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运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通畅性的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排除植入支架信息不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以及屏气不佳严重影响图象质量者;最后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纳入研究,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66岁;共植入支架109枚,支架植入时间6个月~3年。评估60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象质量,观察支架的解剖分布,并对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的图象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患者图象质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植入的109枚支架均可评价,支架的优势解剖分布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本组有101枚(92.66%)支架无再狭窄,8枚(7.34%)支架再狭窄(狭窄程度≥50%),其中3枚(2.75%)表现为支架内沿支架贴壁走行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另5枚(4.59%)支架表现为边缘型再狭窄。支架断面图象显示支架再狭窄最佳。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通畅性进行直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多层螺旋CT(MS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的可行性。方法使用MSCT对17例患者的23个支架进行评价,并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结果使用MSCT平均只有45%的支架内腔能被显示,另有3个支架内腔不能用于狭窄评价。MSCT显示16个支架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相符合的有14个;MSCT显示4个支架闭塞,均得到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虽然16层螺旋CT只能显示部分支架内腔,但在评价支架通畅性方面CT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后处理技术如多元成像方法、单能级重建、有效原子序数成像及虚拟平扫等使能谱CT在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化、狭窄程度判断、斑块成分分析及降低辐射剂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能谱CT成像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6123名连续受检者(包括心脏病患者和部分健康体检人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979例(15.99%),共1030处,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617处,占59.91%(617/1030),为最常见发生部位。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能够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462例在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确诊的壁冠状动脉的影像表现。结果462例受检者中有63例存在73段壁冠状动脉,发生率为13.6%(63/462)。以左前降支中段最多(60.3%,44/73),其次为钝缘支(15.1%,11/73),第一对角支(13.7%,10/73),中间支(2.7%,2/73),第二对角支(2.7%,2/73),左前降支近段、远段、回旋支远段、右冠状动脉中段各1段(1.4%);心肌桥的平均长度为17.6mm,平均深度为2.7mm。CT表现为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即“上下台阶”征。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是确诊壁冠状动脉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其中1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照。结果心率≤70次/min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组(P<0.001)。11例与相应的SCA比较,MS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71.4%、86.7%和83.3%。结论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进行冠脉支架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DCT高清(HD)与非高清(NHD)扫描模式显示不同内径支架的区别。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的55例连续性患者,其中29例采用HD模式扫瞄(HD组),平均年龄(57.6±9.5)岁,体质指数(BMI)平均为(27.69±2.72)kg/m2,植入支架49枚;26例采用NHD模式扫描(NHD组),平均年龄(61.5±10.7)岁,BMI平均为(25.94±2.89)kg/m2,植入支架47枚。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方式扫描,管电压120kV,根据患者BMI设定管电流(350~690mAs)。观察测量所有支架内径,并对图像质量予以评分(1~3分)。分别计算两组支架的平均内径测量值及支架内腔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88枚支架符合可评价条件。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4,P0.05)。HD组支架平均管腔显示率(56.45±9.20)%,NHD组为[(49.52±9.45)%,t=3.482,P0.05]。两组显示内径2.50mm支架与内径≥4.00mm支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内径2.75mm、3.00mm、3.50mm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DCT HD扫描模式对内径≥2.75mm且4.00mm的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效果优于NHD扫描模式;对于显示内径2.75mm或≥4.00mm支架,两种扫描方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国人离体肝脏进行门静脉空气造影,测量门静脉的分支数量和管径、门静脉右前叶分支数目、尾状叶门静脉分支数目及起始点与门静脉左右支交汇处的距离。方法离体肝脏解冻、负压吸引后,于门静脉内充入足够气体,行CT扫描并进行测量。结果 19个肝脏标本中,肝内门静脉正常型17个(17/19,89.47%),Ⅰ型变异2个(2/19,10.53%)。门静脉右支主干管径(9.41±1.46)cm,分支数量为(3.18±1.60)支;门静脉右前支管径(8.41±1.52)cm,分支数量为(8.94±3.03)支;门静脉右后支管径(6.94±1.98)cm,分支数量为(7.69±2.87)支;门静脉左支管径(10.95±2.25)cm,分支数量为(10.68±3.24)支。17个右前叶分为腹侧支及背侧支,2个分为右前上支和右前下支。腹背侧分支的腹侧支数目为7~9支,背侧支数目为7~11支。尾状叶门静脉的分支数目为1~3支。结论离体肝脏门静脉空气造影CT扫描可以准确显示肝内门静脉的分支类型、数量、管径、起始点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最佳重建相位窗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对原始数据进行R-R间期75%及10%~90%(间隔10%)多个时相重建,按心率≤65 bpm和>65 bpm分为2组,图像质量分为3级.结果第1组图像质量为Ⅰ级的冠脉比率 (82.2%)显著高于第2组 (47.4%),Ⅲ级者则相反 (5.3%和22.4%).两组中图像质量为Ⅲ级的冠脉共计45支,占总数的12.5%.LAD、LCx和RCA在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居多,随心率增加,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减少(第1、2组分别为92.3%和61.4%).15支冠状动脉在不同相位窗重建互相弥补.结论对于大多数心率≤65 bpm者,各支冠状动脉能同时在75%相位窗最佳显示;最佳重建相位窗和互补相位窗的选择可提高冠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0.
