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1例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伴手足畸形的新生儿进行遗传学诊断。方法 联合应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及CNV-seq测序技术对新生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并对双亲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明确患儿染色体异常的来源。结果 患儿染色体初步定为46,XX,?add(18)(q22)。CNV-seq结果提示患儿8q23.3-8q24.3存在32.1 Mb重复,18q21.32-q23存在19.6 Mb缺失。患儿母亲染色体正常,父亲染色体为46,XY,t(8;18)(q23.3;q21.3)。患儿核型结果最终确定为46,XX,der(18)t(8;18)(q23.3;q21.3)pat。结论 患儿携带有8q部分三体和18q部分单体,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表型;明确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指导家庭再次生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产前诊断确诊一例8p三体胎儿,探讨无创基因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应用于产前筛查染46色,X体Y,非t(8平;1衡5)(易p1位1.2的;P可12行)性。方法采用NIPT8检测孕妇外周血,应用G显带分析胎儿羊水及N父IP母T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 NIPT结果显示胎儿13号、18号、NI2P1T号三体低风险,提示8号染色体短臂p23.3-p11.21位置存在长约40M的微重复。胎儿羊水核型分析结果46,XY,der(15)t(8;15)(p11.2;p12),为8p11.2p23三体患儿,经家系调查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母亲46,XX未见明显8p异常,父亲为46,XY,t(8;15)(p11.2;P12)平衡易位,证实胎儿8号微重复片段源自父亲的平衡易位。结论 NIPT对胎儿非平衡易位染色体疾病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NIPT高风险时需结合羊水和亲代染色体分析可帮助明确异R5常96性.1质及来源,从而有利于B评估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例临床表征为身材矮小、鼻根部内陷、双侧隐睾、智力低下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该染色体结构异常与临床表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Y,der(X)t(X;Y)(p22;q11),mat。CMA检测结果提示患儿X染色体短臂Xp22.33p22.31存在约8.3 Mb片段缺失,Y染色体长臂Yq11.221qter存在约43.3 Mb片段重复。其父亲染色体核型正常,母亲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der(X)t(X;Y)(p22;q11)。结论患儿携带母源性der(X)t(X;Y)(p22;q11)染色体非平衡易位,携带者的表型与其性别以及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大小和位置密切相关。男性携带者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落后等异常表型较女性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1例血清学筛查21三体高风险伴有侧脑室增宽的胎儿进行遗传学诊断。方法 联合应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及CNV-seq测序技术对胎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并对双亲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明确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来源。结果 胎儿染色体初步为47,XX,+mar。CNV-seq结果提示胎儿11q23.3-11q25存在18.25Mb重复,22q11.21-22q11.21存在1.35Mb重复。胎儿父亲染色体正常,母亲染色体为46,XX,t(11;22)(q23;q11.2)。胎儿核型结果最终确定为47,XX,+der(22)t(11;22)(q23;q11.2)。结论 胎儿携带有母源性11q部分三体和22q部分三体,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表型;明确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指导家庭再次生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产前诊断染色体病患儿生育史及平衡易位核型携带者孕妇胎儿染色体结构是否正常。方法:收集孕妇及患儿的表型。孕妇外周血核型分析,联合应用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拷贝数变异检测分析对后两次怀孕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孕妇外周血核型结果46,XX,t(5;6)(p15:p23);一孩外周血核型结果46,XX,?der(...  相似文献   

6.
目的联合应用多种方法对一例无创产前检测提示性染色体数目增多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探讨各检测方法在诊断Xp/Yq不平衡易位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技术对胎儿进行检测, 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同时应用多重定性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Yq的AZF a/b/c区域6个不同的序列标签位点, 对核型结果进一步验证。结果胎儿核型结果为46, X, der(X)t(X;Y)(p22.31;q11.222);CMA结果提示Xp22.33p22.31存在约7.9 Mb的缺失, 同时又存在43.27 Mb的Yq11.222q12片段;PCR法提示存在AZFb/c区;其父母核型未见异常。结论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在检测Xp/Yq不平衡易位中确定衍生染色体的来源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SNP-array CGH)检测胎儿标记染色体及其在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SNP-array CGH技术对羊水G显带诊断出的两例携带标记染色体的胎儿(其中胎儿1核型为嵌合体47,XX,+mar[23]/46,XX[16]、胎儿2核型为47,XX,+mar),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扫描分析,确定标记染色体来源与片段大小;并用染色体末端探针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胎儿2基因组不平衡进行验证.两例胎儿超声均无明显结构异常;两例胎儿的双亲核型均正常.结果 SNP-array CGH结果显示胎儿1标记染色体来源于9p21.1-p21.3(长度为8.3 Mb),显示嵌合型,根据文献推测此区带的重复携带者可以是表型正常(或有轻微异常)的个体.胎儿2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5q11.2-q13.3(长度为10.8 Mb),染色体末端探针MLPA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该重复的存在,此区域基因重复主要引起神经行为方面的异常.告知孕妇及家属风险,均选择终止妊娠.结论 SNP-array CGH技术能比其他技术更精确的确定标记染色体来源,可明确标记染色体的基因型,而且能检测出嵌合型的标记染色体,适用于产前遗传学诊断,并可为产前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例智力低下的孕妇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寻找致病原因,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外周血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和(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并对其胎儿进行相应的产前诊断。