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青 《中国医药指南》2014,(23):127-128
目的检测多形性腺瘤基因1即PLAG1(pleomorphic adenoma gene 1,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的基因表达是否异同。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涎腺病变组织标本15例。其中恶性肿瘤3例,良性肿瘤8例,涎腺炎症4例,手术中切取的病变涎腺组织10 mm以外的腺体组织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例涎腺正常组织、8例涎腺病变组织中的PLAG1的表达的强弱。结果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及涎腺的病变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低于在病变组织中表达,提示PLAG1可能为正常涎腺组织中的生理蛋白,只是处于失活状态,一旦通过特定的通路被激活后便导致涎腺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红民  崔永兴 《河北医药》1999,21(4):314-314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为最常见的涎腺肿瘤。本瘤的组织发生多认为来源于闰管区的上皮性干细胞,肿瘤的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使得镜下呈现以多种细胞混合存在并伴有明显间叶成分的复杂图像。我院近3年来共收到混合瘤标本35例,经过观察,发现随着肿瘤发生部位及病史长短的不同,肿瘤成分又各有其特点。1 资料与方法35例涎腺肿瘤,腮腺15例,颌下腺6例,腭7例,颊2例,唇、头皮、支气管各1例;病史最长15年,最短2个月;年龄最大80岁,最小16岁;女性18例,男性17例;肿瘤最大直径6cm,最小直径02cm。常规取材,每例取2块以上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及其预后。方法腮腺、颌下腺区肿瘤在解剖神经基础上,根据肿瘤所发生部位,采取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①腮腺浅叶和腮腺全切术;②颌下腺和颌下腺加舌下腺切除;③单纯舌下及小涎腺切除术。结果372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术后并发症有短暂的面神经功能不全10例,经1~3个月治疗全部恢复,2例出现舌体麻木不适,无运动障碍。结论本组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单纯肿瘤切除导致肿瘤复发及误伤神经。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自制的角蛋白和S—100蛋白抗体、细胞性角蛋白(低分子量)和波形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对2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PAP法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导管样结构的内层细胞、鳞状化生区、肌上皮片块及粘液样组织的部分细胞以及软骨样陷窝的周边均呈角蛋白阳性,导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肌上皮片块和粘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细胞均呈S—100蛋白阳性,波形丝蛋白在肌上皮片块及粘液软骨样结构的部分细胞呈阳性。作者将这些结果与正常涎腺的免疫组化结果相对比,经分析讨论得出: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主要与导管上皮有关,肿瘤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可能为固有肌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也可能为导管上皮在瘤变时化生而来,而粘液、软骨样结构主要为导管上皮通过肌上皮细胞的多向分化、形成所致。上皮细胞在发生肿瘤化时,其内的角蛋白抗原可能也同时发生着某种规律性的变化。了解这点,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涎腺上皮性肿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巍  赵红宇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19-20,68
目的 探讨p5 3基因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及其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 2 0例多形怀腺瘤 (pleomorphicadenoma ,PA)、12例腺淋巴瘤 (adenolyphoma ,AL)、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 (malignantpleomorphicadenoma ,MPA)和 2 5例腺样囊性癌 (adenoidcarcinoma ,ACC)中突变p5 3基因的表达产物p5 3蛋白。 结果 p5 3蛋白在两种恶性涎腺肿瘤中的检出率 (5 0 .0 % )显著高于在两种良性涎腺肿瘤中的检出率 (6 .3% ) (P <0 .0 5 ) ;在MPA中的检出率 (5 2 .6 % )显著高于在PA中的检出率 (10 .0 % ) (P <0 .0 5 ) ;晚期恶性涎腺肿瘤 (TNM分型为Ⅲ -Ⅳ期 )的p5 3检出率 (78.9% )显著高于早期恶性涎腺肿瘤 (TNM分期为 :Ⅰ -Ⅱ期 )的检出率 (2 8.0 % ) (P <0 .0 5 )。 结论 p5 3基因在PA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p5 3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顾晓林  王桂兰  邢元龙  鄂群 《天津医药》2002,30(10):597-599
目的:研究38例肋腺良恶性肿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与癌基因c-myc表达的关系及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石蜡包埋组织中的MMP2、MMP9和c-myc表达。结果:MMP2、MMP9定位于细胞浆中,分布于肿瘤细胞及肿瘤细胞旁间质细胞中,特别见于肿瘤细胞与间质交界处。MMP2和MMP9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随着肿瘤细胞分化降低MMP2和MMP9表达增强.c-myc表达强弱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与MMP2和MMP9表达之间亦有显著相关性。结论:MMP2和MMP9的分泌是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共同事件,以肿瘤细胞占优势,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可能是由于过度表达的MMP2和MMP9所致。癌基因c-myc有可能促进癌细胞分泌更多的MMP2和MMP9。  相似文献   

7.
