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蔡成  吕勤  陈盛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7):802-804
目的调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43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PS分为PS使用组和PS未用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情况、呼吸支持情况、症状变化及转归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RDS患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均较低,分别为(31.0±1.5)周和(1.734±0.170)kg;PS使用组症状消失、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均少于PS未使用组(均<0.05),PS使用组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S未使用组(均<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NRDS使用PS后能有效地改善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提高患儿成活率,缩短住院时间,但不能完全改变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蔡成  吕勤  陈盛 《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12-114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对患儿病情变化和转归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笔者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eonat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43例NRDS患儿使用PS情况及转归结果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根据是否使用PS分为PS使用组和PS未用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情况、呼吸支持情况、症状变化及转归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发现NRDS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均较低(分别为31.0±1.5周和1.734±0.170kg);与PS未用组比较,PS使用组NRDS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缩短,接受机械通气或NCPAP的时间明显减少。结论 NRDS使用PS后虽不能完全改变转归和预后,但能有效地改善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需要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提高患儿成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患儿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兰考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8例HMD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NCPAP治疗,给予观察组PS联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_2/FiO_2)、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和康复进程。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PaO_2/FiO_2、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压力持续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联合NCPAP治疗HMD,可改善患儿血气指标,缩短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观察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和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严重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HFOV组79例,常频组80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氧合参数、呼吸机参数、治愈率、上机天数、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HFOV组治疗6 h后通气氧合情况明显好转,氧指数(OI)下降至8.82±3.98(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至73.88±17.03 mmHg(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至38.51±5.03 mmHg(P<0.05),治疗24 h后氧浓度(FIO2)、OI明显降低,上机天数缩短,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气漏减少,与常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严重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氧合改善更快,短时间内氧浓度及OI下降更快,上机天数缩短,并发BPD、气漏减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PD)的高危因素,探讨BPD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南山医院2006年1月-2009年9月在NICU诊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诊断为BPD(BPD组),而62例为非BPD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总发生率是17.33%,而有机械通气史的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高达33.33%,经鼻气道正压通气的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较低,为10.34%。BPD组患儿胎龄和产重均较非BPD组低。产前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接受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需多次输血的患儿,BPD组较非BPD组明显增高(P<0.05)。生后使用肺表活性物质,限制早期液体摄入量,控制感染,积极纠正贫血,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避免早产低体重、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肺透明膜病,限制生后前10d的液体摄入、控制肺部反复感染、积极纠正贫血是预防BPD的关键,积极早期综合治疗BP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观察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29例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按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分为PS治疗组16例及常规治疗组13例,除了PS治疗组使用PS外,2组患儿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用药前及用药后6、12、24h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吸入氧浓度(FiO2)、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2/FiO2)及平均气道压(MAP)的变化,比较2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PS治疗组气管内注入PS后,患儿面色转红,经皮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MAP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治疗组用药后FiO2显著下降,PaO2/FiO2增高(肺氧合功能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为(2.9±1.9)d、住院时间为(15.3±1.02)d,与常规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5.7±3.2)d、住院时间(21.5±2.03)d]比较明显缩短(P<0.05)。结论 PS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BPD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1年5月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出生体质量≤2 000 g,胎龄≤32周,存活时间≥28 d经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72例,其中17例诊断为BPD(BPD组),55例为非BPD组,比较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史、胎膜早破、肺透明膜病、反复呼吸暂停、生后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反复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的情况.结果:对比分析显示,BPD组与非BPD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反复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的发生与上述因素有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反复肺部感染是诱发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Bi 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早期加用Bi 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症状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心率(HR)、呼吸频率(R)、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Pa CO2)以及p H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Bi 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常明  卢红艳  相虹  兰厚萍 《广东医学》2016,(23):3540-3543
目的 比较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剂(HFOV+PS)、常频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剂(CMV+PS)、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ALI诊断标准的新生儿73例,其中HFOV+PS组25例,CMV+PS组28例,CMV组20例.HFOV+PS组、CMV+PS组经气管插管注入1次PS 70~100 mg/kg,其余治疗同CMV组,分别检测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12、24、48、72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浓度(FiO2)、PaO2/Fi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结果 3组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12、24、48 h比较,HFOV+PS组的PaO2高于CMV+PS、CMV组,CMV+PS组高于CMV组;HFOV+PS组的PaCO2低于CMV+PS、CMV组,CMV+PS组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械通气72 h比较,3组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12、24、48、72 h比较,HFOV+PS组的PaO2/FiO2高于CMV+PS、CMV组,CMV+PS组高于CMV组;HFOV+PS组的OI、RI低于CMV+PS、CMV组,CMV+PS组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比较,HFOV+PS组低于CMV+PS、CMV组,CMV+PS组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气漏、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HFOV联合PS治疗新生儿ALI可及时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预后、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比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早产BPD及非BP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BPD与非BPD患儿比较,男女比率、窒息史及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气道压力(MAP)参数、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PD组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史比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率、合并感染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率、静脉营养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非BP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PDA、产后感染、通气时间及最高氧浓度为BP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非BPD组各项随访项目均显著好于BPD组(P<0.05).