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9年4月12日讯: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医疗保障局、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了首批43项"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其中包括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刮痧、艾灸、拔罐(真空罐)等5项常用中医护理服务项目。《方案》确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9市作为"网约护士"试点地区,服务对象为高龄或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终末期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  相似文献   

2.
天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0例诸晓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杭州310012)天灸是利用某些中药的刺激性,将药物捣烂成糊,敷贴在穴位上,致使穴位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有毛莨灸、斑蝥灸、白芥子灸、旱莲草灸、蒜泥灸等。笔者以斑蝥...  相似文献   

3.
天灸,又称发泡灸,是通过特定中药敷贴于穴位上,借助药物的刺激作用,使局部充血、潮红、发泡的一种外治法,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作用[1].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蚖……以葪(芥)印其中颠"[2],之后的《针灸资生经》[3]中明确了天灸疗法的概念,"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  相似文献   

4.
穴位贴敷加热敏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理对穴位贴敷加热敏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护理指导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加腧穴热敏灸治疗,连续2年;护理指导组在上述治疗过程中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指导,连续2年。结果:护理指导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合理的护理指导有利于提高穴位贴敷加热敏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服务涉及预防、保健、养生、医疗、护理、康复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我国中医药医疗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中医医院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建设互联网医院,可以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辐射.常州市中医医院是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医院试点单位,对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如拓展互联网医院治未病服务、融合线上线下中医医疗服务、优化全天候中医在线复诊、延伸"互联网+护理""互联网+康复""互联网+中药"服务、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等.通过这些实践,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互联网医院.下一步可从以下方面深化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注重互联网中医医院与人工智能结合,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名中医诊疗模式运行;注重互联网中医医院基于平台建设的整合与运营;注重互联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互联网医院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医院中医护理技术专项推广计划的开展与效果。方法:2021年起由护理部带头进行中医护理技术的专项推广,带领各个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拓展应用和新技术的研发,根据各个科室的临床护理需求和病种分布,有针对性的制定中医护理技术推广计划,与各个临床科室联合做好计划的实施,加强护士的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以适用性为原则设定年度重点项目,推动中医护理技术的进步,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方案,鼓励护士参与到中医护理技术的研发和实施中来,加强专项计划的组织管理,加强护理部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分别统计2020年和2021年医院中医护理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情况,对比不同时期护士在中医护理方面的科研水平,并调查对比不同时期护士对护理管理制度和患者对中医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2021年医院中医护理项目由2020年的13项增加为19项,分别包括穴位注射技术、麦粒灸技术、蜡疗技术、隔物灸技术、拔罐技术、悬灸技术、经穴推拿技术、刮痧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灌肠技术、中药离子导入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泡洗技术、耳穴贴压技术、中药涂药技术、穴位敷贴技术、中药封包,其中中药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7~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通过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组建专科护理团队,规范服务要求,为周边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居家护理服务,并进行动态监管。结果: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为84例居家患者提供护理,未发生医疗纠纷和意外事件,患者满意率达100%。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能有效解决居家患者的实际需求,节约就医时间、减轻家庭照护负担,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同时能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职业价值,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归于"脉痹"范畴,"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间,同行如椎刺或两股肿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中医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辨证论治及中医特色疗法,包括中药熨烫、涌泉穴温和灸、中药外敷、芒硝冰片散外敷、穴位贴敷、按摩、汤剂口服等多种手段,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未病先防。临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因人因病,以预防DVT发生为主,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12月18日讯:2017年12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前往浙江省嘉兴市,深入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和嘉兴市、桐乡市中医医院调研,强调要认真研究实施中医药大数据战略,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王国强在互联网国医馆,认真听取该馆总设计人员的全面介绍,仔细询问该馆"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  相似文献   

10.
正"头不可多灸"是指在古代以艾炷直接灸头部穴位时,要求灸量不可过大。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提出"首阳不可多灸"。东晋陈延之《小品方》记载:"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灸头正得满百"。北宋时期《黄帝明堂灸经》载:"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论述了头多灸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头不可多灸"除头部施灸的灸量有限定外,头部的部分腧穴(如头维、承光、脑户等)不能施灸。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头部禁灸腧穴的记载,如"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承光,在五处后二寸……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相似文献   

11.
正天灸,又称冷灸或发泡灸,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点额头,名为天灸。"是通过特定中药制成药膏敷贴于穴位,借助药物的刺激作用,致使局部自然充血、潮红甚至发泡,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作用。天灸可产生持续性的温热刺激,疗效持续时间较长,减少了治疗次数,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前景。现将近三年天灸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呼吸系统疾病吴红娟等[1]将6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2.
天灸诌议     
天灸又名自灸 ,以后发展为现代的穴位敷贴疗法 ,是指用某种药物涂敷于穴位上 ,使患部皮肤起泡或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 ,从而达到灸疗目的的一种灸法。早在宋代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中就有记载 :“乡居入用旱莲草椎碎 ,置在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 ,以古文钱压之 ,系之以帛 ,未久即起小泡 ,谓之天灸 ,尚能愈疾。”天灸所用药物多为刺激性的中药 ,近人也有用西药的 ;大多数都是用单味药 ,也有复方的。《中医灸疗集要》中就收集了有 44种之多 ,其中常用的有 :蒜泥灸、白芥子灸、斑蝥灸、毛莨灸、早莲草灸、白胡椒灸、甘遂灸、威灵仙灸、吴…  相似文献   

13.
正艾灸疗法是运用艾绒等药物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效果,达到御疾除病目的的治疗方法。灸法具有久远的历史,专用艾绒施灸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庄子》中有"越人熏之  相似文献   

14.
危亦林以"依据古方,参以家传"的编纂方法,历时数十年,编成代表著作《世医得效方》。危氏关于灸法内容的发挥详尽而完整,主要有以下特点:全书所治病症所用针灸疗法灸多针少、重灸轻针;取穴特点上,善用奇穴和任脉穴位,取穴精当、疗效显著;灸治法则上,严格遵循施灸顺序、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灸量;灸治急症方面,取穴精少,疗效卓著;重视灸后护理,防止灸治后感染。危氏将灸疗法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扩展了灸法治疗疾病的范畴,为祖国灸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为提升医院护理服务能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发展,近日,甘肃省张掖市中医医院制定下发《张掖市中医医院2011年度"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标志该院今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全面展开。方案明确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目标及创建范围,确定以糖尿病专科、外科、内一科为创建工作重点科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健胃散"穴位敷贴联合间接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研究。方法:将58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患者在原有内服中药和西药的基础上加上穴位敷贴和间接灸,对照组患者仅内服中药和西药,比较两组的疗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中医症候学积分减少,症状改善。结论:通过临床疗效评价,为外治技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规范运用提供依据。使中医院的护理人员掌握更多中医护理技术技术,使祖国传统医学技术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灸疗,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隔药饼灸是在使用灸法治疗时,将艾柱放置在由中药制成的药饼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属于间接灸的一种。隔药饼灸是艾灸、中药及经络腧穴相结合的疗法,能充分发挥经络穴位、艾灸及药物的功能,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效应,从而达到温通气血、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18.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19.
<正>天灸疗法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制成膏药,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1]。天灸疗法是中医"天人合一"自然疗法与"治未病"思想的结晶,倍受中医重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临床观察和文献回顾,分析中药和灸法的各自特点,阐释针灸与中药结合的古今研究,尝试从中医辨证施治角度探讨灸药结合的的优势及具体方式,推导出"君、臣、佐、使"的灸药组方模式,将灸和经络穴位作为方药中的元素,即作为一味"药",进行遣药组方,使灸药发挥相须、相使等作用,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