结果 病例1:孕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r(6)(p25.3q27)[82]/45,XX,-6[11]/46,XX,dic r(6;6)(p25.3q27;p25.3q27)[6]/46,XX,-6,+mar[1],CMA结果为arr[hg19]6p25.3(156,974-302,273)×1,6q27(166,612,359-170,914,297)×1;其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6,XN,CMA结果为arr[hg19]16p11.2(29,591,326-30,177,240)×3。病例2:孕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r(13)(p12q34)[77]/46,XX,dic r(13;13)(p12q34;p12q34)[13]/45,XX,-13[9]/46,XX[1],未行CMA检测;其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6,XN,CMA结果正常。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8号染色体(Rec8)综合征胎儿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日因"无创产前检测(NIPT)提示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胎龄为21周)"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为Rec8综合征胎儿为研究对象。收集胎儿临床资料, 进行胎儿羊水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CMA), 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胎儿胎龄为23周时, 产前胎儿超声提示胎儿眼距宽、唇厚、肾盂分离、肝脏强回声及室间隔缺损。其羊水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X, rec(8)(qter→q22.3::p23.1→qter), CMA检测结果为arr[GRCh37]8p23.3p23.1(1580496793322)×1, 8q22.3q24.3(101712402146295771)×3。胎儿母亲核型为46, XX, inv(8)(p23.1q22.3), 父亲核型正常。结论最终被确诊Rec8综合征胎儿的Rec8变异来源于其母亲的8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该Rec8综合征断裂点是1个新的断裂点。  相似文献   

10.
孕妇 39岁, 因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提示胎儿4q21.1-q22.3区存在18.2 Mb重复来我院进行产前诊断。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于孕19周接受羊水穿刺, 常规进行羊水细胞核型分析, 同时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羊水核型为46, XN, der(10)。夫妻双方外周血染色体分析, 孕妇核型为46, XX, 丈夫核型为46, XY, ins(10;4)(q26;q21.3q22)(图1);其中4q21.3q22片段插入到10q26处, 推测为胎儿10号染色体长臂远端增加片段的来源。胎儿的核型被初步确认为:46, XN, der(10) ins(10;4)(q26;q21.3q22)(图2)。羊水细胞CMA结果为:arr[hg19] 4q21.1q22.3(77 749 160-96 054 487)×3; arr[hg19] 10q25.3(115 863 726-116 745 004)×1(图3)。4q21.1q22.3区存在18.31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一例出生10 d,临床表现为并指、面容异常、纳差、肌张力低下的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探索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应用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SNP-array)及高分辨染色体分析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并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外周血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验证患儿染色体异常的来源。结果 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患儿3号染色体断臂3p26.3发生2.26 Mb片段缺失、18号染色体长臂18q12.1q23发生47.27 Mb片段重复。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儿母亲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X,t(3;18)(p26;q12),患儿父亲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inv(12)(p11.2q21),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der(3)t(3;18)(p26;q12)mat。结论 患儿携带母源性der(3)t(3;18)(p26;q12)非平衡易位,患儿的表型与染色体缺失和重复片段的大小及位置密切相关;通过遗传学检测发现患儿的病因,并为该家庭提供下一胎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对1例超声结构异常胎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检测,探讨CMA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CMA技术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CNVs。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与母亲一致,为46,XN,t(8;11)(q21.2;q13)mat,父亲核型正常;父母CMA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胎儿的检测结果为arr[GRCh37]8q13.3(71314082-73322915)×1,提示一条8号染色体的8q13.3区域发生2.00 Mb缺失。结论超声结构异常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的平衡易位,需借助CMA等技术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微缺失微重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产前诊断一例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G显带320条带下结果为46,XN,der(18)?p+,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进一步分析及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胎儿及父母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胎儿羊水行SNP array分析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验证核型分析的结果。结果胎儿羊水染色体320条带下结果为46,XN,der(18)?p+,其母亲染色体为正常女性核型,父亲为46,XN,der(18)?p+。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结果为:arr[hg19]18p11.32p11.31(136,227-4,866,546)x1,18q21.32q23(57,367,742-78,013,728)x3;使用Affymetrix Cyto Scan 750K Array基因芯片分析显示胎儿18号染色体18p11.32p11.31区段存在4.7Mb片段的缺失,同时,胎儿18号染色体18q21.32q23区段存在20.6Mb片段的重复。胎儿目标染色体末端探针FISH的验证结果为46,xx,ish rec(18)dup(18q)inv(18)(p11.2q21.3?)(18pter-,18qter++)。