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悸患者的病因,研究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8例心悸患者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两组,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结果 248例心悸患者DCG检查共发现各种心律失常227例,检出率为91.53%。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显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心悸发作时器质性组与非器质性组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接近。结论心律失常和心悸的发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临床也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后者因其预后良好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不主张治疗〔1〕。然而 ,对有些症状明显、精神紧张 ,且药物效果不好或不愿长期用药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 ,许多学者采用射频消融术取得良好效果〔2~ 4〕。我院为 8例单形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住院的 8例患者中 ,男 2例 (左、右室流出道各 1例 ) ,女 6例 ( 5例右室流出道 ,1例左室流出道 ) ;平均年龄 ( 4 2± 7)岁 ,平均病程 ( 5± 3)…  相似文献   

4.
平板运动试验在评价室性期前收缩与冠心病关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是由希氏束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 ,即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也见于药物作用 ,电解质失调 ,一氧化碳中毒 ,对儿茶酚敏感 ,电击等 ;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健康人出现的“良性期前收缩”预后良好 ,不需药物治疗。临床上常见一些医生遇到室性期前收缩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结果出现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 0 0 0年 9月— 2 0 0 3年 9月 6 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平板运动试验 (ET)在评价不明原因室性期前收缩与冠心病关系中的价值。1 资料与…  相似文献   

5.
<正>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多种器质性及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称为特发性PVCs。以往研究认为,特发性PVCs是良性疾病,不需治疗,但近年来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证明,频发PVCs可诱发可逆性心肌病变~([1-2]),并且提出了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PVC-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P)这一概念。PICMP被定义为:除外任何潜在心脏疾病,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的  相似文献   

6.
普罗帕酮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心脏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1987年至 2 0 0 0年我院住院患者中 ,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 46 0例 ,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室性心动过速。46 0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老年组 2 12例 ,男性 12 7例 ,女性85例 ,年龄 6 0~ 83岁 ,平均 6 8岁 ;非老年组 2 48例 ,男性 136例 ,女性 112例 ,年龄 30~ 5 9岁 ,平均 5 2 5岁。老年组患者器质性心脏病 (包括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 15 9例 ,不明原因者 5 3例 ;非老年组分别为 12 9例和 119例。   2 .方法 :普罗帕酮 (广州明兴制药厂生…  相似文献   

7.
正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ICM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的形态可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本研究旨在分析ICM及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差异。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10-01-2014-12于我院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肌PET等检查结果,将其分为ICM组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各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指通过目前的诊断技术排除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也排除了代谢、电解质紊乱以及遗传性心电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多数学者主张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1],是指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一种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且性别差异不明显[2]。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必然关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有当心动过速频繁、反复发作并引起患者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精神上受到影响时可考虑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可舒片对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随机观察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各类早搏患者58例,房性早搏15例、室性早搏34例、结性早搏9例。窦性心动过速38例。所有患者口服心可舒片,4片/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观察心律、心率、药物起效时间及生化项目的变化。结果房、结、室性早搏心律失常58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79.31%。窦性心动过速38例中,显效2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4.21%。心可舒片对心律失常的影响主要从第2周开始,心悸症状的缓解从3~5天起效,2周以后效果明显。结论心可舒片可以明显缓解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心悸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未出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继发性低钾血症所致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1994年11月—2014年11月确诊的继发性低钾血症所致心律失常患者18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前后血钾、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入院时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184例患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占40.8%),其次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占37.5%),心室颤动、T-U波延长及窦性心律不齐最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占15.8%)、心悸(占15.2%)、气促(占14.1%)、胸闷(占13.6%)、低血压(占12.0%)、晕厥(占10.9%)、昏迷(占10.3%)、肠麻痹15例(占8.2%)。治疗后患者血钾高于治疗前,室性期前收缩、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短阵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继发性低钾血症所致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乏力、心悸、气促、胸闷等,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以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和频发房性期前收缩较常见,经治疗其血钾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12.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数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然而,频发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与多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且这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发展成心动过速诱导的心肌病。因此,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合理的临床评估至关重要。决定是否针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主要基于3个因素:基础心脏疾病、室性期前收缩的负荷、心功能状况。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悸宁1号与稳心颗粒(无糖型)治疗心悸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及心悸宁1号在心脏内有效作用的部位。方法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心悸宁1号治疗,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无糖型)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疗效,并用动态心电图评价心悸宁1号的有效作用部位。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悸宁1号适用于非结构性心脏病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等多个起源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有效作用部位比较广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压治疗,待血压趋于平稳后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和室性期前收缩改善效果。结果症状改善效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1%,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室性期前收缩改善效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例(4.8%),低于对照组的5例(12.5%)(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室性期前收缩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探讨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无器质性心脏病和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期前收缩进行对比。结果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多〈0.14S,振幅多〉20mm,多来源于右心室,与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期前收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综合分析,综合已经掌握的理论和经验,对其临床给予正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P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起源于心室的电活动在窦性激动之前发生引起的心脏搏动.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根据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所导致的症状程度,其治疗方法不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特发性心脏血管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效果。方法纳入东莞康华医院2010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心脏血管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的指导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心脏大血管三维重建,标识希氏束、瓣环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观察3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2个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为(39.3±1.6)岁。30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均消失,无并发症。随访2月,30例患者中,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CARTO指导心脏血管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资料系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C)对54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患者极少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对临床症状较少者无须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可舒片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病人96例中早搏58例,窦性心动过速38例。所有病人口服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心律、心率、药物起效时间及生化项目的变化。结果早搏病人58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79.31%。窦性心动过速38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4.21%。心可舒片对心律失常的影响主要从第2周开始,对心悸症状的缓解第3天~第5天起效,2周以后效果明显。结论心可舒片对非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心悸的临床症状缓解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未发现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80 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每次 1 包(9 g),tid,温开水冲服,4 周为 1 个疗程。结果:服用稳心颗粒4周后,86.25%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及 HR、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部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显效率 58.75%,总有效率为 86.2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例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显效率 70.0%,总有效率 93.3% 。结论:稳心颗粒对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显著,且该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