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中胱抑素C(Cys C)、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Cys C、D-D、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23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同时测定两组空腹血清及脑脊液D-D含量,用日立7100生化分析仪同时检测血清及脑脊液Cys C和hs-CRP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和脑脊液中hs-CRP、D-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中Cys C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脑脊液中Cys C含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和脑脊液中hs-CRP、Cys C、D-D水平变化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7—2016-02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进展组各项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发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及应用。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其中4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进展组,50例稳定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稳定组,另选50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进展组和稳定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D-D水平对比。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进展组和稳定组患者第48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并与患者第48小时的hs-CRP和D-D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进展组与稳定组患者入院时、入院24h、48h血清中hs-CRP和D-D水平。结果 (1)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进展组患者hs-CRP和D-D水平逐渐升高,与同时期稳定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8h的hs-CRP和D-D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均为卒中中型和重型,与hs-CRP和D-D的水平呈正相关。(3)经治疗,进展组和稳定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D-D水平均显著下降;治疗后进展组和稳定组hsCRP水平有显著差异,D-D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较稳定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受检者均显著偏高,在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病情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24例)和非进展组(36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组(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检测对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1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ornocysteine,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通过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常规法测定血脂指标。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及血浆HCY水平增高对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变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体金颗粒免疫比浊法和酶循环法分别测定120例ACI患者和120例健康者血清中Cys C和Hcy的含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清Cys C水平为(1.16±0.21)mg·L~(-1),Hcy水平(15.83±3.15)umol·L~(-1),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0.97±0.18)mg·L~(-1),Hcy水平(13.55±2.22)umol·L~(-1)。病例组高血胱抑素C(HCys C)检出率为85.83%,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检出率为88.33%,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HCys C检出率12.50%,Hhcy检出率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Cys C及Hhcy与ACI发病直接相关,检测Cys C和Hcy会对理解ACI的潜在发病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动脉硬化。炎症反应的重要生物学标志是超敏C反应蛋白,是导致动脉样硬化的主要炎症因子[1],也是目前用于机体炎症反应检测的血清学指标。交联纤维蛋白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降解产物,目前是反映患者纤溶亢进的主要分子以及高凝血状态标志物[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107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分别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及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RNIA)检测两组血浆Hcy及血清hs-CRP水平,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并测定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病例组Hcy、hs-CRP水平、平均颈动脉IMT值及软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病例组伴颈动脉软斑患者Hcy浓度及hs-CRP水平也明显大于不伴颈动脉软斑患者(P<0.05和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Hcy水平与hs-CRP水平及平均颈动脉IMT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206和0.191,P均<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Hcy、血清hs-CRP水平、平均颈动脉IMT值及软斑率升高,高Hcy、hs-CRP血症及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对老年脑梗死发生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循环酶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cy及hs-CRP水平。结果老年脑梗死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志愿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中度损伤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高于轻度损伤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高于中度损伤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表明Hcy及hs-CRP检测结果与脑梗死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组间呈正相关性(r=0.89、0.78,P<0.05)。结论血浆Hcy及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imer)含量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85例首次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血清hs-CRP、血浆D-Dimer含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不稳定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脑梗死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伴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明显高于不伴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脑梗死组hs-CRP和D-Dimer含量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7和0.38,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D-Dimer含量及不稳定斑块率明显增高,观察其情况对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轻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cy和胱抑素C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尤其复发组患者血清Hcy与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Hcy水平与胱抑素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94,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与胱抑素C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机制所知脑梗死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分型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分为4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hs—CRP,并观察其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同机制类型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16),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动脉栓塞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发病早期NIHSS与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成正相关(P=0.01)。动脉-动脉栓塞型和混合型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01,0.022)。结论血清hs—CRP可反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斑块的稳定性,对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复发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等因子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3例初发脑梗死(FCI)患者、53例复发脑梗死(RCI)患者及5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以化学发光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免疫比浊法法检测D-二聚体以及血脂等并进行比较,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DD无论在RCI组还是FC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RCI组高于FCI组,HCY在RCI和FC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RCI高于FCI。回归分析显示,与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因素有LDL和TG。其中LDL的OR值为2.51,TG的OR值为1.77。结论脑梗死的复发与LDL、TG等有关,而与DD、Hcy及其他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13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Glauss凝固法测定FIB及DD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ACI组HCY、CRP、FIB和DD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I组HCY、CRP、FIB和DD存在正相关(r=0.432,0.468,0.415,均P<0.05)。结论 HCY变化与CRP、FIB及DD有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四者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CI)患者血清中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定量分析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检测110例CI组、37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组和105名正常对照组的tHcy和hs-CRP。结果:CI组tHcy水平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CI组hs-CRP水平高于其他对照组(P<0.05)。所有CI患者依据NIHSS评分再分为≤5分、5~15分以及≥15分3个亚组。所观察CI患者tHcy平均值(22.24±16.59)μmol·L~(-1),3组t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平均值(3.29±2.51)mg·L~(-1),3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Hcy水平与hs-CRP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tHcy与高hs-CRP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tHcy并不是CI的特异性指标,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可升高;hs-CRP水平同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两者的升高可能存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180例为脑梗死组,以梗死灶大小为依据,分为大面积亚组、中面积亚组以及小面积亚组。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为依据分为重度亚组、中度亚组以及轻度亚组;选择18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监测及对比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亚组患者血清的含量大于中面积亚组,中面积亚组的含量大于小面积亚组(P0.05)。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重度亚组患者血清的含量大于中度亚组,中度亚组的含量大于轻度亚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时对其发生、发展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且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ime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脑梗死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23和0.440;r=0.415和0.586,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及D-Dimer 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1例脑梗死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hs-CRP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大小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hs-CRP水平两两比较,Hcy水平差异均明显(P<0.05),hs-CRP水平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患者Hcy、hs-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262、0.398,P<0.01),且Hcy、hs-CR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r=0.446、0.563,P<0.01)。结论 Hcy和hs-CRP可作为反映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01—2015-04在我院就诊的14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度神经功能障碍、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检测患者发病24h内Hcy、hs-CRP、Fib水平;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脑梗死患者随访1a,并记录患者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度神经功能障碍、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Hcy、hs-CRP、Fib水平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hsCRP、Fib水平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0.43、0.29,P0.05;复发患者Hcy、hs-CRP、Fib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 Hcy、hs-CRP、Fib水平能很好的反映脑梗死严重程度,三者水平的提高可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imer,D-D)在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自2012-06—2014-01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66例为A组,与同期治疗的单纯脑梗死患者60例为B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严重组A1、B1组;轻微组A2、B2组;测定患者发病72h后的hs-CRP、LP-a、D-D的水平。结果 A组的hs-CRP、LP-a、D-D的水平显著高于B组,A1组的hs-CRP、LP-a、D-D的水平显著高于A2组,B1高于B2组,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可以提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心源性脑血栓发病后,D-D水平最高,提示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较严重,神经功能损伤与D-D水平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