结论 SNP array技术可以鉴别常规G显带无法判断的胎儿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单体,长臂部分三体的重组衍生染色体,并精确定位断裂点,在胎儿期诊断出可疑治病基因并分析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G显带核型分析是染色体产前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其常受到细胞培养成功率、细胞分裂指数及标本质量的影响,且不利于快速诊断,也不能检出染色体片段小于5 Mb的微小缺失及微重复。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能够检出100kb以上染色体微小缺失及微重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G显带核型分析的不足。合理地将CMA结合核型分析应用于超声异常胎儿产前诊断,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减少出生缺陷。本文就G显带核型联合CMA在超声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对平衡易位携带者夫妇,利用多平台遗传学技术进行产前诊断,并随访。方法对夫妇双方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羊水细胞行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以新生儿脐血对各检测进行复核;对新生儿随访至1周岁。结果父亲核型为46,XY,t(6;22)(q27;q11.2),母亲为46,XX;胎儿核型为45,XY,der(6)t(6;22)(q27;q11.2)pat,-22,CMA结果显示未测到有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变异,FISH结果显示6号端粒区、22号端粒区和22q11.21区信号无增加或缺失;脐血复查结果与先前相同;对新生儿随访显示生命里程碑节点均正常。结论合理应用多平台遗传学技术,对产前诊断罕见病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NIPT)提示的胎儿13号染色体复杂环状结构异常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5月11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抽取其外周血样进行NIPT筛查, 对羊水细胞及孕妇夫妇的外周血样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外周血样和羊水细胞同时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 NIPT检测提示胎儿13号染色体存在单体嵌合或片段缺失。G显带分析提示胎儿与孕妇的染色体核型均为47, XX, der(13)(pter→p11::q22→q10), +r(13)(::p10::q22→qter::), 孕妇丈夫核型未见异常, FISH证实了上述结果。CNV-seq和CMA检测胎儿和孕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胎儿的13号环状染色体遗传自孕妇, 但未合并缺失、重复、嵌合体等异常。孕妇本人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Pallister-Killian syndrome,PKS)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分析Affymetrix CytoScan 750K 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志(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36岁孕34+2周高龄孕妇脐血标本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芯片技术鉴定异常片段来源,运用12pter/12qter探针FISH确认。结果胎儿脐血G显带染色体核型46,XY[77]/47,XY,+mar[23],出生后新生儿外周血芯片分析结果为arr[hg19] 12p13.33p11.1(173 786~34 835 641)×4,显示12号染色体12p13.33p11.1区段存在34.6 Mb的2次重复;FISH检测显示39%细胞有12号染色体短臂四体。结论通过结合临床特征,综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FISH技术和芯片技术能准确确认染色体异常片段来源,有效诊断PKS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1例体格发育异常合并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和来源,并分析基因与表型相关性。方法 采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甘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NP-array)技术对患儿进行检测,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行验证。患儿父母外周血样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母亲外周血样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 G显带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der(2)t(2;3)(p25.3;p24.1),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3p26.3p24.1存在30.4Mb重复,2p25.3存在1.39Mb缺失。结论 患儿3p26.3p24.1重复与3p部分三体综合征(partialtrisomy3p syndrome)相关,该重复是导致患儿多发畸形及发育异常的主要遗传学病因。3p部分三体综合征临床表型差异较大,患儿临床特征与基因型有一定关联,临床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表型及遗传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例面容特殊,头发、眉毛稀疏,鼻梁低平,低位耳,眼距过宽,腭弓高,嘴角下垂,颈短,通贯掌,全身皮肤薄而光滑,先天性心脏病表现的患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探索临床表型与细胞遗传学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 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儿母亲核型为46,XX,t(11;13)(q23;p12),患儿父亲核型为46,XY,患儿核型为46,XX,der(13)t(11;13)(q23;p12)mat。患儿携带母源性染色体非平衡易位,为11q23→qter片段重复。结论 患儿的临床表型与11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片段重复有关,通过染色体家系调查明确了患儿病因,也发现了其母亲既往的复发性流产的根源,对该家庭下一次生育的优生优育指导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例新发46, X, der(X)t(X;Y)(q26;q11)胎儿进行产前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22日就诊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的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 采集夫妇的外周静脉血样以及胎儿的脐血样本, 进行常规的G显带核型分析。提取羊水DNA, 对其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 并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孕25周超声检查提示胎儿为永存左上腔静脉, 二、三尖瓣少量反流。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 胎儿Y染色体pter-q11片段易位至X染色体长臂q26处, 孕妇夫妇核型均未见明显异常。CMA检测显示, 胎儿X染色体长臂末端存在约21 Mb的缺失[arr[hg19]Xq26.3q28(133912218154941869)×1], Y染色体长臂存在约42 Mb的重复[arr[hg19]Yq11.221qter(1740591859032809)×1]。结合DGV、OMIM、DECIPHER、ClinGen及PubMed等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 判断上述Xq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