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该院血小板抗体检测的病例60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使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共检测到血小板抗体26例,阳性率为43.3%,其中白血病阳性率为4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4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为37.5%,恶性肿瘤阳性率为45.5%,各类疾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3~8次和>8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8%、46.7%和77.8%,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20.6%和69.2%,抗体阴性组显著低于阳性组(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8.12±1.24)×109/L和(5.03±0.74)×109/L,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的(6.77±0.81)×109/L和(3.93±0.61)×109/L(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相容性血小板配型试验是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抗HLA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治输注血小板患者20例,血小板均来自血站提供的机采血小板含量≥2.5×1011/L。测量患者的体重、身高,计算出其体表面积,患者输注血小板前1小时和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检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若输注1小时CCI<7.5或者18~24小时CCI<4.5可判断为输注血小板无效。同时对患者进行抗HLA抗体检测。结果:20例患者抗HLA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65.0%,阴性7例,阴性率为35.0%。20例共出现13例患者输注无效,无效率为65.0%。其中12例患者为抗HLA抗体阳性,占抗HLA抗体阳性的92.3%;另1例患者抗HLA抗体阴性,为DIC患者。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目前在我国仍然是个问题,为存在免疫性因素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最佳检测方法和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选择最佳匹配血小板有着巨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抗体分类及其比率.方法:多次输血或(和)血小板输注无效100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经多次离心洗涤,用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为16%,免疫性因素引起的PTR主要是HLA抗体.结论:PTR多数由非免疫性原因所致,免疫性原因所致主要是HLA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配型的应用和血小板输注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多次血小板输注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方法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检。对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标本分别与2~5份献血员的血小板制剂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型,选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24hCCI值对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抗体阳性患者在实施配型后,其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达到了727%,而无配型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为166%;这说明了实施血小板抗体的检查和配型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密切关系,配型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同种免疫所发生的反应。临床中,血小板输注前实施抗体检测和配型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岚  董洪强  张琼丽 《现代医学》2009,37(6):470-47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实验组)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少于3个治疗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63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2.70%);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41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9.51%);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2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27.27%);输注大于30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量和次数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微柱凝胶法和固相抗体法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选择更佳的方法进行检测。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和固相抗体(Capture.P)法分别测定154例多次输注血小板效果不佳的病人的血小板抗体,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微柱凝胶方法检出强阳性15例,阳性63例,阴性80例;Capture—P法检出强阳性5例,阳性45例,阴性104例,kappa指数0.63566。结论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良好,但微柱凝胶法试剂价格低廉、检测时间短,适宜基层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凝胶法在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抗体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该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所收治85例溶血病疑似新生儿进行研究,分别应用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进行溶血病免疫性抗体检测,比较HDN免疫性抗体及HDN免疫性抗体特异性检测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81.2%、抗体游离试验阳性率为87.1%、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率为91.8%,符合率为91.8%;对照组对应阳性率分别为64.7%、70.6%、75.3%、75.3%,观察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对免疫性IgG抗体、IgG抗A、IgG抗B、IgG抗D、IgG抗E、IgG抗cE阳性率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胶法检测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抗体与试管法相比,所受影响因素更少,敏感性高,操作简单,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原发病考察,并以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血清HLA抗体及HPA抗体的阳性率,从免疫学角度和非免疫学角度综合分析其致病原因和预防策略。结果原发病考察:6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主要为原发病为血液系统疾病,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其次为器官移植和恶性肿瘤。抗体阳性率:6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抗体阳性率为45.9%(28例),其中抗-HLA占主体(31.1%)。结论引发PTR的因素较为复杂,可分非免疫性和免疫性两大类,除对症治疗原发病和免疫学因素积极防范外,严格控制血小板灌注使用率也是预防PTR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邓莉萍  李忠俊  郑月明 《重庆医学》2006,35(11):975-976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法检测Rh血型抗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 1 680例患者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11例,阳性率0.65%,而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5例,阳性率0.30%.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在不规则血型抗体检测中灵敏度较高,有利血型抗体的筛查,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反复输血的85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分析,并分析抗体呈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患者中,一共有12例患者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4.12%;滤除白细胞之后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未滤除白细胞的阳性检出率,12例抗体阳性患者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显著低于抗体阴性患者。结论减少输血次数、输血前滤除白细胞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预防免疫性输血无效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反复输血的85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分析,并分析抗体呈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患者中,一共有12例患者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4.12%,输血次数越多,阳性率越高。滤除白细胞之后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未滤除白细胞的阳性检出率,12例抗体阳性患者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显著低于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输血次数、输血前滤除白细胞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预防免疫性输血无效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孕妇IgG抗-A(B)效价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及抗人球蛋白法检测我院249例门诊和住院O型血待产孕妇IgG抗-A(B)效价.观察结果,以达到2+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抗体效价.结果: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A平均效价51.37,IgG抗-B平均效价48.70;抗人球蛋白法检测IgG抗-A平均效价18.62,IgG抗-B平均效价15.85.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A(B)平均效价高于抗人球蛋白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A(B)效价≥1∶64的孕妇共117人,按目前临床常用阳性临界值1∶64计算,总阳性率为46.99%.其中IgG抗-A阳性率为51.24%,IgG抗-B阳性率为42.97%.抗人球蛋白法检测结果为44人抗体效价≥1∶64,总阳性率为17.67%,其中IgG抗-A阳性率19.83%,IgG抗-B效价阳性率15.63%.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IgG抗-A(B)阳性率高于抗人球蛋白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方法检测IgG抗-A(B)效价灵敏度不同,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于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不适于采用传统抗人球蛋白法确定的阳性临界值,以免因对病情估计过高而进行过度治疗.微柱凝胶法用于孕妇IgG抗-A(B)效价检测时,应该结合大量实验数据与临床资料重新界定阳性临界值.  相似文献   

13.
