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26例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灶为肺癌14例、乳腺癌6例、肝癌4例、胃癌2例(共31个病灶)。采用22GChiba针穿刺,制备化学消融剂[无水乙醇(18ml)、聚桂醇(2ml)、碘化油(2ml)、洛铂(10mg)、表阿霉素(10mg)按9∶1∶1∶3∶3比例制成混悬液],术后1、3、6、12个月复查增强CT,评价肿瘤体积缩小及坏死情况,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26例患者(31个病灶)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及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所有肿瘤均有进行性缩小,治疗前病灶最大径为(3.3±0.9)cm,治疗后12个月病灶最大径为(1.2±0.7)cm(t=9.391,P<0.05)。6例肿瘤治疗后12个月复查CT仅残留少许纤维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转移瘤是一种经济、微创、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瘤且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的患者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并评估疗效。结果 4例术后2h出现轻微疼痛,余24例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分别为92.86%(26/28)、85.71%(24/28)、82.14%(23/28)。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是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性病变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腹部癌性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用20~23G Chiba针或21G多孔酒精注射针于局醉下分步穿入肿大的淋巴结内,注射超液化碘化油2~4ml加盐酸阿霉素30~50mg、卡铂200mg或健择400~600mg混合乳剂,尽量使之充满全部肿大淋巴结。术后随访1~13个月。结果无1例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患者疼痛缓解率100%,消失率20%。86.7%治疗部位淋巴结变小。结论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是治疗腹部癌性淋巴结转移的微创新方法,可减轻或消除疼痛、控制或减缓局部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肺转移瘤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肺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患者128个肺部转移性病灶行CT引导下RFA,消融功率范围40~80 W,消融时间12~25 min;术后以CT随访评估疗效。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RFA。治疗后完全消融病灶120个,CT复查显示病灶无强化,边缘清晰,体积呈不同程度渐进性缩小,呈纤维条索状、结节状、空洞状等改变。术后3个月复查8个病灶可见边缘结节状强化,即刻行2次RFA消融术,术后复查其中7个病灶完全灭活,1个仍有增大趋势,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控制病灶。术后6例出现中、大量气胸,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少量气胸12例,发热12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肺转移瘤安全、有效,具有高度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术治疗髋部骨样骨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1月对8例髋部骨样骨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治疗,男5例,女3例;年龄12~25岁,平均18.8岁.患者均有髋部疼痛症状,夜间加剧.病史2个月至10年.病变部位:股骨颈4例、股骨小转子2例、股骨大转子1例,股骨转子间1例.术中应用CT薄层横断扫描确定病灶部位,将骨穿刺针经皮穿入瘤巢中心.行CT扫描证实穿刺针位置准确后撤出针芯,用穿刺针套管刮除瘤壁及瘤巢内肿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再将微波探针沿骨穿刺针穿入瘤巢中心,将瘤巢中心温度逐渐加热至90℃,保持4~6min.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 d.结果 3例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骨样骨瘤,另5例仅获得诊断性描述.全部病例随访6~21个月.术后24 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随访5个月时仍有轻度夜间隐痛,再次行微波热消融治疗,随访8个月无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见股骨头坏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骨样骨瘤经皮穿刺微波热消融术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髋部疼痛症状,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为56例肝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联合经皮超声射频消融术,记录术后肝功能、甲胎蛋白、生命体征及1个月后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56例患者、108个病灶均完成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无针道出血、肝功能衰竭及邻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02个病灶消融满意,6个病灶周围有残存,2个病灶在超声造影指引下予以再次消融,4个病灶在CT引导下再次消融,再次消融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的肝癌具有消融完全,避免针道出血、周围脏器损伤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MR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MR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1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于3.0T MR引导下采用MR兼容多极射频针行RFA。术后即刻对病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1个月行肝脏MR平扫+增强扫描,之后每2~3个月复查1次,随访至2018年6月,评估肿瘤复发率。结果共消融29个病灶,术后即刻影像学评估均提示完全消融。15例术中及术后出现心率下降、疼痛、少量出血等并发症(15/21,71.43%)。共随访6~26个月,平均(10.23±4.26)个月,术后消融灶局部复发2例(2/21,9.52%)。结论 MR引导下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灶面积最大投影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肝肿瘤微波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肝肿瘤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其中15例(研究组)在术中采用病灶面积最大投影法指导消融针穿刺并预测消融范围,8例(对照组)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比较2组术中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研究组术中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1.27±0.46)次vs (3.62±0.74)次;t=-9.461,P0.001]。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仅为肝包膜下出血,且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1/15) vs 37.50%(3/8);χ~2=3.976,P=0.041]。研究组术后6个月内肝肿瘤完全消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14/15) vs 50.00%(4/8);χ~2=5.647,P=0.017]。