤由形态多样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嗜酸性或透亮,来源于中间型滋养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表达CK、MBP、HCG、HPL等。结论 PSTT是一极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血清β—hCG水平,可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刘学娟  王刚  王莉  唐涛 《临床医学》2006,26(11):11-13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3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CA、CD20和bcl-2染色均为阳性,AEI/AE3、CIM5RO、CD10和bcl-6阴性。结论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G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肿瘤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4例宫颈GCC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26、26、27和31岁。镜下见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瘤细胞异型性及多形性十分明星,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弥漫多量均匀分布的细颗粒,呈毛玻璃样;肿瘤间质内可见密集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p16(3/4)、AE1(3/3)、AE3(3/3)、CK5(2/2)和CK8(2/2)(+)。结论宫颈GCC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肿瘤呈菜花样。组织学上,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癌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呈玻璃样需与鳞状细胞癌、腺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1岁(30~81岁)。8例胃神经鞘瘤直径1.0~7.0 cm(平均3.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镜下,瘤细胞短梭形,束状、栅栏状排列,肿瘤的边缘见淋巴细胞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全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7例阳性,CD117、CD34、Dog1、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a-SMA)、结蛋白(Desmin)阴性。3例发现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阳性,但未发现c-kit和PDGFRα的基因突变。结论:胃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2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研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组织来源进行探讨。结果: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临床症状多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肿瘤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大体形态多呈息肉状,Fontana 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显示出嗜银性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100 和 HMB45均为阳性。结论:食管中下段息肉样肿物在中老年患者应想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最后确诊特别是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需要靠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电镜的支持。该肿瘤的组织发生可能来自食管粘膜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