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探索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CT表现。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3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急性脑出血发病部位以基底节区和脑叶区为多见,患者死亡率与出血量及中线移位情况有关。结论老年急性脑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应及时进行CT检查,并给予科学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CT影像特征及其对临床预后价值的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8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均采用螺旋CT检查,总结出血部位、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急性脑出血高发于基底节区,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线结构移位的发生率较高,明显高于未移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30ml和≥30ml的患者数相当;死亡率为22.5%,其中中线结构移位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未移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30ml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30m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能够直观显示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老年人脑出血预后与某些因素的关系。方法:对78例老年人脑出血病例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主要并发症分生死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室出血,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跨叶,多灶,脑干出血,出血量在30ml以上,中线结构明显位移,肺部感染、昏迷高热、过高血压与预后有明显关系,结论:老年人脑出血预后较差,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脑疝。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异常心电图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20例脑出血急性期的心电图资料,并将脑出血量、病变部位、血清钾浓度与心电图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心电图检查不正常108例,占90.0%.异常心电图以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及ST-T改变表现较多.出血量<5 ml者心电图异常占62.5%,出血量6~10 ml者占77.8%,出血量≥10 ml者占94.7%.脑干及脑室出血者心电图异常均占100.0%,基底核出血者占94.3%,丘脑出血者占85.7%,脑叶出血者占60.0%,小脑出血者占75.0%.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异常心电图与脑出血量及中线结构偏移程度有关,而不能仅用脑出血部位解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T检查诊断情况,并总结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对其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手术结果证实,本组100例患者病情明确,CT检出96例(96.0%);本组患者中,基底节区发病56例,壳核26例,丘脑12例,脑叶6例;出血量100 mL6例,5例死亡。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CT检查,疾病检出率较高,且能够及时提示脑部出血情况。出血量越高,患者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脑出血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我院共计16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中线移位情况、血肿量、破入脑室情况等,分析CT影像学特征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中线移位0、1~5、6~10、>10 mm组的病死率分别为9.8%、19.3%、26.5%、46.2%;患者病死率随血肿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出血患者CT中线移位距离大、血肿量大、血肿破入脑室者病死率明显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头颅CT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2脑出血患者,分析其CT检查结果,分别对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最多,为60例(49.2%),丘脑出血36例(29.5%),脑叶出血13例(10.7%),小脑出血6例(4.9%),脑干出血7例(5.7%),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死亡16例(26.7%),丘脑出血死亡7例(19.4%),脑叶出血死亡5例(38.4%),小脑出血死亡2例(33.3%),脑干出血死亡5例(71.4%),脑干出血死亡比例最高(P50ml18例,死亡17例,死亡率最高,为94.4%。结论 CT检查方便、迅速,是检测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而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系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使用CT影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20-01~2021-10收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CT影像学诊断,观察患者的出血位置、范围以及出血量。结果:患者中丘脑死亡率为1.66%,壳核死亡率为1.66%,脑叶死亡率为0.00%,根据不同的血肿位置,死亡率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出血量<50mL死亡率为3.33%,50~100mL死亡率为5.00%,>100mL死亡率为8.33%,患者的出血量越高,死亡率越高,3种指标比较,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位移低于1cm患者死亡率为1.66%,高于1cm死亡率为5.00%,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使用CT影像诊断对患者确定血肿位置以及范围,精确计算患者的出血量,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脑出血患者的CT表现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哈萨克族脑出血病例315例,分析其CT表现。