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肝肿瘤微波消融术中采用病灶面积最大投影法指导消融针穿刺并预测消融范围,有利于提高肿瘤完全消融率,同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骨样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例脊柱骨样骨瘤,分别位于颈椎、腰椎和骶椎,肿瘤边缘紧邻脊髓或神经。局部麻醉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射频电极置入骨样骨瘤中心,应用90℃的射频高温持续4 min对瘤巢进行损毁。结果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分别随访2、6、7个月(平均5个月),疼痛缓解满意,3例VAS评分分别下降了6、8、8分,随访期内疼痛无复发,无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骨样骨瘤微创、安全,患者耐受性好,近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针控"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肺部疾病患者[肺内近膈小病灶共53个(直径3cm)]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n=34)或微波消融术(n=19),穿刺时全部采用"呼吸针控"法,术后及时行CT复查,随访1~5天。结果 53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53/53)。3例(3/53,5.66%)术后CT复查发现少量气胸,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未发现大量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无穿刺相关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未出现迟发型气胸。结论 "呼吸针控"法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复合式冷冻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冷热交替复合式冷冻消融(康博刀)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0例、肝转移癌25例;共治疗50个病灶,对18例20个(16例1个病灶、2例2个)病灶行根治性消融,对27例30个(25例1个、1例2个、1例3个)病灶行姑息性消融,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于术后1、3和6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或MR,参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判断疗效。结果 45例均顺利完成消融治疗,其中37例采用单针、8例采用双针进行消融。6例术中及术后肝周少量积血或积液,1例术中局部皮肤轻度冻伤,术后8例轻度恶心,均自行或经对症处理后恢复。20个根治性消融病灶术后1个月均达完全缓解(CR),术后3、6个月均为19个(19/20,95.00%) CR、1个(1/20,5.00)疾病进展(PD);30个姑息性消融病灶术后1个月25个(25/30,83.33%)部分缓解(PR)、5个(5/30,16.67%)疾病稳定(SD),术后3个月22个(22/30,73.33%) PR、7个(7/30,23.33%) SD、1个(1/30,3.33%) PD,术后6个月17个(17/30,56.67%) PR、7个(7/30,23.33%) SD、6个(6/30,20.00%) PD。结论 CT引导下复合式冷冻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椎活检在脊柱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椎活检在脊柱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2001年收治的64例脊柱转移癌患者中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椎活检38例的资料。结果:该方法判断转移癌的正确率为94.7%,单独依据活检病理78.9%的病 列不能明确原发灶。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椎活检是确诊脊柱转移癌的重要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活检病理需结合临床及影像检查判断原发灶。  相似文献   

13.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术对肺部实质性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肺部占位性病变91例,均采用切割针和自动枪取材,分析诊断正确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91例,取得有效标本88例,总的穿刺成功率为(96.70%),其中1次穿刺成功84例(成功率为92.30%),2次穿刺成功7例。85例获得准确诊断,包括原发性肺癌79例、结核2例、炎性假瘤2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1例、错构瘤1例、结节病1例,总的诊断正确率93.40%。本组并发气胸14例(15.38%),出血21例(23.08%),出血并气胸同时发生3例(3.30%)。气胸与出血的发生与穿刺针通过含气肺组织的长度成正相关,气胸的发生与患者肺气肿的存在和2次穿刺相关,位于肺野内带的病灶较中、外带病灶更易发生出血。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操作简便、安全,诊断准确性高。术前准确定位,分步进针,熟练的技术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热消融肺结节联合术中即时活检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31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和/或热消融肺结节患者的资料,共373个病灶。其中102例(102个病灶)仅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单纯活检组),132例(174个病灶)仅接受CT引导下热消融(单纯消融组),97例(97个病灶)接受CT引导下热消融联合术中即时活检(消融联合活检组)。计算技术成功率,记录并发症;评价活检标本病理诊断阳性率(所取组织标本可获得明确病理诊断判定为阳性)及基因检测标本质量。结果 对331例均顺利完成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331/331)。单纯活检组术后6例(6/102,5.88%)咯血,单纯消融组及消融联合活检组术中及术后均未见咯血。单纯活检组5例、单纯消融组11例、消融联合活检组13例发生气胸,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均予CT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单纯活检组活检组织病理诊断阳性率为73.53%(75/102),消融联合活检组为82.47%(80/9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消融联合活检组共16例接受基因检测分析,活检组织标本均达到质控合格标准。结论 CT引导下热消融肺结节联合术中活检可行,可降低出血发生风险,且能满足病理检查及基因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道封堵技术预防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结节射频消融(RFA)同步活检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同步活检肺结节患者资料,对其中33例预防性使用明胶海绵-血凝酶封堵剂进行针道封堵(A组),33例未使用(B组),根据术后即刻CT图像判断并对比2组出血程度。结果对6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消融区晕征均完全覆盖病灶区域。术后即刻CT显示A组26例无或低级别出血、7例高级别出血,B组17例无或低级别出血、16例高级别出血(P=0.038)。A组21例、B组26例病灶≤2 cm,其中A组16例无或低级别出血、5例高级别出血,B组10例无或低级别出血、16例高级别出血(P=0.017)。结论应用针道封堵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结节RFA同步活检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胰腺炎(SAP)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2例SAP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92例患者中,经治疗后治愈83例(43.23%),有效73例(38.02%),无效36例(18.75%)。经前腹壁进针时,经胃、结肠间隙入路为最常用的穿刺路径。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创伤小,疗效较为显著,且便于操作,尤其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SAP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