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报告一起因交叉污染所致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共有720人就餐,出现食物中毒共24人,罹患率为3.33%(24/720),对44份可疑食物样品和24份肛拭样本检测发现,其中检出河流弧菌阳性2例,检出率为8.33%,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2例,检出率为50.00%。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疾病潜伏期、流行病学特点及现场卫生状况,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食物污染是食堂晚餐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所致。结论此次暴发事件是食用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引起。河流弧菌作为本地区首次被检出的一种致病弧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孙华明 《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0):897-897
1998年4月12日,本县发生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就餐的130人中45人发生食物中毒,罹患率为346%.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潜伏期2~27h,平均潜伏期为15h,多数病人首先表现为剧烈腹痛、腹泻、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多为黄水样便,经补液,消炎抗菌等治疗后,全部病人在1~3天后相继康复出院,愈后良好.病原检查采集剩余食物及患者肛拭,餐用具共30份样品经检测,其中3份剩余食物,6份大便肛拭,3份餐用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1起食物中毒暴发的原因,为今后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观察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食物和生物样本。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11—09—25中午在某酒店一楼就餐人群440人,至27日中午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次及粪便性状改变/24h)者,共有21例病例,罹患率4.77%;在1例患者肛拭样中查见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2009年6月20日发生于湘潭市某餐馆的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与来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采集检测病例肛拭子标本9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6株;采集检测可疑食物标本6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1株;采集检测餐馆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10份,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判断本起食物中毒因食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花生米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找简阳市某酒店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子和可疑污染环节,提出有效的控制建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事件发生原因和致病因子。结果搜索到病例74例,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3名病例肛拭样、留样食品私房熏鱼和凉拌猪耳朵共5件样品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凉拌猪耳朵、荷兰豆拌豆干、口口脆共3件样品细菌培养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调查发现酒店未配备食品加工器具消毒设施、食品盛装容器洗消不规范和热菜间存在盛装容器生熟交叉污染的问题。结论本次事件为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污染途径为生熟交叉污染,建议餐饮机构增强主体责任意识,提升食品加工质量控制能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食物中毒的实验室调查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采集食物中毒患者肛拭8份、酒店厨师肛拭5份、剩余食物18份、砧板涂抹物1份、刀具涂抹物1份、呕吐物2份、餐具拭样4份等,共44份样品,按照GB/T4789—2003、WS/T-1996、GBl4934—94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肛拭8份、厨师肛拭1份、剩余食物1份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同时又在1份患者肛拭和1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说明本次食物中毒除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外,也可能有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污染。  相似文献   

7.
3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21日~10月9日,同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接到3起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呕吐和发热,27人发病,26人住院治疗。采集26份肛拭标本,18份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认3起食物中毒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事件1:2005年9月21日中午,我区某食品厂6名员工从早晨7时至10时陆续发病,以腹泻、腹痛、呕吐和发热为主要症状住院。首发于进餐后13h,潜伏期中位数14h。下午2点前往采样调查,采集6份肛拭标本;由于可疑的剩余食物已处理,容器已清洗,…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可疑病因假设;采用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4.5~19 h。电话调查33人,其中病例22人,罹患率67%。队列分析显示:山椒木耳及凉拌耳片RR=2.8,95%CI=1.1~7.2。3例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4份食品等12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名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2份食品中检出变形杆菌阳性。结论排除变形杆菌致病因素,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中毒场所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个案调查及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留样饭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溶藻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 ;中毒人员的大便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气单孢菌和溶藻弧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一起因食品加式经营环境受到广泛性严重污染而引起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种致病菌同时污染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 ,应制定一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预案 ,以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应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查找可疑餐次和食品,对涉事单位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品等相关样品,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者91人,罹患率为14.97%(91/608)。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97.80%)、腹泻(84.62%)、呕吐(72.53%)、恶心(62.64%)、发热(12.09%)以及白细胞升高(90.11%)。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15日16:00—6月15日18:00,流行曲线呈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最短1 h,最长10 h,平均5 h。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月15日午餐是可疑餐次(χ^(2)=38.78,P<0.001),食用凉拌皮蛋豆腐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未食用者(χ^(2)=105.21,P<0.00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1件从业人员肛拭样品和18件病例肛拭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件食品原料和1件病例肛拭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样品均为未检出。【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致病原因系食堂超经营范围供应凉拌皮蛋豆腐,加工过程可能发生交叉污染。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和监测,餐饮单位应强化食品安全意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规范操作,从源头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方法对2016年8月7日傍晚,龙泉市发生一起疗休养团返回家乡途中发生不明原因腹泻、腹痛、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的暴发疫情,开展病例搜索、罹患率、潜伏期、食谱等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相关食物、血常规及病例肛拭子检测。结果这是一起食用鸡蛋炒面导致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结论通过这次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掌握食物中毒的一些规律和处置方法,为今后的食物中毒事件及时处置积累经验。另外副溶血性弧菌是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的嗜盐性弧菌,是沿海地区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居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首位。为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认识,特别是内地去沿海疗休养、旅游、居住、工作等人们借鉴,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的肛拭子5份、剩余食物2份共7份标本按照GB/T4789-2003~[1]、WS/T9-1996~[2]、GB17012-1997~[3]进行检测。[结果]5份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份肛拭子既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又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新港(纽波特)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份剩余食物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腹泻病暴发疫情的性质与发生原因。方法对2011年7月发生在济南市某商务酒店的一起腹泻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结果 2011年7月20日18:00至21日8:00,在济南市某商务酒店培训就餐的120人中有41人出现腹痛、腹泻,罹患率为37.14%,怀疑系食用20日午餐食品所致。从酒店厨房的1份菜板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从3份接种有病人粪便标本的碱性蛋白胨水和4份病人粪便(肛拭)样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株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均为阳性。结论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中毒的食物及其污染来源未能查清。  相似文献   

15.