结论 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气吸入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04例早产儿分为PS治疗组和对照组,详述病情评估,用药方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存活率以及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肺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NRDS发生率明显下降,治疗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天数缩短,存活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合并肺气漏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替代治疗RDS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问及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的观察组(MIST组,3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INSURE)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的对照组(INSURE组,30例),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氧代谢指标、二次PS应用、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死亡发生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在6、12、24、48 h时,FiO2、PaO2、P/F、PaO2/PAO2指标MIST组明显低于INSURE组,而PEEP/EPAP、PaCO2指标相比,MIST组明显高于INSURE组,MIST组与INSURE组二次PS应用率(3.33%vs. 20.00%)、气胸(0.00%vs.16.67%)、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IST组与INSURE组72 h内机械通气(0.00%vs. 3.33%)、BPD率(0.00%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早产儿死亡。 结论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明显改善患儿氧代谢指标、减少二次PS应用、气胸比例,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早、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特点,探讨晚期早产儿RDS的高危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240例早产儿RDS,根据胎龄分为两组,<34周为早期早产儿组(143例),34~36+6为晚期早产儿组(97例).回顾性分析早产儿RDS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晚期早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达83.51%,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组因先兆子宫破裂行剖宫产致早产的发生率较高(27.84%);肺表面活性剂(PS)及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效果较早期早产儿差,且机械通气率高,通气时间长;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亦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RDS以产程未发动的剖宫产为主,宫内感染可能为其高危因素,PS应用有效,但较早期早产儿效果差;晚期早产儿机械通气率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BPD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胎龄<37周且存活≥28 d的早产儿共986例,将其分为非BPD组和BPD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母亲年龄、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呼吸机相关肺炎、肺出血、贫血、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986例早产儿中,诊断为BPD共138例,发生率为14.00%.非BPD组和BPD组患儿母亲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胎龄、出生体质量、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特征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比较显示,不同性别、有无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胎龄和是否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合、早产儿贫血及机械通气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合和机械通气均为早产儿B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BPD发生率的因素较多,在胎龄<30周的早产儿中,避免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合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减少早产儿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文明  陈宏香 《吉林医学》2012,33(13):2733-2734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早产儿NRDS患儿98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后血气分析、氧合指数(OI)以及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HFOV组上机后2 h、8 h、24 h的血气分析值和氧合指数明显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慢性肺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HFOV组明显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治疗早产儿NRDS较CMV能更好地改善氧合,更快地下调氧浓度,减少上机时间和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黄国日  潘革 《海南医学》2012,23(11):9-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在确定固尔苏使用的最佳时间。方法将145例确诊为NRDS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三组,在采用机械通气下,早期用药组49例在生后0~6h内用药,中期用药组48例在生后6~12h内用药,晚期用药组48例在生后12~24h内用药。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等指标。结果应用PS后患儿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均明显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S后患儿机械通气参数吸入氧浓度(FiO2)、最大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呼气终末气道正压(PEEP)等较用药前均明显下调(P<0.05)。早期用药组患儿上述参数的改善明显优于中晚期用药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机械通气等均有明显改善;早期用药组比中晚期用药组患儿呼吸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住院日、住院费用少于中晚期用药组;尽早应用PS治疗NRDS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的影响。方法 发生肺透明膜病(RDS)并能随访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6例仅吸氧或辅助通气及其他常规治疗,治疗组80例早产儿此基础上予PS治疗,监测两组早产儿呼吸机、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和ROP的发病率。结果 治疗组早产儿的平均上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2.5±0.3、6.1±0.4、23.4±0.9,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ROP5例,占6.3 %,对照组发生ROP13例,占17.1%,治疗组RO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应用PS可以减少早产儿R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超  张桂欣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8):623-624,62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74例晚期早产儿RDS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机械通气、预防感染和脑损伤、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38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24、48 h进行血气分析,并判定疗效。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RDS可以有效改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9.
高明 《中华全科医学》2012,(7):1074-1075,1078
目的了解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将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新生儿病房2004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32例胎龄≥34周的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为研究对象,即晚期早产儿-足月儿组;同期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RDS 36例为对照组,即早产儿组。对两组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两组发生RDS的病因不同:早产儿以早产为主要病因,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以选择性剖宫产、围生期窒息、胎粪吸入等为主要原因。②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发生RDS应用呼吸机时间较晚,应用常规剂量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24 h后氧和指数(OI)较早产儿高(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足月儿RDS病因以产程未发动的择期剖宫产和围生期窒息为主,开始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时间晚,且应用外源性PS效果不如早产儿好。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易并发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气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