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其规律。结果:38%超过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88%西药导致,12%中成药导致。在西药中,抗肿瘤药物占68.2%;中成药中,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占66.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发热等症状,且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为ALT、AST、ALP及CGT值升高,直接或间接胆红素。结论: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掌握其规律,可促进其治疗措施的针对性及有效性,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姚碧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28-12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肝功能检查与分型、治疗及转归;比较不同年龄段、药物应用种类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中成药等;随着应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P〈0.05);肝损害出现时间平均(6.92±1.98)周;肝细胞型肝损害78例、淤胆型32例、混合型10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均治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比较常见,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尤其要警惕中草药的肝毒性;对存在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权衡利弊后决定用药方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老年患者药物的使用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琪  彭劼  侯金林 《广东医学》2008,29(7):1102-110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91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91例患者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分别占35.1%,18.8%,10.5%;给药途径以口服最常见(46.9%);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轻、中度肝损害多见(86.4%);患者年龄、ALT及AST峰值水平与预后无关;预后不良组TBIL、DBIL、PT峰值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05),ALB、PLT谷值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05)。结论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01~2006-12本院的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30.84%,其次为中药(18.69%),解热镇痛类药物(7.48%),抗肿瘤药物(5.61%);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7.95%,胆汁淤积型占23.36%,混合型占18.69%;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病人预后较好(89.72%)。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6.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明显增多 ,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将我院治疗的药物性肝损害 86例进行分析 ,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自 1 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我院共收治药物性肝损害 86例 ,男 52例 ,女 3 4例 ,年龄 3岁~ 56岁。2 诊断标准诊断按梁扩寰[1 ] 归纳的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原有肝病患者现病情稳定及HBV携带者 ,应用某些药物后又加重肝损害者 ,也考虑与药物有关 ,亦作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2 ] 。3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患者服药史、药物种类、临床表现、临…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对115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分为肝细胞损害型、肝内胆汁瘀积型,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药物,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是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及早发现,调整用药是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由凤秋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63-1064
一般资料药物性肝损害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18~53岁,平均43岁,服药至发病时间最短1周,最长6月,致病的主要药物:抗结核药占58%;化疗药占24%;解热镇痛药占10%;抗生素类占9%;中成药占9%。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包括纳差、恶心、呕吐和腹胀等,占75%;其次为低热(46%)、黄痘(28%),皮疹  相似文献   

10.
227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贻平  董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56-1456,1489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原发病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为制订临床用药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22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提示临床应合理和规范用药,并进行监测、预防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37.5%),其次为中药(26.1%);临床以急性肝炎最常见(83.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2%);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其次为黄疸,临床治愈54例(67.5%),好转23例(28.8%),死亡3例(3.7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6%,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2011年4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有很多,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减少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12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以引起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视,从而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同时为诊断和治疗积累经验,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我院收治的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120例患者中,中老年72例(60%)、青少年48例(40%),男性46例(38.3%)、女性74例(61.7%);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3例(2.5%),1~3周内39例(32.5%),超过3周78例(65%)。②中药所致肝损害70例(58.3%),西药所致肝损害50例(41.7%);两次用同一药物发病有15例,3次用药发病有3例;原发病中较常见的有结核病35例(29.2%)、皮肤病28例(23.3%)、代谢性疾病15例(12.5%)、精神病12例(10%)、抗癌药9例(7.5%)、解热镇痛药7例(5.8%)、骨关节疾病5例(4.2%)、其他9例(7.5%)。③1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62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过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痊愈者72例、好转者41例、未愈者4例、死亡3例。结论: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引起肝损害的最多,临床医生在应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本组病例的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3周后,可能与本病起病隐匿、发现较晚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67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药物性肝损害经停用相关药物、保肝治疗后大多恢复良好,仅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合并其他并发症而导致死亡。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须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加强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和监测,并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2004年1月-2005年8月我科确诊的3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以便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临床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尤其是目前非处方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由于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本分析4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为中草药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类、解热镇痛药类、降血脂药物、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预后良好,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5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7.2%),其次为抗结核药(16.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痛(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AST、ALP、r-G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9例(70.9%),好转13例(23.6%),恶化自动出院2例(3.63%)。死亡1例(1.81%)。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