一起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方法:参照GB/T4789-2004方法[1]对病人粪便或肛拭、剩余食物、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作血清分型及神奈川溶血试验。结果:19份病人标本中检出14株副溶血性弧菌,并从海虾和加工环节涂抹物中各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神奈川溶血阳性(KP)。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具较强毒力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分析流行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并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剩余食物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61例病例,罹患率为8.03%(61/760),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腹痛(96.7%)、恶心(49.2%)、呕吐(41.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平均潜伏期为16 h,病例对照结果显示猪头肉(OR=3.31,95%CI=1.08~10.17)为可疑食物;2份患者大便标本、食物半成品猪头肉和用猪头肉制作的食物"鸿运当头"中分别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猪头肉引起。建议加强对该类盐渍制品的检疫和对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督,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快速诊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血清群,采取芯片扫描和血清学分群进行研究。方法:取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污染环境涂抹样、食品等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分离到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芯片扫描诊断。结果:330份样品,分离到62株(18.79%)副溶血性弧菌,其中:肛拭样品250份,阳性59份(23.60%),涂抹样品52份,阳性3份(5.77%)。血清分型表明,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01型;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为03型。菌株进行芯片扫描能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反应。结论:实验研究表明,1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主要血清型为01型和03型。病原体悬液用芯片扫描能特异性地获得确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的污染食品和可疑的污染来源,探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处置的样品采集,提高检出率,增强事故处理效度和信度。方法结合实验室数据,总结17起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食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引发17起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主要原因是食品储存和保洁不当而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其中,受污染的食物以熟肉为主,占总起数的35.29%。而副溶血性弧菌采样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为病人肛拭子,达54.50%:其次是剩余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3.28%。结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取证困难,但我们应及时有效地控制关键环节,同时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流行病学原理,高效地掌握科学证据,快速、准确地处置事故,为群众保障安全的餐饮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明一起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62例病例以腹泻(75.81%)、腹痛(67.74%)等症状为主,平均潜伏期为17小时,流行病学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在病人肛拭子(61.54%)、食物以山野霸王鸭(100.00%)及海产品原材料(100.00%)中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对搜索到的就餐人员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食用山野霸王鸭(χ^2=14.021,P<0.001)、卤水拼盘(χ^2=17.144,P<0.001)和基围虾(χ^2=3.984,P=0.046)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山野霸王鸭和卤水大拼盘是危险因素。结论该事件是由食物存放器皿混用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起由旅游团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致病因素并提出防控措施。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根据发病流行曲线推断可疑暴露餐次,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物。分析发病与进食量的剂量反应关系、潜伏期和剂量的关系。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中毒确诊病例14名,均为同一旅游团旅客。病例对照研究显示2017-08-14晚餐的"花斑鱼"OR=73. 67,95%CI:6. 85~792. 46,病例组的进食量高于对照组(OR=16. 2,95%CI:2. 61~100. 45),发病与进食量有剂量反应关系,剂量与发病潜伏期呈负相关关系(r=-0. 573,P0. 05)。1份养殖水槽水和6份来病例的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危险餐次为2017-08-14晚餐,危险食物为"花斑鱼"。建议加强对旅游团餐的监管,控制酒店接待上限、规范加工流程,防止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