刘广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7):975-976,980
目的:比较传统法、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卡法检测孕妇血清中IgG抗体效价的差异性。方法:分别运用传统法、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卡法检测272例孕妇血清中IgG抗体的效价,计算检测阳性率,以传统法为标准,比较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胺卡法的检测特异度、敏感度。结果:孕妇血清IgG抗A效价阳性率的检测结果分别为:传统法22.8%,聚凝胺法25.0%,微柱凝胶卡法33.8%;IgG抗B效价阳性率的检测结果分别为:传统法19.1%,聚凝胺法20.5%,微柱凝胶卡法31.6%,传统法和聚凝胺法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卡法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法和聚凝胺法(P<0.01)。以传统法为标准,检测孕妇血清IgG抗A效价,聚凝胺法的特异度为96.3%,敏感度为98.1%;微柱凝胶卡法的特异度为63.4%,敏感度为100.0%。结论:检测孕妇血清IgG抗体效价,传统法和聚凝胺法具有一致性,微柱凝胶卡法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法和聚凝胺法,在临床检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4.
微柱凝胶技术筛检输血相关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应用的价值,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样本加用凝聚胺法、传统试管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做比较.结果:阳性结果35例,阳性率为0.7%,其中温自身抗体8例,同种特异性抗体27例.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试验漏检2例II缶床意义抗体,凝聚胺法漏检特异性抗体4例.结论:采用微柱凝胶间接抗球蛋白进行输血前抗体筛选,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可取代传统抗人球蛋白法和凝聚胺法,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5.
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HLA抗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动态监测患者HLA抗体情况 ,了解HLA抗体在解决血小板无效输注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各医院送检随机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在行交叉淋巴细胞毒实验配型血小板的同时 ,用ELISA法检测其HLA抗体及其强度。结果 在 90例随机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中 ,HLA抗体阳性率为 6 3% ;未成人组与成人组之间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动态观察 4例长期输注血小板患者 ,其HLA抗体强度随输注交叉淋巴细胞毒实验配型血小板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结论 当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时 ,应首先检测其HLA抗体 ,如为幼儿应重点考虑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非免疫因素 ;对长期输注血小板患者 ,应动态观察HLA抗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血站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200例反复输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例无输血史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7.5%)高于对照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无效率(85.0%)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有效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提供指导。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建议先滤除白细胞以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预防和控制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取ELISA法分别对51例输血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值(CCI)。结果51例血液病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26例,占50.98%,1h和24h抗体阳性组(CC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P<0.01)。输注无效率抗体阳性组为80.77%,抗体阴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有助于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并对血小板配型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使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抗体阳性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以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值)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血型、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血小板抗体与PTR的关系,分析血小板配型疗效及其与疾病种类、抗体类型的关系。结果 114例患者输注血小板310例次,女性、血小板输注次数大于6次以上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的输注无效率为35.1%,较随机输注的无效率要低(P0.05)。配型疗效与疾病种类、抗体类型未见明显相关。结论性别、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输注配型血小板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输血3次以上的血小板输注患者,应用固定凝集法检测器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34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进行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观察患者1h后和24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观察患者的输注效果,比较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的输注疗效。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4.17%),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患者之间的抗体阳性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效果显著优于随机输注(P0.05)。结论≥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积极检验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交叉配型,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血液消耗。  相似文献   

20.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