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上皮内瘤变是指胃黏膜肿瘤性增殖未向黏膜固有层浸润前的病变,是重要的肠型胃癌前病变,逆转胃上皮内瘤变是胃癌防治研究的关键,徐力教授对该病的诊治颇有经验,并创制逆转胃上皮内瘤变的专用方“逆瘤方”,临床效果显著。现对徐力教授逆转胃上皮内瘤变的治疗经验和“逆瘤方”的组方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同行交流,提升中医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临床难治性疾病,据统计,Hp感染占慢性活动性胃炎的80%~95%,是慢性胃炎的首要病因[1],Hp感染的持续存在导致炎症持续活动,最终导致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肠化及上皮内瘤变,根除Hp感染可阻断慢性胃炎的活动性,减轻临床症状,并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肠化等病理改变得到逆转~([1]),西医治疗除针对Hp感染等病因治疗外尚缺乏其他有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其宏观及微观诊断要点。将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检查确诊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组30例,胃阴虚证组30例,脾胃湿热证组30例,观察各组患者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候的慢性胃炎患者在胃镜下呈现的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通过总结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胃黏膜象和病理特点,提出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和微观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糜逆瘤方治疗疣状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1例胃复春片,4片/次,3次/d。治疗组21例消糜逆瘤方(太子参、炙黄芪各10g,炒白术、茯苓各15g,半夏10g,黄连3g,蒲黄、五灵脂、丹参各10g,鸡血藤15g),1剂/d,水煎20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胃黏膜、症状评分、病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疗效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镜疗效、病理学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糜逆瘤方治疗疣状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饶晶  吴耀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8):1591-1592,1594
目的:观察“胃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子“胃萎方”治疗,对照组30例子中成药“胃复春”治疗,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变化。结果:“胃萎方”对胃镜征象、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疗效优于“胃复春”(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胃萎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②“胃萎方”对患者胃黏膜镜下改变,病理改变有明显逆转作用。③“胃萎方”有明显抗Hp作用。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RE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中医证型、舌象及食管黏膜胃镜下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102例RE患者中,病程较短者以热证、实证多见,病程长者以虚证多见,不同病程的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胃镜下分级为Ⅰ级的患者多为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Ⅱ级者多为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证,Ⅲ级者以脾胃虚弱及胃阴不足证为主,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镜下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RE患者在脾胃湿热及肝胃郁热证型中分布较多,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黏膜粗糙不平的RE患者以淡红舌多见,其他食管黏膜各损伤类型均以红舌常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出物增多均以薄黄苔多见,黏膜粗糙不平以白腻苔多见,舌象与食管黏膜表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中医证型与病程、胃镜下表现、Hp感染之间以及RE舌象与食管黏膜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健脾祛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胃炎伴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临床疗效及对胃黏膜肿瘤高危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口服健脾祛瘀解毒胶囊模拟剂+叶酸片;观察组口服健脾祛瘀解毒胶囊+叶酸片模拟剂,疗程12周。进行治疗前后电子胃镜检查,对胃镜下黏膜征象进行评分,并进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萎缩、肠化生、炎症和异型增生情况评分;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胃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增殖相关的核抗体(Ki67)、肿瘤蛋白53(P53)和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蛋白;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下黏膜征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黏膜白相、颗粒增生、血管透见、胆汁反流)评分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两组患者萎缩、肠化生、炎症和异型增生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胃脘胀满、胃痛、食少纳呆、早饱)评分和中医症状总...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146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溃疡病的证型特点。方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期、分型及舌象、脉象、胃镜观察。结果: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并多见于溃疡活动期,而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愈合期和瘢痕期。胃镜征象与中医各证型之间有密切联系,而溃疡各期与舌象、脉象之间也有密切联系。Hp阳性者以实证多见,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分布例数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结论:消化性溃疡其分期、分型与胃镜征象、HP感染及舌象、脉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中医症状及证候与胃镜象的关联性,建立CG中西医辨证和辨病的联系,提高诊断水平,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CG中医症状、体征和证候与胃镜象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对CG患者的胃镜象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共提取23个胃镜指标进行分析,镜下改变包括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溃疡等;病位有贲门、胃窦、胃体等;病理改变有幽门螺旋杆菌(Hp)、活动度、慢性炎症等得出CG患者胃镜象与症状、面色、舌象、脉象、证候有相关性。结论:CG中医症状、体征和证候与胃镜象指标有一定的联系,为以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多见(23.4%),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0.7%)、肝胃气滞证(19.2%)、胃阴不足证(13.3%)、肝胃郁热证(12.1%)、胃络瘀血证(11.2%)。②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55.3%,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最高(72.9%);不同中医证型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方面,总检出率为53.8%,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活动性炎症检出率最高(71.4%),其中中度、重度活动性炎症占比分别为37.1%和27.1%;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活动性炎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胃黏膜组织萎缩方面,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占比最高,分别为43.0%和27.8%;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肠化生程度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发生率较高;脾胃湿热与Hp感染密切相关,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1.
