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MSCT灌注成像结合血管成像应用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讨论MSCT灌注成像和血管成像诊断结果,将灌注异常区域与对照区域参数进行比较,分析MSCT灌注成像结合血管成像诊断不同梗死区域的符合率。结果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和对照区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F、M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81.82%,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86.36%,两者联合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单一的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结合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缺血的部位及范围,判定缺血半暗带,判断血管有无狭窄,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检查,并分析灌注参数。结果CT平扫与CTPI显示脑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分别为52.77%、97.22%,且CTPI显示病灶较常规CT平扫扩大,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对半暗带判定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及血管成像分析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中信惠州医院41例早期脑缺血卒中患者进行CT平扫、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 ①CT平扫示患者早期大脑梗死区提示有低密度病灶,CT平扫的敏感性为57.7%,特异性为100.0%,诊断准确性为73.2%;而CT灌注成像可见缺血脑组织,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延长.其中MTT和CBF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平扫,颈内动脉CT成像敏感性明显低于CT灌注成像,准确性明显低于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颅内动脉成像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几种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灌注成像显示患者半暗带区CBF、CBV、MTT、TTP、PE百分比值(rCBF、rCBV、rMTT、rTTP、rPE)与梗死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在rCBF、rCBV、rPE明显高于梗死区,rMTT和rTTP明显低于梗死区;③可见半暗带区和梗死区rCBF与rCBV呈正相关,rCBF与rMTT、rMTT与rCBV、rTTP与rRE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敏感性高,各个参数能够较为准确检测到大脑早期缺血引起组织变化情况,故可作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平扫联合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发病24 h内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CI)的CVD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CI患者在发病后2~7d行头颅CT复查,对比头颅CT复查所见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所有患者作灌注参数及CTA结果分析。结果 (1)10例TIA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CTP表现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值时间(TTP)延长,CTA显示7例血管狭窄;(2)35例CI患者中,CT平扫见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30例。发病在6 h内的22例患者中有19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发病6~24 h的13例患者中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5例CTA显示有26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h内的CVD患者,能够鉴别TIA及CI、预测CI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觉醒型缺血性卒中(wake-up ischemic strokes,WUIS)与6 h内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s,IS)的临床特征及CT灌注成像(CTP)特点.方法:WUIS患者38例(WUIS组),明确IS发病时间6 h内患者42例(对照组),均行多模式CT检查[CT-CTP-CT血管成像(CTA)].结果:2组患者梗死区和半暗带区数量、体积与CTP模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TP、CT和MRI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CT ASPECTS评分均明显高于CTP及3 d后CT或MRI ASPECTS评分(P<0.01);WUIS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WUIS患者的CTP特点与发病6 h内IS患者类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和CT表现.方法: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工作站观察局部脑组织血液动力学指标,测量感兴趣区的BF、BV、MTT、TTP等参数数值并且比较分析.9例在12小时至1周内进行了复诊.结果:CTP的主要表现为病灶脑组织或可疑病灶中心较对侧相应区域测量值对比BF、BV下降,MTT、TTP延长.结论: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其中TTP是缺血性脑卒中反应最为敏感的功能与形态学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7.
程雪  王刚  张祥林 《广东医学》2012,33(17):2647-264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于急性发作6 h内依次行MSCT平扫、CTPI,并根据随访CT或MRI检查结果分为脑梗死(CI)组34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8例,综合分析比较两组发病情况及CTPI参数结果。结果 CI组患侧与健侧CT灌注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侧与健侧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T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5分C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NIHSS评分<5分(P<0.05)。结论 CTPI能够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可以从形态和功能学上综合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程度,获得更详细的影像学信息,为临床医师早期、合理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更多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64排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0例8h内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CT平扫和CT灌注扫描,并分析各灌注的参数。结果:CT平扫检测的30例患者中,10例为责任病灶,CT灌注成像检测的30例患者中,24例为责任病灶,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0例经过CT平扫显示未见异常的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下降,脑血平均通过时间以及最大峰值时间变长。经过数据分析,两组之间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脑血平均通过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最大峰值时间有少许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时,对半暗带区域的判定有很高的辨识度,对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CT灌注指导下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各灌注参数值。对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并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后3周和3个月进行NIHSS评分,以评估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入组患者经动脉内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NIHSS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为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动脉内溶栓治疗以及疗效和愈后的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患者,先对其运用CT平扫进行疾病的诊断,再对其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进行疾病的诊断。记录CT平扫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诊断结果及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各项参数测量的结果并比较。