何馨 《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62-26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1例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部位,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涎腺肿瘤发病部位以腮腺为最多,占51.6%(47/91),依次为腭部23.1%(21/91),颌下腺19.8%(18/91),舌下腺3.3%(3/91)。91例涎腺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3年,3例患者于术后复发,涎腺恶性肿瘤死亡2例。余患者随访1~3年均存活,无复发。无眼睛闭合障碍和口角歪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能彻底地切除病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分析104例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发现男女患者的比值为1:1.21;良性肿瘤80例,占76.9%;恶性肿瘤24例,占23.0%;良性肿瘤多见于21~50岁组(63.25%),主要为混合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见于51~60岁组(58.33%),主要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肿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腮腺部、颌下腺部、小涎腺部及舌下腺部。其中腮腺及颌下腺部良性肿瘤高于恶性肿瘤;小涎腺中的恶性肿瘤比重大大增加。诊断中强调了细针吸细胞学检查的价值,并对肿瘤的手术原则及预后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邱向南  喻兵 《天津医药》1994,22(4):214-216,F003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6例涎腺腺淋巴瘤进行了8种标志的检测,用以研究它的病变性质和组织发生。结果表明腺淋巴瘤的上皮成分来源于闰管区细胞。已提出的涎腺异位于淋巴结,迟发性过敏反应和类似分泌免疫器官的淋巴样组织积聚都不能严谨地解释淋巴样基质的来源。我们认为腺淋巴瘤是一种良性混合瘤或淋巴样组织-上皮错构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解剖区域涎腺多形性腺瘤(PA)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44v6的表达研究,探讨不同解剖区域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潜能,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PPA)30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MPA)24例、腭部多形性腺瘤(PLPA)26例及正常腮腺、颌下腺及腭部腺体组织各10名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各解剖区域瘤体之间PCNA、CD44v6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正常腺体有显著差异;同一区域腺瘤中PCNA和CD44v6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解剖区域涎腺多形性腺瘤均存在明显增殖潜能,但肿瘤生物活性相对稳定。手术治疗中应保持瘤体形态完整,扩大切除可能是预防瘤体复发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影像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像.结果:依靠二维超声的特征性表现判断涎腺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涎腺肿瘤中良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性表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涎腺良恶性肿瘤内部彩色多普勒血供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无血流信号的小肿瘤也排除不了恶性的可能性,如果能同时结合肿瘤内多普勒血流参数就可以大大提高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结论:涎腺瘤良恶性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涎腺是由腺组织和结缔组织两种成分组成的器官 ,有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等。涎腺发生肿瘤相当多见 ,其肿瘤复杂多样 ,分类不一 ,颇易造成混淆 ,分布部位广泛 ,几乎所有涎腺都可发生 ,甚至非正常涎腺部位亦可发生。本组 1993年~2 0 0 0年间收检涎腺肿瘤 15 0余例 ,现将资料较完整的 12 0例进行临床 B超分析于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及年龄 :男性 6 2例 ,女性 5 8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1岁 ,4 0岁以上 5 1例约占 4 3%。1.2 发生部位 :腮腺区 5 3例 ,颌下区 4 1例 ,腭部 5例 ,面部6例 ,舌下 2例 ,头顶 2例 ,上唇 1例 ,前庭 1例。以腮…  相似文献   

14.
