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藏象学说认为人是以形为结构基础,以气、神为功能、信息的生命系统。从"形气神"着手,基于"形气神"谈中医学的肝,通过论述肝形、肝气、肝神及之间的关系,深化中医肝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出现的循环功能障碍已有较为完善的认识,中医学对心衰病机的相关研究多从宏观脏腑着眼,而结合"玄府气液说"—中医学对病机的微观认识,试以探窥心衰形、气、神同病的中医病机。"脏腑—气液—玄府"以"气液"介质联系宏观之脏腑、微观之玄府,以丰富中医药对心衰基础与临床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认识人体生命。脏腑作为人体的核心部分,亦是以脏形、脏气和脏神为一体的生命单元。将“形气神”与藏象胆相联系,以《黄帝内经》中胆的相关条文为依据,通过梳理和浅析《黄帝内经》中胆形、胆气、胆神及其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中医胆的理解,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同层次的胆病奠定理论基础。此外,通过从形气神的角度看待“胆为奇恒之腑”“十一脏取决于胆”等问题,可以看出,中医学“重道轻器”“天人相应”等思想以及“象思维”的应用,更注重脏腑之气与神的宏观调控,这样的思维方式期望能够为理解胆及其他脏腑理论的相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思想,与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同理,是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认识,《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这一思想贯穿在《黄帝内经》全书中,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内容,而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过程中整体观念是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基本遵循,其内涵和精髓自然也是中医藏象理论模型构建中的必要途径。尝试探讨从整体观角度构建脾藏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以"脾主运化"基本生理功能为核心,包含了脾-神系统、脾-精微系统、脾-气血系统、脾-津液系统和脾-肉系统五大模块,形成了以"脾主运化"为核心的,以神、精微、气血、肌肉、津液等脾所主功能为要素的脾藏象理论模型,完整保留和诠释了中医脾脏的功能特点和内涵,为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结构层次较为清晰、功能内涵较为丰富的理论模型,有助于中医藏象文化特色优势在中医脾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3个要素组成。从形、气、神入手论述中医五脏,通过探讨五脏形、五脏气、五脏神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化中医学对五脏的认识,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同层次的五脏病奠定理论依据,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刘康丽  孙升云 《陕西中医》2010,31(12):1693-1695
中医学的许多理论跟现代医学是相通的,存在的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中医五脏六腑更强调的是功能的集合而非实质性的脏器.如《素问· 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 阴,通于冬气",总论了肾的实质,也即是其功能的体现.以现代研究方法研究中医的肾, 表明肾参与了生殖、遗传、免疫、衰老、内分泌和造血功能等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1].中医认为,肾为精之处,贮藏着"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生命之源,即所谓"肾为 先天之本".这个理论长期指导着中医学生命观,并形成了治疗先天不足以治肾为主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肾藏精,精舍志"的现代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是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之一.长期以来中医学肾藏象与西医学肾脏器的关系,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中医学肾藏象以气化论生理,西医学肾脏器以解剖论生理.  相似文献   

8.
象思维为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运用中医学的象思维,以"象"为工具,结合西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生理病理认识,认为胰岛素对人体的作用与中医学中脾肾两脏的部分功能有相似的象,以脾肾两脏作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型的切入点,可将其分型为:痰湿困脾证、脾肾两虚证、津亏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家素来重视心理与躯体(神与形)之间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种重视又集中在情志上,七情内伤理论概括了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其中七情致"郁"和七情致"虚"学说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病因病机的整体概括,体现了情志疾病虚实夹杂的基本特点,本文基于中医"形—气—神"体系提出七情致病的"虚气"病邪假说,从"留滞"创虚气新病因病机理论诠释七情致病的动态演变机理,以期丰富发展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渐进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见。文章介绍中医对阿尔兹海默病的认识,从"形气神"角度入手,基于"形气神"三个方面分析阿尔兹海默病,从而形成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中医学者,应该了解中医的藏象与现代西医所认识的脏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明白了这一问题,才对发展祖国医学有所裨益,有利于祖国医学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以中医学特有的认识方式来研究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於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於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明代张景岳《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内,形见於外,故曰藏象。”  相似文献   

13.
中医对脑的解剖生理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对脑的解剖生理的认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神经内科李如奎(200031)关键词:脑,解剖,生理,中医脑病中医的基本理论虽是以五脏配五行的藏象学说为中心的整体观,把脑的功能分别归于心、肝、肾等五脏,并形成了心藏神、心为五脏之大主的传统概念,但中...  相似文献   

14.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形与神俱"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心"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来看,也有助于对"心"的概念的认识。"心"的概念引入《内经》,成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神明"和"主血脉"。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看其研究方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辉 《中医杂志》2005,46(5):326-328
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认识包括三个方面:(1)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2)人体在功能结构上是由五脏构成的整体;(3)人体的形气神和脏腑是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是:研究对象的三元性、现象类比性、功能主导性和整体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中医藏象发生学,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阐述脑在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归属。认为脑的核心生理功能为“心主神明”,其病理应以“五神脏”为依据。以期说明中医藏象学在解剖部位、生理部位及病理病位既有重合又有分歧的实质,在临床中应以病理病位为核心进行五脏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位为肾精,病机为肾精不足、肾不藏志,提出“补肾填精”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系统论作为一种现代方法论,追溯其历史竟源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在其整体观的认识中处处体现出系统论的认识方法。该文通过对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的剖析,探讨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中的系统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虽然是现代医学病名,但是早在中医学论治"呆病""善忘"等疾病时就有对血管性痴呆相关症状的描述,且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并通过五脏来完成[1],五脏各有所藏之神并形成五神脏理论,五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则神失所养、神机失用发为痴呆,由此可见血管性痴呆的病位虽在脑,但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笔者在宫师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和查阅古籍文献,现以五脏为纲对血管性痴呆的病机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在秦汉时期,易学中对"象"与"阴阳"观念的认识,以及"取象比类"的认知方法在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金元时期,刘完素等医家在宋代理学太极思想影响下创立了新的藏象学理论模型,并在明代促进了命门学说的发展成熟。明代以后,出现以《周易》卦象来解释藏象学理论的倾向,尤其常用于对"心"、"肾"与"心肾相交"理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