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比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收集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7年3月3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8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相比,康复新液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有效率[OR=3.12,95%CI(2.11,4.60),P0.00001],并且能显著改善腹痛[OR=4.64,95%CI(2.12,10.14),P=0.0001]症状,但不能显著改善腹泻[OR=1.89,95%CI(0.43,8.44),P=0.40]、脓血便[OR=1.70,95%CI(0.80,3.60),P=0.17]症状。结论:康复新液比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更好的疗效,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疾病,属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UC的病变部位主要累及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1],是由食物抗原、基因易感、环境及肠道菌群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结肠黏膜免疫反应失常而形成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该病病情严重程度不等,具有  相似文献   

3.
笔者采用温清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同时观察测定了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淋巴细胞转化率(LTR)、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和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2月—2016年12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两组各55例。普通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中医护理组在普通护理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总有效率;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止泻时间、总治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护理前后红细胞沉降率、TNF-α、IL-1、IL-8等指标差异。结果中医护理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总有效率比普通护理组高,P0.05;中医护理组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止泻时间、总治愈时间比普通护理组短,P0.05;中医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比普通护理组低,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TNF-α、IL-1、IL-8等指标相似,P0.05;护理后中医护理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TNF-α、IL-1、IL-8等指标优于普通护理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大,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水平,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止泻,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发生,减少护理投诉发生,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致遍及整个结肠。重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荆芥、防风在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因溃疡性结肠炎就诊且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根据证型予溃结Ⅰ号方或溃结Ⅱ号方,观察组在对照组原方基础上加荆芥、防风各10 g,服药周期为14 d。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荆芥、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的症状改善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5,(12):1682-1685
目的: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马连草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用5%三硝基苯磺酸溶液(100mg/kg)、50%乙醇溶液0.25mL灌肠1次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马连草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并另取10只未造模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从第2天开始用相应药物治疗,9d后处死动物,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TNF-α含量,并检测肠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体重明显下降,结肠大体形态,组织学损伤评分升高,血清TNF-α含量,结肠组织中MPO活性、MDA含量比正常组升高,SOD活性比正常组下降,经灌肠后各治疗组均可不同程度逆转这些变化,马连草制剂高剂量组优于其他治疗组。结论:马连草制剂能够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中、低剂量组,减轻细胞因子损伤,促进氧自由基清除,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调节机体免疫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和结肠组织TNF-α、IL-10、IL-1、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及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及结肠组织TNF-α、IL-8、IL-1水平下降均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IL-10上升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紊乱状态,而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的阐述主要有细胞因子网络功能紊乱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结肠上皮代谢饥饿学说、微量元素缺乏学说、菌群感染学说等 ;中医认为脾功能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中心环节 ,还要注意运用活血化瘀药 ,栓剂及灌肠疗法是行之有效的局部疗法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能主要反映在调整免疫、保护肠粘膜、调整肛门直肠动力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10):1354-1355
目的:探讨健脾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RP、ESR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药物上均使用美沙拉嗪片,治疗组使用健脾汤治疗,对照组则使用氢化可的松片,比较治疗后两组CRP及ESR水平、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SR慢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PT、TT及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心悸及粒细胞减少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出现纳差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有效降低机体CRP水平,恢复血沉速度,同时保证凝血功能正常,减少治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4周,观察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Baron内镜下溃疡愈合评分。结果:护理前后,通过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Baron内镜评分变化情况等方面比较,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干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毓  骆芳 《新疆中医药》2007,25(2):21-2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和结肠组织TNFα、IL 10、IL1、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冶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及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及结肠组织TNFα、IL 8、IL 1水平下降均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IL 10上升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紊乱状态,而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可行性。方法:以我院14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由患者自主选择护理方案,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行上述护理干预基础上,同时依据辨证施护原则,配合行饮食干预、情志护理、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措施,观察和对比两组疾病治疗效果、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服务投诉率、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4%,对照组仅为84.3%;观察组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0.5)天和(7.4±1.2)天,显著性短于对照组(4.8±1.2)天和(13.3±2.7)天;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分别为2.8%和6.9%,较对照组12.9%和18.6%均显著降低;上述对比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护理服务投诉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其止泻及住院时间,且护理期间并发症较少,出院后短期复发率较低,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加减联合双歧杆菌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抽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剩余52只造模。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3天随机抽取2只解剖,观察造模是否成功。剩余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丽珠肠乐(双歧杆菌制剂)组(丽珠肠乐组),丽珠肠乐+白头翁汤加减高、中、低浓度组(联合高、中、低剂量组),定时给药持续14 d,评估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activityindex,DAI)。取材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D-乳酸(D-lactic acidosis,D-LA),二胺氧化酶(double amine oxidase,DAO)水平及结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IL-13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双歧杆菌及IL-1β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DAI和HE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血清D-LA,DAO及结肠组织IL-8水平明显升高,IL-13水平明显降低,双歧杆菌mRNA明显降低及IL-1βmRNA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高剂量组死亡率低于丽珠肠乐组,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高剂量组死亡率低丽珠肠乐组,且体质量高于丽珠肠乐组(P0.05);联合组高剂量组DAI低于丽珠肠乐组(P0.05);联合组高剂量组HE评分低于丽珠肠乐组(P0.05);与丽珠肠乐组比较,联合组高剂量组D-LA,DAO和IL-8降低,IL-13升高(P0.05);各用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双歧杆菌mRNA相对含量均有增加(P0.05);联合组高剂量组双歧杆菌mRNA相对含量高于丽珠肠乐组(P0.05);联合组高剂量组IL-1β的相对表达量低于丽珠肠乐组(P0.05)。结论:高剂量白头翁汤加减联合双歧杆菌制剂可能通过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修复,加强肠道双歧杆菌定植,降低D-LA,DAO和IL-8,升高IL-13水平,下调IL-1βmRNA表达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近年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研究的新认识及中医药内治法、外治法、中医内外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的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作出评价及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云坚  陈慧  张北平  刘丰 《河北中医》2001,23(11):878-88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痢疾、肠风、脏毒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治愈难度大 ,与结肠癌密切相关。西药一般以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疗 ,副作用大 ,不易坚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现综述如下。1 基础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湿热 ,虚 (脾虚、肾虚、脾肾虚 ) ,气 (气郁 ) ,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病理基础以脾虚为本 ,湿热、肝郁、瘀血为标。1.1 与肝、脾、肾的关系 董建华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日渐增多,成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该病已确定为现代难治病[1]。现将近年中医药对该病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辨证分型、专方专药、灌肠、针灸等多个方面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进行综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且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常见的难治性消化道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认为,生活习惯、微生物、遗传及免疫方面的因素均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的可能性,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治疗为主.传统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脾虚失健,饮食不调常是主要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发病人数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且该疾病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结肠癌,极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关于UC的作用机制研究尚无定论,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简单、方便、有效的动物模型对于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化学模型和基因模型的诱导机制、影响因素、优缺点、造模方式以及UC临床表现、分子变化和组织变化做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