结果: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有72例,有4例未发现异常;经CT平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有34例,未发现异常的有42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敏感度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灌注图像上健侧、病灶周边及病灶中心的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鉴别诊断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常规CT检查难以获得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信息,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文中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灌注值(perfusion)、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E)、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灌注值(relative perfusion,rP)、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BV,rCBV)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21.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1.6%)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占位病变。结论 CTP及CTA联合检查具有快捷、经济的特点,可同时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并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9例患者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症状,4例患者为颈内动脉虹吸段出现狭窄症状,2例患者为大脑后动脉出现狭窄症状,2例患者为大脑前动脉出现狭窄症状,1例患者为基底动脉出现狭窄症状;CT灌注图像对比于正常对照区,脑梗死区脑血容量以及脑血流量均显著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借助特殊软件进行脑灌注成像 ,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动态变化。方法 静脉注射 10 0ml碘海醇 ,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 ,对 2 3例发病 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 -密度曲线 ,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局部脑血流量 (rCBF) ,局部脑血流容积 (rCBV) ,平均通过时间 (MTT)等 ,并获得相应参数的脑灌注CT成像 ,所有病例至少在发病 1周后复查 1次普通CT。结果  2 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 2 0例其脑梗死侧rCBF比对侧显著降低 (P <0 .0 1) ,有 17例患者 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 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 (P <0 .0 5 ) ,证明此组患者在梗死灶中心周围有缺血性半暗区存在 ,有 3例患者 1周后CT图像显示最终梗死面积与 6h内脑灌注成像面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 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 ,以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相似文献   

14.
徐伟  杨立民  汪长胜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14-1615,163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西门予16排螺旋CT对4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NNCT+CTP+CTA检查,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该“一站式”检查。经西门子后处理软件进行评估。结果灌注异常区的CBF(t=2.45)、CBV(t=3.07)、MTT(t=2.89)三组参数值与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12处:中度狭窄4处,重度狭窄及闭塞8处;颅内动脉狭窄25处:中度8处,重度狭窄及闭塞17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6例。灌注异常区的灌注参数仅MTT值异常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低的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值=0.523〉0.5,P=0.012。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缺血程度不成正比。结论“一站式”CT检查能灵敏而准确地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有效地判断头颈动脉系统是否存在狭窄和闭塞、确定病变部位和测量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5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患者,均在症状发生后1~12 h内,首先行常规CT平扫,接着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所有病人在首次检查后3~7 d内再行CT和临床随诊.结果首次常规CT平扫上,21例显示脑梗死灶,未发现异常病灶者29例.此29例患者经复查CT和临床随诊证实大面积脑梗死者24例,腔隙性脑梗塞3例,另2例诊断为短暂缺血性发作(TIA).CTPI检查显示脑灌注异常者48例,2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在CTPI图像上,测量感兴趣区(RO)I局部脑血流量(rCBF)、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改变明显,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能早期发现急性脑缺血病灶,定量分析还可区分脑梗死区和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早期溶栓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 4维血管造影(4D- CTA)及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于发病2-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PI检查,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图,同时获得4D- CTA图像;于发病的1-3d后行MRI检查,分析CT平扫、CTPI、4D- CTA、MRI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12例有16个缺血病灶,CTPI发现26例32个缺血病灶,MRI发现25例28个缺血病灶,4D- CTA显示有20例责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能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例,根据患者情况分为轻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脑侧支循环、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的情况及脑侧支血流较好组与血流减少组的CT血管成像结果。结果重度狭窄或闭塞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与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或闭塞组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小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MTT结果小于血流减少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CBV、CBF、检出发病时间大于血流减少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中,CT血管成像可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可以对患者的脑侧支循环状态进行了解,有利于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CTA)检测在急性脑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76例疑似为急性脑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CT全脑灌注及CTA检查,并观察检查的图像及相关参数。结果 76例患者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复查最终有59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ACI),剩余17例患者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CT全脑灌注联合CTA诊断敏感度较CT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患侧异常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较健侧对应区域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较健侧对应区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患侧MTT及TTP较健侧对应区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患侧CBV、CBF较TIA患者患侧对应区域低,MTT、TTP较TIA患者患侧对应区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全脑灌注联合CTA检测,可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CT 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并复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在6 h内进行接受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比较分析健侧正常区、半暗带区及脑梗死区的影像。结果通过统计、计算CT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 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上升趋势。结论急性脑梗死可利用16层螺旋 CT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效果良好,可为治疗提高准确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