经过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着重分析病死率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出血量<30mL各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量>30mL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差,患者的病死率比较高,出血量>30mL的患者各组与出血<30mL患者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干、小脑出血的预后明显差于基底节、脑叶等部位的出血。结论头颅CT显示的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与病死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检查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人院后的24h内接受颅脑CT检查,取患者仰卧位,采用PROSPEEDFⅡ型双排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本研究中38例患者为规则型脑实质出血,26例患者为不规则型脑实质出血;患者的脑出血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出血、脑叶出血、丘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多发性出血,64例患者中共有35例患者出现中线移位症状,移位1-5mm者20例,死亡3例,移位6-10mm者10例,死亡3例,移位大于10mm者5例,死亡3例,29例患者无中线移位症状,死亡2例。结论螺旋CT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是临床检查、诊断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孕产科孕妇出血死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方法对收集2000年2013年具有助产资格医疗单位上报的160例因产科出血死亡的孕产妇报告卡和各县(市)、区补漏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160例产科出血死亡孕产妇中,宫缩乏力91例(占产科出血死亡56.875%),子宫破裂37例(23.125%),胎盘因素18例(11.250%),软产道损伤12例(7.500%),异位妊娠6例(3.750%);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136例(85%),高中以上24例(15%);家庭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59例(36.875%),2000元以下101例(63.125%);城市9例(5.625%),农村159例(94.375%);初产妇55例(34.375%),经产妇105例(65.625%);产检≤5次42例(61.76%),产检>5次8例(11.76%);住院分娩19例(11.875%),其他地方分娩的141例(88.125%);有引、流产史者98例(61.25%),无引、流产史者62例(38.75%)。对这些不同因素都进行t检验分析,P均<0.05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产科出血死亡原因与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个人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积极提倡医院分娩,提高医疗机构技术水平,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加强孕期保健工作和相关知识宣传,是减少产科出血的发生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小骨窗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加以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沈阳七三九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其中采取小骨窗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病例共计45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2.3±6.7)岁;高血压史3~15年,入院时SBP185~240 mm Hg,DBP120~160 mm Hg;合并糖尿病病史16例,合并冠心病病史8例。头颅CT检查显示幕上血肿32例,幕下血肿9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30 mL患者4例,出血量在30~50 mL患者22例,出血量在50~70 mL患者13例,出血量> 70 mL患者6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评分≤7分1例,8~9分8例,9~11分20例,≥12分16例。手术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进行,快诱导、经气管插管。安装弓形架,常规消毒,铺手术单。根据术前CT显示,选择距离血肿中心最近处做手术切口4~5 cm,切开肌层,分离骨膜,颅骨钻钻孔。铣刀铣一直径约3 cm的骨窗,十字状剪开硬脑膜并做悬吊,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利用双极电凝、止血海绵及止血纱彻底止血后,血肿腔内放置多孔硅胶引流管,引流残留血液。结果治疗后,患者GC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复查CT,脑血肿全部清除33例,血肿大部分清除12例,脑水肿及中线位移情况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良好/中度残疾38例(占病例总数84.4%),植物状态/重度残疾5例(占病例总数11.1%),死亡2例(占病例总数4.4%),患者存活率为95.6%。结论小骨窗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止血确切、能够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力,有利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减压联合术后应用尿激酶引流手术和开颅去骨瓣减压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我科分别采用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减压联合术后尿激酶溶凝血块引流术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各45例。结果术后6个月按ADL分级评估预后:小骨窗联合术后应用尿激酶组Ⅰ~Ⅱ级29例,占64.4%,死亡2例,占4.4%;开颅去骨瓣组Ⅰ~Ⅱ级21例,占46.6%,死亡5例,占11.1%。两组预后分级(Ⅰ~Ⅱ级占百分比)和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减压联合术后应用尿激酶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简单、迅速有效、创伤小、恢复快、预后相对较好,对于出血量<80mL,中线移位<1cm的患者更为适合,且不需要二期颅骨修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1例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措施,并综合评价护理效果。结果本组51例患者,其中好转出院45例(88.2%),死亡6例(11.8%);上消化道出血治愈48例(94.1%),上消化道再出血3例(5.9%)。