CT诊断涎腺肿物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涎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物共61例,其中37例平扫加增强,24例平扫加经腮腺导管造影后扫描。结果:(1)脂肪瘤、涎腺囊种和炎性病变可作定性或基本定性诊断。(2)可鉴别良、恶性肿瘤。(3)混合瘤、腺淋巴瘤和一些瘤样病变,大多有较具特征性CTS(腮导管注入造影剂后扫描)或CT表现。结论:诊断涎腺肿物依据CTS或凹表现,结合病史、部位和年龄特征可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王勇  高锦声 《江苏医药》1989,15(12):651-652
本文研究17例涎腺良、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频率。结果表明:10例良性肿瘤患者,其SCE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7例恶性肿瘤患者,其SCE率高于良必肿瘤患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别。揭示SCE率对临床诊断涎腺良、恶性肿瘤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规范化的治疗方法。方法 52例患者,行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腮腺癌联合根治术20例。颌下腺切除术3例,颌下腺癌联合根治术2例,舌下腺癌联合根治术1例,小涎腺肿瘤切除术6例。结果 2例出现未分化癌,恶性度高,有显著的坏死性出血,4例恶性肿瘤未保留面神经,其余的均保留面神经。恶性肿瘤术后均辅以放疗。所有良性肿瘤者,术后观察3~5年,均无复发。结论涎腺肿瘤规范化治疗是必要的,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涎腺结石1例     
患者,女,18岁,1年前自感进食时尤其是吃酸性食物时颌下腺处出现阻塞症状,右时突然发生胀痛,有少量诞腺流出.近日疼痛加剧,局部出现红肿.查体:颌下腺处触造有注状硬性物,边缘光滑,化验:白细胞2022,血钙15.2mg,X线咬台片检查,可见有柱状物约1.5cm×4cm大小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清晰.讨论细砂粒状诞腺结石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生在40岁左右男性,然而成柱状发生在青年不多见.涎腺结石好发于颌下腺,病因是由于颌下晚导管长而粗,导管口位于口底,额下膝主要分泌腺液,放异物易进入导管而排出困难逐渐形成涎石,涎腺结石堵…  相似文献   

18.
<正>涎腺是由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分布在鼻腔鼻窦、口腔、喉和下呼吸道的约上千个小浆液黏液腺体组成。所有腺体均由表面上皮向下生长形成,具有同样的结构、也易发生同样的肿瘤。但肿瘤的组织类型及生物学行为不同,临床表现复杂,故其治疗和预后也不相同。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3年165例涎腺肿瘤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涎腺肿瘤患者165例。男84例,女81  相似文献   

19.
对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S-100蛋白、CEA、Vimentin及Keratin免疫化学染色,研究其细胞类型并讨论该肿瘤的组织发生。结果提示该肿瘤细胞类型可分为腺上皮型、肌上皮型及未分化型。肌上皮与肿瘤成分的多样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涎腺肿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并手术确诊为大涎腺肿瘤的72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大涎腺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多形性腺瘤43例,囊腺淋巴瘤(Warthin瘤)21例,嗜酸性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3例,多形性腺瘤恶变2例,淋巴上皮癌1例。误诊9例,误诊率为12.5%。大涎腺肿瘤超声声像图表现各异,不容易区别具体病理类型,一般良性表现为形态规则、包膜完整、边界清晰,且容易与周围组织区别,偶尔出现血流信号,而恶性肿瘤一般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呈浸润性生长,内部血流信号清晰或出现多点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对于大涎腺良恶性肿瘤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判定,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