64排CT与DSA及C臂 CT检出肝癌小病灶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对肝癌小病灶(直径≤3.0 cm)的检出能力。方法对48例肝癌患者先行64排CT扫描,再行肝动脉DSA、TACE和C臂CT扫描。2周内复查CT(碘化油CT),由3名影像科医师对64排CT、DSA、C臂CT和碘化油CT图像进行分析,计数4种方法对直径≤3.0 cm病灶的显示情况,并以碘化油CT诊断结果作为标准,用McNemar检验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诊断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碘化油CT证实48例患者共133个病灶(直径0.5~3.0 cm),其中64排CT检出55个(55/133,41.35%),DSA检出110个(110/133,82.70%),C臂CT检出130个(130/133,97.74%),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根据病灶大小将133个病灶分为3组,A组(直径0.5~1.0 cm)98个病灶,B组(直径1.1~2.0 cm)27个,C组(直径2.1~3.0 cm)8个。64排CT、DSA、C臂CT分别检出A组病灶29、76和95个,B组19、26和27个,C组7、8和8个。结论 C臂CT可提高对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心肌桥相关冠心病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评价心肌桥相关冠心病(MB-CAD)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8例心肌桥(MB)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及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分析MB长度、MB厚度、壁冠状动脉(MCA)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MCA成角及MCA收缩期狭窄率;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综合诊断MB-CA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上述MB-CAD危险因素。结果共14例(14/78,17.95%)发生MB-CAD。MB厚度为发生MB-CAD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19.50,95%CI(1.86~20.47),MB厚度在MB-CAD(2.7~7.1mm,中位数3.70mm)与非MB-CAD患者(0~1.9mm,中位数0.65mm)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1,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定量检测MB特征,MB厚度是发生MB-C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在泌尿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临床疑诊泌尿系病变患者行泌尿系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价MSCTU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泌尿系肿瘤14例,输尿管息肉2例,泌尿系结核9例,泌尿系结石13例,良性狭窄并积水13例,邻近器官病变累及输尿管致积水2例,泌尿系外伤性病变2例,肾梗死1例,术后随访复查者4例,未见异常2例。其中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MSCTU诊断泌尿系肿瘤的敏感度100%(14/14),特异度85.71%(12/14),准确率92.86%(26/28)。结论 MSCTU能够直接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病变,可作为临床疑诊泌尿系病变患者、特别是肿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诊断法洛四联症(TO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不同方式重建,包括MPR、CPR、MIP和VR等,并与心脏超声(UCG)和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64-SCTA和UCG均可显示TOF的4种主要畸形。44例经手术证实的TOF中,64-SCTA显示TOF主要畸形的准确率为98.86%(174/176),UCG为97.16%(171/176),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TOF伴发心外畸形的显示率为91.12%(62/68),明显优于UCG(χ2=21.76,P0.01)。结论 64-SCTA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TOF的心外大血管结构异常及其合并畸形,尤其能判断肺动脉有无狭窄和评价冠状动脉起源,对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评价术前直肠癌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行CT结肠成像(CT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行CTC检查,运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病灶,根据改良Dukes分期法进行C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64排螺旋CT检出全部直肠癌,敏感度为100%,Ⅰ期诊断准确率为89.19%,Ⅱ期为78.38%,Ⅲ期为72.97%,Ⅳ期为100%,总准确率为85.14%。结论 CTC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确切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延时时间和对比剂注射的优化方案。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预测冠状动脉成像延时时间一测试扫描中对比剂在升主动脉根部显像时间+对比剂团注时间一扫描时间;B组:冠状动脉扫描延时时间一对比剂到达升主动脉根部的达峰时间+4s。对两组数据均选择75%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图像,分别测量降主动脉在不同心动周期及不同层面的CT值;根据降主动脉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DC)变化趋势,评价冠状动脉造影数据采集时相的准确性。结果A组34例冠状动脉成像采集时相与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匹配,10例TDC呈持续上升型,6例呈持续下降型;B组10例冠状动脉成像采集时相与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匹配,38例TDC呈持续上升型,2例呈持续下降型,A组扫描获得最佳时相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利用A组条件进行64排冠状动脉CT成像较易获得最佳扫描时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及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8例胰腺癌病人进行腹部螺旋CT检查,并做二维、三维重建图像.分别按照Loyer分型标准、Lu分级标准及本研究制定的标准评价胰腺周嗣重要血管的侵犯程度,评价胰腺癌是否可切除.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标准对血管可切除性评价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