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茜  张捷 《江苏中医药》2021,53(4):63-6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每周一、三、五各针刺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心俞、脾俞穴进行埋线治疗,每2周1次。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疗程结束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疲劳量表(FS-14)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SQI量表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单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S-14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脑力疲劳单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心俞、脾俞穴穴位埋线可显著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效降低疲劳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背俞穴隔药饼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疲劳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谷维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背俞穴隔药饼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及PSQI评分均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S-14评分及PSQI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穴隔药饼灸治疗CFS疗效确切,并能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针刺联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FS-14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同期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针灸疗法治疗CFS可有效改善疲劳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赵莹  沈涌  钱玥 《新中医》2021,53(12):199-202
目的:观察芳香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并给予饮食指导等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芳香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过度觉醒量表(HAS)评分、疲劳量表(FS-14)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7项PSQI细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AS、FS-14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HAS、FS-1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结论:芳香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失眠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陈小敏 《新中医》2020,52(12):180-18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护理指导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8例。2组均给予佐匹克隆片口服和行为心理暗示疗法等护理指导措施。对照组采用远红外磁疗贴,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疲劳量表-14 (FS-14)评分,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记录睡眠潜伏期(SL)、觉醒次数(AT)、睡眠效率(SE)及实际睡眠总时间(TST)等参数。结果: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7,P0.05)。治疗后,2组PSQI、SDS及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PSQI、SDS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评分及FS-14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评分及FS-14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L、AT较治疗前降低,SE及TST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SL、AT低于对照组,SE、TS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并可减轻睡眠导致的抑郁、焦虑和疲劳程度,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蛇灸疗法对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CFS患者60例,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长蛇灸疗法,而对照组采用口服归脾丸治疗,参照国际公认的疲劳量表(FS-14)、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指标,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FS-14、SDS、SA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2组治疗后FS-14、SDS、SAS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6.67%,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临床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口服归脾丸相比,长蛇灸治疗心脾两虚型CFS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法针刺对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及潜在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气虚质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针刺百会、太渊、中脘、气海、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治疗,对照组取治疗组穴位旁开13~15mm处针刺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3次,治疗4周。采用生活健康量表(SF-36)、疲劳量表-14(FS-14)、贝克抑郁量表(BDI)、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及随访6周时疲劳相关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生理机能(PF)、精力(VT)、社会功能(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随访时FS-14评分、BDI评分、SPHER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法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气虚质CFS患者疲劳症状及潜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氏调神针刺法"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日间疲劳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57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周氏调神针刺组)和对照组(假针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随访,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和疲劳量表评定(FS-14)评定。结果调神针刺法治疗原发性失眠4周后和8周后随访,PSQI和FS-14总分、与基线比较的平均下降分值及积分改善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 "周氏调神针刺法"可较好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间疲劳状况,针刺治疗4周即可见到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脾九宫穴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心脾九宫穴结合耳压治疗,一周两次;留针30 min,补法为主;耳压两耳交替,一周两次,补法为主;对照组:普通针刺。观察2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FS-14)评分,同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疲劳量表(FS-1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脾九宫穴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拟安神养血汤联用艾司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107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者予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服自拟安神养血汤,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SPIEGEL量表、疲劳量表(FS-14)、心脾两虚证型评分、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记录研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48/5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40/54),经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SPIEGEL、FS-14及心脾两虚证型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RV三角指数均上升,且观察组升高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LF及LF/HF均上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安神养血汤联用艾司唑仑治疗心脾两虚患者有更好疗效,且有益于改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万敏  周林 《河北中医》2024,(2):283-286+291
目的 观察基于“调神”理论指导的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90例CF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治疗组45例采用基于“调神”理论指导的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疲劳评定量表(FA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并统计2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42/45),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35/4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S-14躯体疲劳评分、脑力疲劳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AI、HA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及IFN-γ/IL-4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肾相济"理论下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潜在症状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谷维素和维生素B1口服,合理休息及适当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脑肾相济"理论下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池、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NF-γ)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SPHERE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观察组血清IL-6、INF-γ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FS-14评分、SPHERE评分、PSQI评分及血清IL-6、INF-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脑肾相济"理论下的针刺疗法能缓解CFS患者的疲劳症状及潜在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IL-6、INF-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甘麦芪仙磁石汤联合艾司唑仑片对心脾两虚证老年人慢性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失眠心脾两虚证老年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15例)、中医组(30例)、中西医结合组(45例)。西医组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中医组口服甘麦芪仙磁石汤,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以上疗法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各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羟色胺(5-HT)表达水平,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1、2、4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1,P0.05),中医组治疗4周后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00);治疗4周后,各组有效率、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HT表达水平均升高,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P0.05)。与西医组比较,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4周后有效率、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HT表达水平升高,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睡眠潜伏期降低(P0.01,P0.05)。与中医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HT表达水平升高,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睡眠潜伏期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麦芪仙磁石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有效,可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单用甘麦芪仙磁石汤也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疏肝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CF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健脾益肾方口服。两组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记忆力减退、失眠抑郁、紧张焦虑评分)和FS-14疲劳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以及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主要症状(记忆力减退、失眠抑郁、紧张焦虑评分)和FS-14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6、TNF-α、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疏肝健脾益肾方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疲劳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神阙隔姜灸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单用腹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药物3个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配合隔姜灸改善失眠患者PSQI,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及减少睡眠药物方面优于单用腹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拔罐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疲劳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拔罐的方法,对照组口服野山花旗参含片,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疲劳问卷量表(FS-14)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S-14评分均下降(P 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FS-14评分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推拿配合拔罐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并能改善其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穴位贴敷五脏背俞穴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单纯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疲劳量表-14(FS-14)、自拟肝郁脾虚型CFS症状分级量表的积分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总皮质醇(COR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6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贴敷五脏背俞穴能够有效地改善肝郁脾虚型CFS患者的疲劳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参归脾丸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3例予人参归脾丸联合针刺治疗;中药组43例单纯予人参归脾丸治疗;针刺组43例单纯予针刺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及催眠药物7个方面)、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图(PSG)指标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潜伏期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41/43),中药组总有效率74.42%(32/43),针刺组总有效率79.07%(34/43),治疗组疗效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3组治疗后PSQI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及催眠药物评分及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3组治疗后HAMD评分及HA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低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觉醒次数及睡眠潜伏期均明显减少(P0.05),总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对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潜伏期的改善均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中药组与针刺组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归脾丸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证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表现,减少觉醒次数及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灵芝益寿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采用加味灵芝益寿丸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氟西汀片作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总有效率及疲劳表FS-14积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CFS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疗CFS的总有效率为80%,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疲劳表FS-14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灵芝益寿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通过调肝补脾肾,达到益气养阴、温阳补血功效。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素质,改变机体状态,使身体强健,从而达到改善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周氏补中益气针刺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6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_1片和谷维素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周氏补中益气针刺法治疗,穴取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太渊,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S-14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FS-14评分及PSQI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30/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25/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氏补中益气方针刺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疲劳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