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给予卒中后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9例加用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包括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神识昏蒙及口舌?斜)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治疗期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 31%,总满意率98. 31%,对照组总有效率88. 14%,总满意率86. 44%,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2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神识昏蒙及口舌?斜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MAS评分及PRO评分均降低(P 0. 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肌张力,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20)
目的 探究解痉纠偏针法对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血流动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接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针刺、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选穴针刺,试验组予以“解痉纠偏”针法,2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 0. 05),NIHSS评分较低,Fugl-Meyer评分较高(P 0. 05),试验组R值较低,DR、Vmin评分较高(P 0. 05)。结论 解痉纠偏针法能改善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促进运动功能康复,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经解痉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odified Ashwoah 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及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MAS分级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两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头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醒神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MAS评分和FMA评分、MBI评分、STEF评分和CS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MAS评分和FMA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两组治疗前MBI评分、STEF评分和CSS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和STEF评分明显升高,CSS评分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结论:采用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及康复疗法3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康复训练组(n=38)、针刺组(n=30)与推拿组(n=32),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训练组予以康复训练疗法,针刺组予以针刺疗法,推拿组予以推拿疗法,疗程为4周,采用Ashworth痉挛(MAS)量表、Barthel指数(BI)及卒中痉挛性偏瘫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PRO)量表评估患者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推拿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63%,明显高于康复训练组(65. 79%)及针刺组(6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康复训练组与针刺组上下肢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均明显高于推拿组(P 0. 05);治疗后康复训练组与推拿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均明显高于针刺组(P 0. 05);治疗后康复训练组与针刺组卒中痉挛性偏瘫PR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均明显高于推拿组(P 0. 05)。结论:在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上,针刺疗法与康复训练疗效相当,而推拿疗法疗效优于前两者;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康复训练与推拿疗法疗效相当,且均优于针刺; 3种治疗方案中,推拿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统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研究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芍药甘草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及FMA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FMA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I评分和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SI评分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64例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由SPSS 16.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以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调督通脑针法组和药物组各32例。调督通脑针法组给予调督通脑针法,取穴:百会、神庭、哑门、膻中;双肝俞、心俞、肾俞、太冲、太溪、神门、内关,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4周、8周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治疗8周后,两组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2)治疗4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仅HAMA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HAMD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FMA评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焦虑状态、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艾斯西酞普兰,在改善抑郁方面,起效快,远期疗效相当,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蜡疗配合火针组MAS评分低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1);蜡疗组FMA评分高于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蜡疗组的83.3%和火针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优于单纯蜡疗、单纯火针。  相似文献   

10.
梁燕  张保朝  付国惠 《新中医》2021,53(3):60-63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采用常规现代医学疗法与康复技术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2组均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定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CSI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3项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现代医学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进一步减轻痉挛程度,同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比,两组FMA评分及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探究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2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行通督调神针刺法,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络汤,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 24%(40/42)高于参照组78. 57%(33/42)(P 0. 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 0. 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一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给予解痉颗粒及中药熏蒸治疗,而西药组给予口服巴氯芬治疗,疗程1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进行偏瘫肢体的功能评分(简化四肢Fugl-Meyer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指数),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经治疗,两组的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但中药组FMA及BI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能较好的改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巴氯芬。  相似文献   

16.
赵真豪  吴节 《四川中医》2007,25(10):113-114
目的: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并与常规针刺法6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77.59%,愈显率41.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愈显率32.2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安神促眠方联合调督安神针法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改善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4例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予安神促眠方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调督安神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 36%,对照组总有效率72. 3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 0. 05)。2组治疗后MENQOL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E2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FSH和LH水平降低(P 0. 05),且治疗组E2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FSH和LH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安神促眠方联合调督安神针法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显著,可调节激素水平,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BI评分及肌张力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痉挛疗效总有效率为97.6%,优于对照组的90.7%(P0.01)。结论:平衡调筋解痉推拿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的疗效。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调督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1)FMA评分和MBI评分:治疗4周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调督组两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CSI评分: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均又下降(P0.01)。治疗2周后两组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修订的Ashworth评分:治疗2周后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处于软瘫期(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4周后较之2周时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又逐步下降,肌张力0级患者比例又有所增多(P0.01);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肌张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