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途径介入诊治脑血管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病例;PubMed数据库检索所有TRA途径诊疗脑血管病的文献,行文献复习。结果通过TRA途径行介入诊断脑血管病的技术成功率93.5%~99.0%,轻微并发症率3.2%~9%,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TRA入路行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77例,技术成功率100%。结论 TRA途径诊治脑血管病狭窄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尤其治疗椎基动脉狭窄方面,较传统股动脉入路创伤更小、成功率更高,可作为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2014年我院收治的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74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行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2组1次手术穿刺成功率及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观察组鞘管置入时间明显延长,置入鞘管至球囊扩张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能够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还能保证临床预后效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刺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11例经过脑血管造影确定为椎动脉狭窄并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 11例患者均完成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狭窄均得到缓解,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桡动脉途径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避免因动脉迂曲而导致的介入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同时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VAS)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87例;先行支架植入术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9例,其中先行VAS再行CEA 11例,先行VAS和CAS再行CEA 5例,先行双侧VAS再行CEA 3例。结果术后DSA复查均显示狭窄解除、管腔通畅,远端显影较术前明显好转。MRI灌注复查提示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出现小脑点状梗死5例,经常规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6~48个月,出现脑梗死3例,VAS术后再狭窄14例,CAS术后再狭窄5例,CEA术后未见再狭窄者。结论对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病人,需灵活运用VAS、CAS及CEA术式,扬长避短,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7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在50%以上且规范的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给予PTAS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结果17例患者20处狭窄行PTAS,所有的病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残存狭窄平均在10%以下,病人平均随访6.8个月(3~10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狭窄程度>50%),所有患者均无缺血症状发作。结论PTAS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8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症状均得到改善。6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出现约50%的再狭窄。结论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11例患者恢复正常管径;5例患者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小于20%。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以及支架治疗和随访。结果共纳入28例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65±9)岁。总的技术成功率为92.9%,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23例(82.1%),锁骨下动脉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例(17.9%),有2例发生并发症,无介入相关的严重脑卒中和死亡。平均随访(24±18)个月,发生再狭窄3例和临床相关事件5例。术后12、24个月和随访结束时首次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2.4%、82.5%和78.8%,无临床相关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2.5%、78.6%和70.5%。结论血管内支架可安全和有效地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置入17枚球囊扩张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20%。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颈动脉彩超示血流通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回顾性对比药物与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 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疗效。 方法 收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ubtraction a ngiography,DSA)证实一侧MCA存在中-重度 狭窄的患者,包括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联合药物治疗者10例及单纯药物治疗者13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显示的血流动力情况 进行研究。 结果 (1)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223.00 d后病变血管血流速度改变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而 PTAS联合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496.10 d后支架治疗血管血流速度较治疗后1周显著增快(P =0.013); (2)最终随访时PTAS联合药物治疗组病变血管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 =0.042);(3) PTAS术后1个月病变血管血流速度下降,但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12个月病变血管血流速度与前一 时间段比较显著增快(P =0.002,P =0.020)。 结论 (1)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止血管狭窄的进展;(2)尽管PTAS术后血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狭 窄,但最终其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TAS的血管重建作用远期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超选择性心脑血管联合介入治疗的优点及围术期护理工作的重点。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7—2018-07收治的心脑血管联合病变需做介入治疗的120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心脑血管介入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选取经桡动脉超选择性心脑血管联合介入治疗与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穿刺部位血肿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超选择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癫痫发作的疗效.方法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2011年共收治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癫痫发作患者.例1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线样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及右侧椎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例2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2例患者均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结果 术后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例1随访近3年,例2随访1年多,均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均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癫痫发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附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4例(26处)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病人采用经股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治疗。术前DSA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为60%~90%,平均(80.8±9.7)%。结果本组支架置放成功率96.2%。PTAS术后即刻复查DSA,示22处(88.0%)动脉狭窄的内腔直径扩大至正常的90%以上,3处(12.0%)超过60%;术后平均狭窄率4.4%。按NIHSS评分进行评估,术后明显改善15例,无变化7例,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行MRA复查2例,TCD复查14例(17次),DSA复查5例;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且出现脑缺血发作,经再次PTAS治愈;1例术后1年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病人无症状,予以动态观察。结论PTAS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随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7例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47例患者椎动脉单侧狭窄41例,双侧狭窄6例;同侧椎动脉串联狭窄2例,BX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并存其他部位动脉狭窄17例.先后共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9处.椎动脉起始段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2%和9%.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消失11例,症状改善30例,症状无变化6例.所有病例术后临床随访2-48个月,平均28.3个月,2例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28例(59%)血管造影随访3-34个月,平均12.2个月,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为症状性;4例无症状性支架断裂.结论 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 经桡动脉入路(TRA)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神经介入诊疗的需求。相比于经股动脉入路(TFA), TRA可显著降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受限于学习曲线长、缺乏专用的导管通路体系、动脉直径小以及存在特定的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等原因, TRA发展较为缓慢, 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故本文围绕桡动脉解剖、优势及局限性、入路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 同时探讨TRA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以期为临床介入医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11例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3例(27%)颈动脉狭窄>90%或者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颈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对照组为10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仅行抗凝治疗.结果颈动脉狭窄经PTAS术后管腔内径由术前(2.79±1.22)mm到术后的(5.93±0.64)m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月术后无1例发生TIA或脑梗死,而且术中和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治疗组5例(50%)发生TIA,4例(40%)发生脑梗死.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部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小脑后下动脉(PICA)与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Ⅰ类:PICA起始部远离瘤体;Ⅱ类:PICA起始部发自瘤体上下缘;Ⅲ类:PICA 起始部发自瘤体.所有病人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 随访82例,时间3~18个月.Ⅰ类动脉瘤40例,其中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23例,术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17例,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2例,随访动脉瘸保持稳定13例.Ⅱ类动脉瘤27例均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7例,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18例.Ⅲ类动脉瘤15例,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7例,术中均行部分栓塞,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术后随访仅3例动脉瘤保持稳定.结论根据PICA和动脉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充分考虑PICA的位置关系,可指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及内支架(PTAS)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于PTAS治疗前和治疗后3 d、30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U)检测患者双侧颅外段椎动脉,取C5-C6段和狭窄处椎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血流量(FV)为分析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PTAS治疗前,CDU检查示颅外段椎动脉狭窄80条(轻度17条,中度38条,重度25条),与DSA检查结果 相比较,符合率86.9%(77.3%,95.0%,83.3%),其中CDU检查中度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符合率较高(P<0.01).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PTAS治疗后3 d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椎动脉C5-C6段PSV和FV显著升高(均P<0.01),椎动脉狭窄处PSV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0 d与3 d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U检查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反映PTAS治疗后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PTAS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