马志勇 《河南中医》2020,40(2):267-270
目的:观察自拟理气调胃汤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脾胃病科治疗的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理气调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征象、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 5%,对照组有效率为7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食欲减退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皱襞变薄变平、黏膜血管网显露、黏膜颗粒状征象、黏膜结节状征象等胃镜下征象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Hp根除率为90. 0%、复发率为12. 5%,对照组Hp根除率为72. 5%、复发率为32. 5%,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Hp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拟理气调胃汤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增强Hp清除效果,促进胃黏膜康复,且对胃黏膜萎缩腺体、肠化和不典型增生有明显的改善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且行外科手术的患者120例,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对照,分析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0例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活检及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确认为胃浸润癌的患者116例,其中电子胃镜活检确诊28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79例,两者占92.2%;对于肿瘤2 cm、肿瘤高~中分化及内镜Ⅱ分型的患者,电子胃镜活检的相符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轻~中度胃炎患者,电子胃镜活检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胃镜病理诊断可发现大部分胃部病变患者,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病变加重的可能性很大;肿瘤2 cm、肿瘤高~中分化、内镜Ⅱ分型及重度胃炎都会使电子胃镜活检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的相符率下降,故在临床上应对患者定期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准确诊断出患者胃部疾病。  相似文献   

13.
胃上皮内瘤变(GIN)是胃黏膜发生癌变前的一个特殊阶段,逆转GIN对于胃癌的预防至关重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内镜下微观病理表现,伴发GIN的慢性胃炎可以“痞积”作为其中医病名。本病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弱,湿热痰瘀毒互结,治以健脾养胃、行气利湿、化痰祛瘀、解毒散结,临证需辨清寒热,重视消痞化积,以达到逆转上皮内瘤变的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对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采用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病理评分、Hp感染根除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主症、次症评分,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GR、G-17、PGⅠ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胃镜下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中医证侯评分、病理评分及胃镜下黏膜组织症状均明显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体质类型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变大小、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了方便统计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患者年龄分为≤30岁、31~55岁、55岁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变部位分为胃体、胃窦、胃底、贲门、多发五组,病变大小分为0.5 cm、0.5~1 cm、1 cm三组。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HP情况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理级别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两组,萎缩、肠化及HP情况根实际情况分为"阴性""阳性"两组。分别比较以上指标在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分布情况,判断其统计学差异性。同时对以上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配对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在辨证类型分布方面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胃络瘀阻证为主,女性患者以脾胃气虚、胃热阴虚证为主。不同年龄段患者其中医辨证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0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脾胃气虚证为主,30~55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及脾胃气虚证为主,55岁患者则以胃络瘀阻证为主。不同病变部位的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病变以脾胃气虚证为主,胃窦病变以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底病变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贲门病变以脾胃虚寒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多发病变则以胃热阴虚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萎缩和非萎缩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萎缩阳性的患者辨证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萎缩阴性的患者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及胃络瘀阻证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胃上皮内瘤变患者其性别与发病部位呈显著相关性,年龄段与HP感染情况、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发病部位与性别、病变大小及HP感染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萎缩情况与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以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体质分型与年龄、病理类型相关,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萎缩情况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CNAG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Hp感染情况、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病理学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率最高。98例患者不同证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证患者伴糜烂及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肝胃不和证患者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98例患者胃镜下伴糜烂、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及黏膜水肿、渗出4种胃镜像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患者活动性百分率最高,脾气虚证患者慢性炎症百分率最高。98例患者病理结果中,活动性及慢性炎症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AG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并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高危疾病,该疾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免疫、胆汁反流、遗传、放射等因素有关[1],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脘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是其常见临床表现[2]。CAG的诊断常辅助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理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变薄、黏膜基层增厚,胃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腺或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3]。该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胃黏膜和腺体进一步萎缩可发生癌变,癌变率高达10%[4],故该疾病的早期治疗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关注。西医治疗主要以去除病因为主,常用药物为抑酸、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促进剂、抗Hp治疗等,效果不够理想[5]。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以改善临床观症状,而且能够阻断、逆转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6],目前常与西药联...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索、归纳、总结中医胃病辨证分型与胃镜象、组织病理、Hp感染的相关性,针对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3个病种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像及病理相关性,以及Hp感染与胃病中医辨证分型、舌象、胃镜像的关系进行总结整理。参考文献19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舌象变化与胃食管反流病内镜像、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1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舌象,并与患者胃镜像及Hp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舌色淡白、红、暗红(绛)、紫的变化对应胃粘膜苍白水肿、充血、红斑、糜烂的改变;Hp感染阳性率与舌苔的关系为黄厚腻、光剥〉白犀腻〉少或无苔〉薄黄〉薄白。结论:舌象变化与胃食管反流痛内镜像、Hp感染存在相关性,舌色的变化可反映胃粘膜色泽的变化,舌苔变化可反映Hp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20.
对脂肪肝中医证型及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丽华 《光明中医》2007,22(6):85-86
目的:通过对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的观察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型及治疗.方法: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技术委员会制订的脂肪肝辨证标准,按照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象、脉象情况分别进行观察,记录120例B超诊断为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得出各个症状及各个证型所占得比例.结果:脂肪肝的患者临床以胁肋发胀,腹胀,纳呆,便溏,身倦乏力,尿黄,舌暗,舌淡,苔黄腻或苔白腻,脉弦等症状、体征为多见,既有肝郁脾虚之证,又见痰瘀阻络之证.结论:多数脂肪肝患者属肝郁脾虚挟痰挟瘀证型,故我们在应用疏肝健脾、活血祛痰中药治疗时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