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人认为食物与药物具有同样价值,饮食若是合适,可以强壮身体,保证身体健康,同时对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好处。饮食若不合适,则容易诱发疾病的发生,普通食物对人的身体没有有害的作用,所以合理的控制饮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疾病康复均有一定好处,因此,饮食疗法可以养生保健及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2.
饮食禁忌     
姚烨 《开卷有益》2011,(3):53-53
民以食为天。从祖国医学角度讲,食物合理的搭配可以强健身体、益寿延年。如果饮食搭配不当,不仅达不到营养健身之目的,有些食物相克,还会使营养成分难以吸收,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下面介绍几种不宜在一起搭配的食物,以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3.
东方 《肝博士》2013,(3):59-59
丙肝患者的饮食一定要高度的重视,不注意合理的饮食就会导致丙肝疾病的病情加重,正确的合理的饮食对丙肝疾病有很大的作用,合理的饮食包括食物的护理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合适的菜品搭配等,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对丙肝病情缓解的有效的食疗方法。丙肝患者不宜吃的食物,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在这里主要的  相似文献   

4.
范志强 《大家健康》2007,(4S):53-54
现在,人们都讲究养生,很多人为了避免吃太多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饮食都以清淡为主。虽然这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但却使自己身上少了一种男子气概。因此,在增加男子气概,保持性生活的活力上面,饮食要有所侧重。[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人在一生之中,无非是重复着吃饭、工作、睡觉三件大事。为什么要把吃饭放在一日之首呢?因为吃饭是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第一大要素,人们每天一定要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等必需的营养素,用以保证身体健康的需要,从而才能展现生命力,并有体力、脑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又因饮食与人体的气血、五脏、形体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所以,合理的饮食营养不仅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能起到祛病养生的作用。理想的饮食首先要保证营养的均衡,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对身体健康都没有好处。再就是食物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并在饮食调节后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114例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腹泻、厌食、腹痛、便秘、恶心呕吐、腹胀,并除外器质性疾病)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浓度.将结果阳性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口服药物治疗,当病情得到控制后均停药.与此同时试验组对检测出的不耐受食物进行饮食调节,对照组正常饮食,观察2组患儿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114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儿中,有104例食物特异性IgG升高,总阳性率为91.2%;在14种食物中对蛋清/蛋黄和牛奶的不耐受率最高,分别为84.6%、59.6%;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6.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38.5%.结论 儿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食物不耐受有密切相关性,通过检测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找出不耐受的食物,通过饮食调节,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测定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治疗及预防这些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中,食物热量的计算、食物的选择及加工要求,详述了目前推广应用的食物交换份法,分析了饮食治疗中常见的误区,指出饮食治疗是治疗各种类型糖尿病行之有效的基本的治疗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维持合适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陈颖 《大家健康》2013,(4):71-71
任何食物并不是多吃了就对身体有好处,也并不是多吃就都能充分吸收营养。下面我们看看哪些食物食用过量会损耗你的营养。多吃纤维,钙质流失!过多的膳食纤维使食物通过,肠道速度增加,使钙的吸收率降低;有研究表明:两个成年人的饮食从每顿纤维含量低的精面包改为每顿纤维含量高的粗面包时,钙(镁、锌和磷)随着出现负平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运用饮食治疗疾病历史悠久。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能增强体质,抵御外邪,防止许多疾病的发生。合理的饮食,不但能够调治疾病,而且可以促进身体早日康复,尤其是对慢性疾病和重病的恢复期,合理运用饮食调护,能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饮食行为促进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不仅会引起现时的疾病,也会成为一些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文从大学生的早餐行为、零食行为、食用西式快餐行为、饮料的消费行为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进行综述,并阐述了影响饮食行为的几个因素,即有关食物营养的观念和知识,宗教、民族和信仰,食物喜好,心理和情绪,吸烟,父母的饮食行为,来自同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开展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其中饮食护理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饮食护理,自古就很重视,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匮要略》中对食物——特别是对病人的食物禁忌作了专门的论述,该书认为“凡饮食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可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养体,害则成疾……。”足以说明饮食得当能补益身体,促进疾病早愈。反之,则可导致疾病或使病情加剧。  相似文献   

12.
“忌口”是指在服中药期间应忌食某些食物,根据中医理论和长期医疗实践的观察,服药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若食物配合不当,一方面可能会加重病情,对治疗不利;另一方面会降低药效或失去疗效,甚至会增加中药的毒性反应,因此应引起大家的重视。饮食禁忌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疾病对饮食的禁忌,二是药物对饮食的禁忌.  相似文献   

13.
血液病患者精神负担较重,一旦身体好转或病情重者及心烦。有时也想跳舞,随着欢乐的气氛进入快乐的“情境”是可以排除一些精神负担,对疾病会有一定好处的。但是跳舞时腹部需收缩,精神要集中,这样可导致脾脏工作紧张,中医认为脾主  相似文献   

14.
肺结核是目前临床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之一,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的范畴。当人的身体抵抗力低的时候,就会被传染上,从而患上结核病,所以我们要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是我们维持身体健康状态的基础。肺结核患者则更需要注意饮食的搭配,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在不良饮食结构及作息习惯的影响下,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并且在老年患者中造成的死亡率较高。糖尿病目前并没有根治的办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病,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与身体机能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日常饮食中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对糖尿病防控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以及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饮食治疗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饮食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优化我国糖尿病人饮食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常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发生发展与膳食营养息息相关。本文归纳了近年来膳食中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就目前对高血压的营养治疗与营养护理方式进行了综述。推荐了日常生活中有益于降血压的食物选择及饮食禁忌。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之中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崇奉“中和”之道,创建中和医派,倡导治疗目的是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因此要重视自然、社会、气候、食物、水源、情志、劳逸、阴阳、气血津液代谢与人体的关系。将中和观视为中医学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和养生观的核心与精髓:认为身体健康有中和;身体疾病为失中和;主张治疗疾病求中和;养生保健顺中和。  相似文献   

18.
王玉华 《黑龙江医学》2002,26(8):641-641
每种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质 ,疾病也有不同的类型。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供身体的利用 ,这样疾病对食物就必须有选择性 ,故要考虑食物对疾病的治疗有无矛盾。禁忌的食物有以下几种。1 辛辣类此类食物多辛热 ,有通阳健胃之功效。如多食者 ,只能生痰动火 ,散气耗血 ,故食之适合于寒症疾病 ;而不适于阴虚阳亢者及血症 ,温病、痔瘘、痈疔等 ,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 ,若病人有发热、便秘 ,尿短赤 ,口干渴 ,唇燥 ,咽喉肿痛 ,鼻衄、舌质干红等热者 ,若吃了辣椒 ,必然会增加热现象 ,从而抵消清…  相似文献   

19.
营养是维持健康的基础,食物全面,营养丰富,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可以维持生理功能,维持心理健康,还可预防疾病发生.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和痛风都属于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治疗均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患者的饮食控制在疾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饮食可以概括为"五低""四足""二戒"。"五低"即低嘌呤、低胆固醇、低糖、低摄入量、低盐。低嘌呤:嘌呤作为细胞核的基本成分,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嘌呤绝大部分合成尿酸,极少被身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