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部中医药》2007,20(9):F0004-F0004
甘肃省中医院肾病科成立于1992年,经过1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我省规模较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西结合肾病专科,2005年被甘肃省中医管理局确定为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相似文献   

2.
创新理论,提高疗效——发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北海 《北京中医》2006,25(12):723-727
当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药学必须明确的战略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创新理论,二是提高疗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提供了创新理论的萌芽,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念,主要是融会贯通、各取所长、提炼深化、去陈生新。其具体的治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1)中西医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模式,例如融合中医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与干扰肿瘤宿主生存环带的新疗法,减毒增效、菌毒并治的新观念,联合乳头小切开、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途径等。2)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采用针对每个患者体质、病因、病机和病势的灵活的因人制宜的疗法。3)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兼融近期与远期、保存机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观念,减轻药物不良作用,重视药物安全性,促进康复健身。4)中西医结合身心综合治疗,既治疗器质性疾病,也解除心理上情志障碍,达到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五行学说,利用纵横结合的手段,把中医王行构式归纳为一元平面构式、二元平面构式、三元平面构式、多元立体构式,以期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对"肾"本质研究发展到"证"本质研究思路与实践的回顾与总结,从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推论,进一步认识到肾阳虚证涵盖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并得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有具体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的结论.强调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的互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中医院校学生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就业意愿,为医养结合机构培育高质量中医医养结合人才及医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湖南中医药大学300名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x2检验单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医院校学生对医养结合机构就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影响中医院校学...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反思——对中医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社会上关于中医教育的一种误解是,传统的中医教育主要是以“师徒授受”和“家传”的方式进行,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是随着近代西方院校的教育模式传人我国,才随之出现,或者干脆就认为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才出现中医院校教育模式。但其实在我国历史上,中医教育是最早也是唯一形成学校系统的专科学校,我国以国家力量举办医药学校从南北朝开始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晋至五代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进步,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和教育工作也随之逐步兴起。在政府行政力量支持下的中医学校教育,在普及中医药知识,培养和选拔中医药人才,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外交流和教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使中国许多医药学名著和传统医药成果,流传国外,至今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7.
大塚敬节(1900-1980年),这是每一个中医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生前致力于汉方医学研究和普及,并对中日文化交往抱有极大热情。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探讨了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在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优势;最后提出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发挥中医药调治亚健康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必须以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为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同病类证的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辨病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扩展和延伸,是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复方丹参滴丸能在美国FDA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作为适应症,与国际惯例和现代医学实行了接轨.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丰富中医辨病论治的实践,这些取决于我们能否突破常规,为这一创新思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0.
同病类证的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辨病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扩展和延伸,是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复方丹参滴丸能在美国FDA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作为适应症,与国际惯例和现代医学实行了接轨。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丰富中医辨病论治的实践,这些取决于我们能否突破常规,为这一创新思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总结了国内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浙江、上海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研究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课题组科研水平层次不一、课题规范实施难度较大、课题成果质量不等、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优势及发展前景。方法:分析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病因、机制.探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遗传易感性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为对高危人群进行预测,对亚临床期及塌陷前患者作出诊断,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的精确化、客观化、规范化,以及提高中医药防治本病的水平,从遗传学角度探讨股骨头坏死对酒精敏感性的关联,揭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寻找酒精敏感性的个体差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结论:通过观察个体差异及遗传因素对酒精的敏感性,探讨个体遗传对酒精敏感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高危人群的确立,为亚临床期、塌陷前期的诊断以及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有着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古籍是指抄写或印刷于1911年以前,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文献宝库,是培养热爱中医、能熟练运用辨证论治方法及中医理法方药治疗各种病证的铁杆中医的生动教材。过去许多中医名家就是沿着一面苦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中人才队伍、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平台(临床科研共享平台、黄疸文献数据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平台)、临床与科研的规范管理、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强调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及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本文的论述,以期为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中医高等本科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加上教材的局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为欠缺。随着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当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笔者创新尝试以中医高等院校书院模式的课外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中医杂志》,组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在中国和东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350年以前西方学者了解到了中医药,但直到过去30年中医药在西方从未流行过。针灸在20世纪70年代以及中草药在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开始流行。尽管大量的西方民众欢迎并接受中医药,但大多数的西医师却并不高兴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中医药依旧像一个可疑的入侵者。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之间的冲突终究会发生。无论如何,在医学史上这是传递不同文化的必经之路。本文所述的“CHN”(中草药肾病)故事是一个关于中医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中医辨证这一关键理论基础提出思考。认为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应包括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而西学中教育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以第四批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以下简称四批全国西学中项目)为例,以实证研究为依据,从政府主办、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定位精准、构建科学课程体系,严控质量、把控实时教学效果,深入临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现场教学、认识中医药文化内涵,价值引领、强化软环境建设六个方面,全面梳理项目实践历程,总结经验,思考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林龙  熊浩  王明潮 《光明中医》2012,27(11):2157-2161
目的了解广东省高年级中医学生及临床中医师对继续学习中医经典重要性的认识及学习情况,寻求中医经典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方法以800名中医学生及180名中医师为样本,利用spss15.0统计分析。结果 97.7%的学生和94.7%的中医师认同继续学习中医经典的作用;仅4.2%的学生和4%的中医师认为继续学习中医经典的气氛很好;不同学院中医经典继续教学质量存在差异(P<0.05);64%的学生和54.2%中医师认为中医经典缺乏教育平台。结论中医经典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可程度高,但中医教育系统目前存在与临床脱轨及缺乏平台等问题,需要完善教育体系并建立更多更可行的学习平台,促进中医经典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