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 41例白血病患者,采用ABO同型输注机采血小板,且均在30 min内输注完毕。按照输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分为A组(血小板计数<10×109/L)、B组[血小板计数为(10~20)×109/L],对两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1例白血病患者共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126例次,输注后有效率均达到80%。A、B组分别预防性输注66、60例次,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29±2.02)×109/L、(13.07±2.95)×109/L,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71±11.37)×109/L、(28.12±11.72)×109/L,输注后24 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分别为(12.54±8.94)×109/L、(13.38±10.16)×109/L,有效率分别为80.3%、80.0%,两组输注后24 h CCI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提高其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能够有效预防出血;以10×109/L作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阈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Rh阴性患者输注ABO同型Rh阳性单采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没有预防性输注Rh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下,给予33例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后各24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并计算出血小板增加值,与对照组35例阳性患者输注阳性血小板的效果进行比较,来评估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并在随访中,用间接抗人球蛋白卡法检测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抗D抗体水平。结果: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血小板24h后血小板增加值为(12.45±9.96)×109/L,阳性患者输注阳性血小板24h后血小板增加值为(8.12±7.63)×109/L,3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血小板与RhD同型输注血小板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0例患者输注血小板(66.2±30.0)d后抗D抗体均为阴性。结论: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单采血小板的疗效显著,RhD抗原引起同种免疫的频率极低,可以给予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单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于化疗间歇期血小板计数≥120×109/L时,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80℃冰箱保存。化疗过程中,当患者血小板≤15×109/L时将冻存的自体血小板经40℃水浴复苏后输注。冻存前后分别测血小板数目,计算复苏后血小板回收率及输注后12、4 h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12例患者采集15例次,冻存期1~3个月,共输注26例次。采集时血小板数目3.4×1011~8.5×1011,复苏后血小板回收率为(73.51±9.03)%。输注后1 h CCI为19.4±7.6,24 h CCI为13.5±6.1,有效率92.3%。无输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止血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观察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与无输血住院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血小板抗体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计算24 h CCI值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是47.6%和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7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和24 h CCI值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配型相合组和不合组在血小板输注后24 h CC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新乡地区临床反复输血和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的输注效果。方法:设86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为实验组,80名≤3次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配合性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02%和11.2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患者输注ABO同型随机机采血小板不同输注次数相比较,≤3次、4~6次、6次以上有效率分别为70.00%、66.67%、3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经配合性血小板输注,计算24h后CCI、血小板回收率,输注次数≤3次、4~6次的临床患者输注效果明显高于6次以上。结论:对于≥5次输血的患者及反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对其检测血小板抗体筛检,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疗效,真正做到安全有效输血,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反复输血后血小板(PLT)输注无效患者PLT抗体检测阳性率、特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5-11—2017-11反复输血后PLT输注无效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80例,通过固相凝聚法检测PLT抗体,并统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PLT抗原(HPA)及PLT同种抗体的特异性及阳性率,同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输血成分、输血次数等因素的关系。结果:PLT输注无效患者的PLT同种抗体检出率为64.00%(52/80),其中同种HLA、HP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75%(35/80)、21.25%(17/80),且58.82%(10/17)HPA抗体阳性患者同时被检出HLA阳性;PLT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是12.50%(10/80)。男性患者的PLT抗体阳性检出率低于女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输血成分中,悬浮红细胞70.00%(14/20)高于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5.00%(5/20),浓缩PLT 95.00%(19/20)高于单采PLT 70.00%(14/20)(P0.05);PLT抗体的数量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反复输血后PLT输注无效患者以同种HLA、HPA抗体最为常见,且PLT抗体的数量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不同的输血成分与产生的PLT抗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反复输血后血小板(PLT)输注无效患者PLT抗体检测阳性率、特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5-11—2017-11反复输血后PLT输注无效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80例,通过固相凝聚法检测PLT抗体,并统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PLT抗原(HPA)及PLT同种抗体的特异性及阳性率,同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输血成分、输血次数等因素的关系。结果:PLT输注无效患者的PLT同种抗体检出率为64.00%(52/80),其中同种HLA、HP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75%(35/80)、21.25%(17/80),且58.82%(10/17)HPA抗体阳性患者同时被检出HLA阳性;PLT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是12.50%(10/80)。男性患者的PLT抗体阳性检出率低于女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输血成分中,悬浮红细胞70.00%(14/20)高于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5.00%(5/20),浓缩PLT 95.00%(19/20)高于单采PLT 70.00%(14/20)(P<0.05);PLT抗体的数量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8.