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并能防止上消化道再出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外侧裂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8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经外侧裂微创手术治疗,观察血肿清除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术后1-3 d复查CT显示80例患者中,64例血肿清除量≥80%,9例血肿清除量〈80%,7例术后再出血。术后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7.5%。结论小骨窗经外侧裂微创手术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有效清除血肿,且病死率低,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影象分析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 CT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本组 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预后评估。结果 本组 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中 :(1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脑出血 6 2例 ,伴血肿破入脑室 1 5例 ;丘脑出血 1 0例 ,伴血肿破入脑室 4例 ;脑叶出血 1 0例 ,伴血肿破入脑室 3例 ;脑干出血 7例 ;原发性脑室出血 5例 ;小脑出血 4例。本组死亡 2 0例中 ,基底节区及丘脑出血共有 1 2例 ,占 6 0 %。血肿进入脑室系统者共死亡 1 3例 ,占 6 5 %。 (2 )形态边缘 :基底节区脑出血多表现为肾形、类圆形 ,其它部位为类圆形、梭形和不规则形。新鲜血肿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影 ,周边环绕低密度水肿带 ;陈旧性出血灶表现为低密度影 ,边缘清楚。 (3) CT值测量 :1~ 9d 86~ 5 5 Hu 93例 ;1 0~ 2 9d 6 5~ 4 0 Hu 1 5例 ;30~ 5 9d 4 5~ 1 5 Hu3例 ;6 0 d以上 1 5~ 3Hu7例。 (4 )出血量 :本组脑出血病例中 ,最多出血量为 1 5 6 ml,最小出血量为 1 ml。其中 30~ 80 ml出血量为 6 5例 ,本组有 7例出血量大于 1 0 0 ml,死亡 5例 ,死亡率为 71 .4 %。 (5 )占位效应 :83例脑出血出现侧脑室、脑池受压变形 ,9例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受压或阻塞使幕上脑室扩大 ,2 0例环池、纵裂池、四叠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应激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出血病98例患者中,脑出血合并应激上消化道出血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出血发生消化道出血24例,死亡13例(54.2%),无应激上消化道出血74例,死亡7例(9.5%),两组在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并发应激上消化道出血,应早期防治,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58例。结果 58例AMI患者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占69.0%(40/58),未通占31.0%(18/58)。其中,发病6h内溶栓再通率83.9%(26/31);6~12h溶栓再通率56.5%(13/23);12~24h内溶栓再通率25.0%(1/4)。死亡5例(8.6%,5/58),其中2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6%(5/58),其中血尿(+~++)3例,皮肤黏膜出血和轻微牙龈出血各1例,无过敏反应及脑出血、大量咯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明显改善幸存者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开窗减压、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春宏  赵晓荣  孙继龙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536-1537,I0003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基底节区脑出血占高血压脑出血60%[1],大量出血常破人脑室.笔者应用开窗减压、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破入脑室的高血压脑出血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翠 《中国医药指南》2014,(14):248-249
目的探讨复方去氧孕烯片对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及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入住我院的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及月经不调患者按照平行分组的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和产复康颗粒剂7 d;观察组于术后当日即开始服用复方去氧孕烯片,连续服用21 d,1次/(天?颗)。比较两组患者阴道出血时间、阴道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以及再次妊娠、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①对照组:出血时间≤3 d的患者数为24例(占48.00%),47 d的患者数为21例(占42.00%),>7 d的患者数为5例(占10.00%);观察组:出血时间≤3 d的患者数为38例(占76.00%),47 d的患者数为21例(占42.00%),>7 d的患者数为5例(占10.00%);观察组:出血时间≤3 d的患者数为38例(占76.00%),47 d的患者数为11例(占22.00%),>7 d的患者数为1例(占2.00%),两组阴道出血时间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对照组出血量少于月经量、等于月经量以及大于月经量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32.00%)、27例(54.00%)及7例(14.00%),观察组分别为41例(82.00%)、9例(18.00)及0例(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对照组月经恢复时间明显大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照组再次妊娠例数4例(占8.00%),观察组为0例,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⑤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去氧孕烯片对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及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