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又称Behcet’s病),本病特点之一是迁延难愈,长期以来在治疗上靠激素疗法缓解病情。不少作者认为可能是一种自家免疫病。我们本着提高病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以达到病愈的目的,用本实验室从脾脏提取的转移因子治疗三例均得到了治愈。因  相似文献   

2.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色素层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同时也可累及多个系统如关节、动静脉、胃肠道、肺、肾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当白塞氏病引起神经系统受累时,则称为神经白塞氏病(Neuro—Behcet’s disease,NBD)。我们报告2例NBD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Behcet氏病(简称B.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易复发的多系统损害疾病。典型病例具有眼、口、外阴粘膜复发性溃疡三大症状。本病还可累及心脏、神经、消化系统等。以往认为该病很少累及肾脏。本文将我院1982—1997年来收治的16例Behcet’s肾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非感染性血管炎,可导致全身多系统损害,最常见的是以口腔、眼部、外阴炎症和溃疡为主要表现的三联症。阜外医院于2004年5月对1例白塞病患者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Cabrol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神经白塞氏病的影像学和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及眼炎为特征的综合征,并可累及皮肤、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神经白塞氏病(Neuro-behcet’sesase,NBD)占白塞氏病的5%~10%[1]。现将我院神经科收治的、资料齐全的10例NBD的CT、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HSPN)肾脏Ig G亚型沉积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并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的88例HSPN患儿资料,对其病理类型及Ig G亚型进行统计,分为Ig G沉积(+)A组和Ig G沉积(-)B组,比较两组临床及病理差异。结果依据肾脏病理将其分为两组,其中Ig G(+)共26例为A组,占30%;Ig G(-)共62例为B组,占70%。A、B组发病年龄、性别、起病时间、尿蛋白定量及肾脏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伴有感染及关节症状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行Ig G亚型检测12例Ig G1(+),1例Ig G2(+),1例Ig G3(+),3例Ig G1、Ig G2(+),1例Ig G1、Ig G4(+),1例Ig G2、Ig G4(+),4例Ig G1、Ig G2、Ig G3(+),3例Ig G亚型全阴,Ig G4亚型沉积的阳性率最低。结论 HSPN患儿Ig G(+)除典型紫癜表现外,常伴有感染、关节症状;免疫荧光亚型分析以Ig G1沉积为主,Ig G2、Ig G3次之,Ig G4沉积最少,在免疫复合物Ig G介导的肾损害中,Ig G1可能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征,1937年土耳其皮肤病学家Behcet首先报道,是一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疾病。当累及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白塞病。自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应用以来,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种器官的慢性系统性疾病。由于该病可累及多个器官,而且程度不一,发病初期常表现为某一器官受累的症状,常被误诊。因此正确认识该病的早期临床特征,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25例患者眼部表现,并与眼外表现作了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5例患者均符合Behcet病的国际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2—43岁,平均36.2岁。 1.2 眼部表现; 1.2.1 眼部症状:25例患者中21例有眼部损害;占84%。其中以眼部损害为首发症状者7例  相似文献   