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及配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MGIA),对108名反复多次输血而又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对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MGIA进行交叉配合性试验。结果: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为26.85%(29/108);29例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患者中,再次输注血小板时,26例发生输注无效;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结论:反复多次输血患者,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方法稳定,操作简便,用于血小板配型,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原因,探讨防止发生PTR的对策。方法:对55例患者327次输注血小板,其中妇科3例共4次输注,内科4例共26次输,感染科7例7次和血液科41例290次,进行临床效果数据分析调查。结果:55例血小板输注患者的PTR发生率随着输注血小板次数增多而显著增加(P0.05)。从输注次数数据分析,9次输注后PTR比率明显增高,并且输注次数少的与输注次数多的导致PTR的重点原因不尽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都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输注次数少的发生PTR与非免疫因素关系更为密切(P0.05)。反复输血患者,尤其是输注过全血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上升且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配型血小板输注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配型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87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检测 ,研究患者血小板校正增加值测定 (CCI)与LCT、血小板输注无效之间的关系。经多次血小板输注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 ,给予输注补体依赖交叉配型 (CDC)相合的血小板。结果 :87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 2 16次 ,其中CCI有效率为 71% ,CCI无效率为 2 9% ;CCI有效组LCT阳性率为 7.9% ,CCI无效组LCT阳性率为 2 4 .6 % ,CCI无效组LCT阳性率与CCI有效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10 .4 ,P <0 .0 1) ;对 17例LCT阳性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共进行了 4 6例次CDC交叉配型血小板输注 ,CCI无效率分别为 :配型前 6 3.4 % ,配型后 35 .7% (χ2 =8.0 3,P <0 .0 1)。结论 :在 87例患者中 ,对产生同种抗体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部分患者 ,采用CDC交叉配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血小板配型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3种不同血液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患者血小板配型输注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尚未开展血小板配型(2017年随机ABO同型输注)3种血液疾病患者及全面开展血小板配型(2018年ABO同型且血小板配型输注)血液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配型,以24 h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CI)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2017年血液病患者人均血小板用量(血小板用量/出院人次)为9.2 U(36 370/3 953),2018年血液病患者人均血小板用量为8.8 U(38 960/4 403),血小板人均用量下降4.3%。2017年3种血液疾病患者共182例,输注血小板1 232次,平均CCI为8.6±8.3,输注有效率为48%(591/1 232);2018年3种血液疾病患者共203例,输注血小板1 427次,平均CCI为15.7±10.7,输注有效率为80%(1 145/1 427),2018年CCI及输注有效率均显著上升(P0.05)。2017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CI为6.3±5.9,输注有效率为47%(80/170),再次输注血小板间隔时间为(2.6±1.7)d,2018年CCI则为18.3±14.2,输注有效率为79%(68/95),再次输注血小板间隔时间为(6.5±6.3)d,输注有效率显著提高且间隔时间明显延长(P0.05);2017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CCI为7.2±6.6,输注有效率为51%(75/147),再次输注血小板间隔时间为(5.4±4.8)d,2018年CCI则为13.4±13.0,输注有效率为79%(304/385),再次输注血小板间隔时间为(6.4±5.0)d,输注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间隔时间少量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7年白血病患者CCI为8.3±7.7,输注有效率为48%(436/915),再次输注血小板间隔时间为(5.8±5.3)d,2018年CCI则为15.6±10.5,输注有效率为82%(773/947),再次输注血小板间隔时间为(6.3±5.9)d,输注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间隔时间少量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配型血小板可明显提升不同血液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且明显缩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血小板间隔时间,促进血小板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小板配型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3种不同血液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患者血小板配型输注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尚未开展血小板配型(2017年随机ABO同型输注)3种血液疾病患者及全面开展血小板配型(2018年ABO同型且血小板配型输注)血液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配型,以24 h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CI)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2017年血液病患者人均血小板用量(血小板用量/出院人次)为9.2 U(36 370/3 953),2018年血液病患者人均血小板用量为8.8 U(38 960/4 403),血小板人均用量下降4.3%。2017年3种血液疾病患者共182例,输注血小板1 232次,平均CCI为8.6±8.3,输注有效率为48%(591/1 232);2018年3种血液疾病患者共203例,输注血小板1 427次,平均CCI为15.7±10.7,输注有效率为80%(1 145/1 427),2018年CCI及输注有效率均显著上升(P<0.05)。2017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CI为6.3±5.9,输注...  相似文献   

13.
992111组织相容性抗原与血液病患者反泛输注血小板效果的相关性/陈澎英…刀中华医学杂志一1998,78(11)一824一826 126例反复接受血小板输注患者,有效48例,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LCT)阳性率4%,无效78例LCT阳性率5。%。示抗体强度指数越高,发生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越大,输人的血小板表面带有的HLA抗原与患者体内相关的HLA抗体结合,破坏输入的血小板。因此,不能收到良好的输注效果。示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CI)与LCT阳性有密切关系,LCT阳性是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表1参8(梁一伍)992112血液病患者输血与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郑佳…  相似文献   

14.
