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聪 《内科》2009,4(2):320-32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有偿献血、义务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大部分地区的临床用血完全来自无偿献血。要想把无偿献血工作做的更好,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告知献血前的注意事项,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无偿献血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一支固定、安全的献血队伍,确保临床用血需要,除了考虑如何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和做好献血前后心理护理外,笔者发现献血不良反应与时间段有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中,发现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一些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的勇气和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比例,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无偿献血率从1998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07年的100%。笔者长期从事无偿献血者招募和血液采集工作,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病例时有发生,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因献血不良反应诱发歇斯底里(又名癔症)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东莞市街头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市街头献血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献血动机、担心的问题、了解无偿献血的途径。结果: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在绝大部分调查项都有显著性差异。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政策、血液和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初次献血者,"新闻媒体和公益广告"在献血者了解途径中均排在第一位,"家人、亲戚朋友"在初次献血者的了解途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献爱心"和"献血有益健康,免费体检"在献血动机中均排在前两位,"其他(好奇,查血型,减肥等)"在初次献血者的动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初次献血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影响健康、工作和生活",而重复献血者最担心的是"血液去向及是否得到合理利用"。结论: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运用社会营销原理、心理咨询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招募,能促使献血者由知向信进而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的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及互助献血的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的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的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的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7 650名首次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首次献血者在献血后的状况及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方法:对宜昌市首次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采用无偿献血智能呼叫平台,用电话沟通的方式与献血者进行通话交流,了解首次献血者献血后出现的献血反应种类及对无偿献血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记录献血者反馈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献血者献血后出现头晕乏力反应者居多,占回访成功总数的1.72%;献血后胳膊酸疼无力(神经刺激)和针眼外青紫(迟发性出血)是献血后出现频率较高的献血反应,各占回访成功总数的0.28%、0.31%;冬季献血后出现感冒症状的献血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与其他时间段的初次献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献血者电话回访是采供血机构联系献血者和为献血者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为我们了解献血者反应和改进工作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也是提高首次献血者满意度,发展壮大固定献血者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机采成分献血是无偿献血的另一种捐献形式。招募机采成分献血者是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机采成分献血者健康状况要求较高、采集时间较长、需要特殊设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觧和掌握重复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价现行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制订和调整新形势下的招募策略,为建立一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方法:2008年8月—2010年1月调查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献血3次以上2713名自愿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检测结果,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品种、献血量、献血次数及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等。结果:2713名重复献血者中,首次献全血200ml、400ml人次的比例分别为51.42%和48.58%;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400ml全血采集人次的比例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占献血总人次的66.37%;血小板捐献的人次也相应增加,但只占调查总人次的1.97%。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P〈0.01)。结论: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的动机;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度较高,反复献血行为积极;多次定期献血,血液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此外,对献血者本身来说,无偿献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延年益寿。从精神层面讲,这一行为能净化人的心灵。我国的献血制度一直伴随着新的中国输血实验的发展与时俱进[1],因此要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实施无偿献血,流动采血车已成为血站流动采血的主要场所,但因采血车内操作场地小、条件简陋、时间紧、人员少等因素影响,如何增强人们的献血意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使不同层次的献血者都得到满意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2005—03—14/2005—12—30对流动采血车上符合各项献血标准的献血者1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整体护理,明显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血站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血站采血前应当对献血者身份进行核对并进行登记,严禁采集冒名顶替者的血液。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采供血机构一线采血人员在思想上并未充分认识到献血前对献血者身份核对的重要性,导致这一规定并未得到100%的执行。因此,笔者在此浅谈一下献血前对献血者身份核对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希望能让大家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促使  相似文献   

12.
固定献血者 定义 固定献血者的定义:至少献过3次血,且近12个月内献血至少1次[1]. 背景 2009年修订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第九条规定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用以奖励积极支持无偿献血事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地、州、盟).其获奖标准第(二)为:当地献血人群中固定无偿献血者比例达到50%以上[2]. 固定献血者保留的意义 稳定的定期自愿无偿献血人群可以保障充足可靠的安全血液供应.血源性感染的流行率在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最低,所以这些献血者是最安全的献血人群[3].  相似文献   

13.
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差异。方法:对2类不同献血类型的相关因素对比分析。结果:①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人员构成与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无关,而自愿无偿献血者以25岁年轻人为主体,献血积极性与文化程度高低成正比,且比例明显高于互助献血者。②互助献血献血反应发生率及卫生部规定的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患者亲属互助献血多从亲情和友情角度出发,多属有目的的被动献血,只能做为无偿献血血源紧缺及偏型的暂时补充,目前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使这部分人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4.
献血是勇气、是爱、是奉献。自愿无偿献血者是血站工作的主体,研究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满足献血者的基本愿望是实现全面的自愿无偿献血目标,建立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成分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方法: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无偿成分献血者的献血全过程精心护理。结果: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献血次数等因素密切相关,献血不良反应中低钙反应发生率最高。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使无偿成分献血者轻松、愉快的完成献血过程,成为固定的无偿成分献血者。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大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的稳定、壮大。  相似文献   

16.
皮下出血是献血后一种常见的局部反应,多数反应轻微。少数反应较重,甚至波及整个前臂,恢复较慢,个别人还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如果处理不当,会给献血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因此,预防献血后皮下出血并对已经出现皮下出血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将我中心献血者献血后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了解和掌握互助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估现行互助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为及时调整新形势下的互助献血招募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肇庆市2006-2013年无偿献血的情况,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检测情况、互助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及互助献血者转化为重复献血者情况。结果:2006-2013年互助献血2 771人次,占总献血人数的1.07%,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为7.33%;互助献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其中直系亲属及配偶占51.00%,非直系亲属占26.00%,同事、同学、朋友关系占23.00%;互助献血者中只有77.60%参与献血1次,22.5%参与献血≥2次。约11.2%参与≥3次献血,只有小部分互助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为缓解临床用血压力提供有力保障,仍需加大对互助献血者的血液检测和促使互助献血者转化为重复献血者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2011-2015年南宁市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为采供血机构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统计学支持。方法:对南宁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588 194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375 023人次,互助献血者213 171人次)的血液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互助献血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P0.05);尽管互助献者HBsAg(P0.05)和抗-TP(P0.01)的阳性率呈下降的趋势,但互助总的阳性率(1.90%)显著高于自愿无偿献血总阳性率(1.11%)(P0.01),OR=1.709,95%CI=1.640~1.780。结论:过高的互助献血比率,其潜在的输血风险性高于来源自愿无偿献血,采供血机构应该依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控制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无偿献血工作努力的方向是发展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其中一条就是献血者每年至少献血1次。我们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阿克苏地区2006~2008年的无偿献血者资料进行了分析,全面了解阿克苏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分布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招募工作,逐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校无偿献血情况及所献血液质量,为今后开展高校献血招募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2012-01-01—2016-12-31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统计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的不合格率。结果:高校献血人数占全市献血者总数平均为9.8%,高校学生无偿献血不合格项目中HCV不合格率最高,平均为0.35%。高校学生无偿献血ALT、HBV、TP不合格率分别为0.11%、0.24%、0.18%,均低于其他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IV和HCV不合格率分别为0.14%、0.35%,与其他献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学生是无锡市无偿献血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献血宣传招募中要加强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血液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