9.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征,1937年土耳其皮肤病学家Behcet首先报道,是一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疾病。当累及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白塞病。自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应用以来,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Behcet’s病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发生率也不低。但该疾病的早期甚至间歇期若是发病不典型,尤其是眼底表现不明显,或者诊疗技术的限制均会导致病情的延误而耽误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1-2]。现报告我科收治的1例Behcet’s病患者的诊疗经过,总结经验,以期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血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水平,探索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40例ROU患者和40例健康人做为研究对象。SOD活性的测定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LPO含量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测定结果以x±s表达,显著性评价采用χ2或t检验。结果:ROU患者血中SOD活性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而LPO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结论:SOD活性的降低和LPO含量的升高在ROU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为ROU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检测石蜡切片中幽门螺杆菌的PCR方法,明确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方法:利用幽门螺杆菌保守的16SrRNA基因设计一对引物,通过PCR方法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病理石蜡切片中的幽门螺杆菌,其中实验组复发性口腔溃疡者病理标本50例,对照组口腔外科手术标本20例。结果: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病理标本幽门螺杆菌DNA阳性率为42%(21/50),对照组标本阳性率为5%(1/20)。结论:PCR方法能敏感检测口腔石蜡病理切片中的幽门螺杆菌。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中存在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青溃疡散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治疗组60人,应用儿青溃疡散涂敷,对照A组60人,应用确炎舒松-A局部注射;对照B组60人,口服强地松,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在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儿青溃疡散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服外敷综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服外敷综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4例采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漱口,局部治疗使用意可贴。治疗组也采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漱口,将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谷维素,各一颗(柱)碾成特制的粉末,与冰硼散一起混匀,涂抹在溃疡处治疗,并口服六味地黄丸。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结论:内服外敷综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黎朗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40-142
目的观察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将69例阳性RO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34例,予以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ROU常规治疗;对照组35例,仅予以ROU常规治疗,观察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干预3个月后口腔溃疡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价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对ROU患者的疗效。结果78例ROU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15.00%)(P〈0.05),不耐受食物位于前3位依次为蟹、虾、蛋黄蛋白。完成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3个月者26例,有效者24例,占92.31%,与对照组(有效者15例,占51.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对ROU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情的关系。②方法将复发性口腔溃疡分为初发期、溃疡期、愈合期和间歇期,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各期血清甲状腺素(FT3,FT4)的含量。③结果血清FT4溃疡期较初发期降低(t=6.304,P<0.001),愈合期开始回升(t=1.735,P>0.05),间歇期进一步回升(t=3.735,P<0.001),但间歇期仍低于初发期(t=3.531,P<0.001)。血清FT3溃疡期较初发期降低(t=4.776,P<0.001);愈合期开始回升(t=2.900,P<0.05),间歇期进一步回升(t=3.213,P<0.002),间歇期与初发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45,P>0.05)。④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人甲状腺功能随病情加重而降低,随病情好转而回升。  相似文献   

17.
应用LDH释放法对2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ROU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了NK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两组之间NK细胞活性有显著差异(P<0.01)。19例(95%)ROU患者的NK细胞活性下降,1例(5%)ROU患者NK细胞活性正常。提示NK细胞活性下降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加味导赤散与维生素B12对大鼠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治疗作用. 方法 免疫法建立大鼠ROU动物模型,异体大鼠口腔黏膜匀浆组织加完全弗氏佐剂作为抗原,注射在脊柱两侧皮内,每2周注射一次,共注射5次.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溃疡组、左旋咪唑组和加味导赤散+维生素B12组.灌胃20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数量及CD4+/CD8+. 结果 实验大鼠于第3次注射1周后开始出现口腔溃疡.溃疡组大鼠外周血CD4+细胞数量CD4 +/CD8+较正常组降低(P<0.05),CD8+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大鼠给药后,加味导赤散+维生素B12组和左旋咪唑组外周血CD4+细胞数量、CD4 +/CD8+均有回升,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OU的发生与T淋巴细胞失调有关,加味导赤散与维生素B12能改善ROU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19.
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一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近期疗效较好的药物.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9月就诊于我科治疗的ROU患者10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康复新液外用治疗,对照组用已知治疗ROU药物西瓜霜喷剂外用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短期疗效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对ROU的近期治疗效果较西瓜霜喷剂佳,可作为治疗口腔溃疡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白细胞介素2及抑制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应用CTLL法和短寿命抑制性T细胞(Ts)功能测定技术,对36例ROU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 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和Ts功能进行检测,并观察转移因子治疗后IL-2及Ts的 变化。结果:ROU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2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s抑制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转移因子治疗后ROU患者IL-2活性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转移因子治疗前后ROU患者Ts功能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ROU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T细胞亚群功能失衡与本病发病有关;转移因子治疗ROU可提高ROU患者IL-2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