1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输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指征.方法:比较122例ITP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未输注血小板的临床转归;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参照PAIg,分析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结果:67例未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有2例PLT<10×109/L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危及生命,55例输注血小板的惠者,有17例(31%)PLT较输注前降低,其中7例输注后PLT<10×109/L,未发生严重出血;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86%,PAIg升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如无明显的出血症状,ITP血小板输注指征建议PLT<10×109/L,应输注少白细胞同型单采血小板制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临床对血小板抗体及其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问题非常重视 ,它不仅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有重要意义 ,还对诊断和预防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1 血小板同种免疫抗体检测在输注中的重要意义由于血小板表面具有血型抗原 ,一旦不相同的抗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就可能产生同种免疫反应 ,从而产生相应的同种抗体 ,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和血小板输血紫癜(PTP)。有报道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可导致 5 0 %的患者产生同种免疫抗体 [1 ] ,其中 HL A抗体占多数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只占 2 .7%左右 ,虽然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浙江地区人群HPA系统遗传多态性特点,探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HPA配型输注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400例献血员及54例血小板抗体筛检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原HPA1-6,15系统基因分型,对54例患者进行分组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分析。结果:血小板抗原HPA1-6,15系统中HPA-3的b基因频率0.51,系统b基因最高,HPA-15的杂合度0.33,系统杂合度最高,其余系统均以aa纯合子基因分型占绝对优势,超过90%。血小板HPA配型输注组CCI、PPR均明显优于ABO随机输注组。结论:在血小板临床输注治疗中应用HPA配型血小板可防止输注无效的发生率,从而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输血次数和输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697例输注血小板制剂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697例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例(10.62%);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输血次数呈正比(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越大;血小板抗体阳性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为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应尽量进行配合性输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小板抗原(HPA)基因多态性对肝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估价值及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治疗的98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TR发生情况分为PTR组(25例)及对照组(73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存在发热症状等临床资料。应用德国QIAGEN公司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行HPA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本研究纳入肝病患者的HPA-2、HPA-3、HPA-15基因多态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PTR组HPA-2、HPA-3、HPA-15基因ab、bb型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HPA-2、HPA-3、HPA-15基因多态性联合检测评估肝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PTR组在存在发热症状、合并感染、血小板体外保存时间>3 d、输注次数≥3次、脾脏厚度≥40 mm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均为影响肝病患者出现PT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PA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6—2018年Rh(D)阴性患者应急输血案例,建立Rh(D)阴性患者输血应急方案,旨在保障临床Rh(D)阴性患者紧急用血。方法:对输血治疗的13例Rh(D)阴性患者进行输血情况调查,了解输血后抗体产生情况以及输血的疗效分析。结果:13例Rh(D)阴性患者中12例输注了Rh(D)阴性红细胞或血浆,其中1例由于出血量较大,进行配合性输注Rh(D)阳性红细胞。13例患者均得到了及时的救治,12例未出现Rh抗体,1例大量输注了Rh(D)阳性红细胞在输注3个月后出现了抗-D抗体,效价为4,4个月后效价为32。结论:Rh(D)阴性患者如需急诊输血,输注红细胞类制品时,首选ABO、Rh(D)同型的红细胞制品,也可以输注"O"型Rh(D)同型洗涤红细胞;在现有Rh(D)阴性制品不能满足要求,又需大剂量输注红细胞制品时,可根据"配合型输血"的原则输注Rh(D)阳性红细胞。如需输注血小板制品,若时间允许尽量输注Rh(D)阴性血小板,紧急情况下可以输注Rh(D)阳性血小板。血浆、冷沉淀制品的输注则无需区分Rh(D)血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6—2018年Rh(D)阴性患者应急输血案例,建立Rh(D)阴性患者输血应急方案,旨在保障临床Rh(D)阴性患者紧急用血。方法:对输血治疗的13例Rh(D)阴性患者进行输血情况调查,了解输血后抗体产生情况以及输血的疗效分析。结果:13例Rh(D)阴性患者中12例输注了Rh(D)阴性红细胞或血浆,其中1例由于出血量较大,进行配合性输注Rh(D)阳性红细胞。13例患者均得到了及时的救治,12例未出现Rh抗体,1例大量输注了Rh(D)阳性红细胞在输注3个月后出现了抗-D抗体,效价为4,4个月后效价为32。结论:Rh(D)阴性患者如需急诊输血,输注红细胞类制品时,首选ABO、Rh(D)同型的红细胞制品,也可以输注"O"型Rh(D)同型洗涤红细胞;在现有Rh(D)阴性制品不能满足要求,又需大剂量输注红细胞制品时,可根据"配合型输血"的原则输注Rh(D)阳性红细胞。如需输注血小板制品,若时间允许尽量输注Rh(D)阴性血小板,紧急情况下可以输注Rh(D)阳性血小板。血浆、冷沉淀制品的输注则无需区分Rh(D)血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