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在内科慢病管理中的实践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7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招募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统计并比较两组的管理质量评分、患者疾病与行为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慢病管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率、规律运动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疾病认知方面,观察组在超重的危害、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并发症、高血压控制方法、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等方面的认知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能够明显提升慢病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研究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在中医慢病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5月—2022年8月的134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及干预模式,观察组采用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合理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基础药学知识、用药指导、出院后随访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慢病管理中在常规护理及干预模式下增加实施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能够较好的提高慢病患者满意度,并且降低用药不合理事件的发生,促进用药依从性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骨伤专科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的管理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9月医院中医骨伤专科收治的160例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学管理,规范用药流程管理,进行用药安全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临床药师、临床医师、临床护理人员均为药学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共同参与和承担医疗服务。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骨伤专科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体现了中药合理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是理想的药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PDCA循环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消化科收治的患者3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学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实施3个月后,观察两组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及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既可以提高医院临床药学的管理质量水平,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更加优化,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强中西医药事监管促进临床科室合理用药的应用方法和管理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内科就诊并接受药学管理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法进行分组。100例采用常规药学管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100例接受强化的中西医药事监管模式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管理方法评分、药学管理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管理方法的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有形性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患者用药教育、血药浓度监测、联合用药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药学服务的及时性、药学服务的迅速性、满足患者需求、管理流程合理性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中西医药事监管促进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有助于提升药学管理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甲医院临床药师开展慢性病网络药学服务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12月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和淳安县中医院内科就诊的200名本地户籍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提供网络药学服务并观察服务前后200名慢性病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和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网络药学服务开展前后200名慢性病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度及格率由28. 50%上升至57. 00%;服药依从率由73. 50%上升至93. 50%(P 0. 05)。结论:二甲医院临床药师开展慢性病网络药学服务能够安全有效地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社区护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慢性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社区护理服务。同时另外随机选取6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社区健康指导、社区健康监测、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等3个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60例患者在社区健康指导、社区健康监测、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改善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提高了社区慢性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和慢性病管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慢病门诊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例慢病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7~1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例慢病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慢病门诊模式进行慢病管理,观察组采取医护联合的慢病门诊模式进行慢病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慢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医护人员的考核成绩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慢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医护人员考核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护联合慢病门诊模式可以显著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中信息的传达和共享,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有效改善对于慢病患者的干预和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药学管理对全程化药学服务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医院未加强药学管理前一年的药房资料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并将加强药学管理后一年内的药房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将两组案例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加强药学管理对全程化药学服务的作用。结果:观察组药品的使用流程更加规范化,患者的按单取药率、药房药品的盘点时间、账目的合理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就诊患者对诊断用药的满意度、取药等待时间的满意度、药品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也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P0.01)。结论:通过加强药学管理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药房管理混乱的现象,提高药房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各类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均基于一般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用药指导并对其随访观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进行用药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服药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遵医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可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遵医行为,增加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10月医院内科19名护士及120例内科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给予无缝隙护理管理。而2015年11月~2016年4月医院内科19名护士及120例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病例书写、健康宣教、护理操作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内科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测略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就诊于医院中医科并接受治疗的1032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17年1~7月期间就诊的462名患者分为对照组,2017年8月~2018年3月就诊的570名患者分为观察组(中药房实施规范化管理),通过比较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总结相关措施,分析管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更有利于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接受常规护理治疗模式的50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接受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治疗的50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统计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慢性病知识和基本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两组患者ADL、SAS和SD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慢性病知识得分及基本护理技能得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ADL、SAS、SDS评分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老年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陷入知识盲区,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移动医疗设备对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管理的实际疗效与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就诊于医院的内科住院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对照组内科住院患者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常规与移动医疗设备联合管理,观察比较两组实际心理问题情况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1d组间HAMD、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d,观察组SAS、HAMD、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出院前1d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动医疗设备在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管理中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医院-社区-患者-志愿者一体化慢病管理新体系,探讨其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3~6月住院治疗的慢性病患者3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医院-社区-患者-志愿者一体化慢病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慢病管理与用药知识得分、家庭行为改变率及服药依从率。结果:通过3个月的管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慢病管理与用药知识得分、家庭行为改变率及服药依从率等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院-社区-患者-志愿者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实现对慢病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内科2015年的1000例就诊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16年的1000例就诊患者为观察组,实施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跌倒、坠床、褥疮等安全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健康教育、护理管理等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内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信息化短信提醒、微信服务等多维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按科室选取医院门诊药房取药患者160例,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导出患者用药信息。对照组采用传统药师服务;观察组采用信息化手段,定时发送短信提醒用药,微信公众号发送健康教育知识和微信群督导管理和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漏服概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现代信息手段的药学服务模式,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增加医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和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0例于2016年期间直接接受医院西药房服务和药品出库记录的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6年1~6月期间的30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6年7~12月期间的30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品管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药品合理分类和药品监管制度下的联合管理;分析管理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药品差错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应用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的效果显著,降低差错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在医院选取在2016年1~6月期间,进行中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收药师的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药师进行药学服务,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医院患者投诉率,并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切实改善医疗质量,深化和推进了整体医护工作,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信息化测评结合ABC分析法提升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于医院住院的患者5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6月的21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7~12月的22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应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对满意度进行测评分析,并运用ABC分析法找出住院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制定改进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整改后的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6.04%高于对照组患者8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P=0.005)。结论:应用信息化测评结合ABC分析法能够改进护理管理问题中的薄弱环节,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