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执业药师在精神科门诊药房开展药物咨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医院精神科门诊药物咨询的20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00例行常规咨询,观察组100例由执业药师开展咨询服务,比较两组咨询服务的开展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和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执业药师在精神科门诊药房开展药物咨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可提高患者对药物咨询服务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加强调剂管理在药房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常规药品调剂管理的患者220例为对照组,选择医院2017年收治的220例患者为观察组,加强调剂管理措施,将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调剂时间、取药等候时间、药品核对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错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房药品管理中加强调剂管理措施,便于提高药品管理的日常工作效率,减少用药错误事件,缩短等候取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医院合理用药三级监管体系的构建及其实际应用成效。方法:医院于2018年7月~2019年1月构建合理用药三级监管体系,抽选此期间行药物治疗患者136例为观察组,加强门诊药房药物管理;抽选2018年1月~2018年6月合理用药监管前收治患者136例为对照组,行常规用药管理体系,指导用药,比较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药物费用开支。结果: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门诊药物开支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经构建合理用药三级监管体系,加强门诊药物管理后,用药不合理情况显著降低,并进一步规范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降低了患者药物开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药房用药咨询情况,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门诊药房药物咨询登记表中的400份咨询记录,对咨询内容和涉及的药物品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咨询内容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涉及的药物多为心血管用药、抗生素、消化系统用药等。结论: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意识有待提高,临床药师应重视用药咨询,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信息化短信提醒、微信服务等多维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按科室选取医院门诊药房取药患者160例,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导出患者用药信息。对照组采用传统药师服务;观察组采用信息化手段,定时发送短信提醒用药,微信公众号发送健康教育知识和微信群督导管理和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漏服概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现代信息手段的药学服务模式,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增加医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门诊药房实施优质服务管理的对患者门诊药房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针对门诊药房服务患者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完善制度,加强优质服务管理。以加强优质服务管理前后患者的满意度为依据,评价优质服务管理的实施效果。以实施前2014年1~3月的在门诊取药的240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实施后把2014年4~6月的2400例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2312例(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85例(78.54%),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药房进行人员管理、药品质量和调剂管理、服务流程和药品咨询,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既提高了患者对医院门诊药房的满意度,又提高了医院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中对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医院于2021年3月开始在合理用药咨询门诊实行中西医结合模式,选取2020年8月—2021年2月于医院进行合理用药咨询的39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另选取2021年3月—2021年9月于医院进行合理用药咨询的39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对两组合理用药咨询效果、合理用药咨询门诊服务评价、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用药咨询答复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9.74%,平均用药咨询时间(6.36±2.0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0.51±3.18)min;观察组合理用药咨询门诊服务评价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剂量问题、剂型问题、处方问题、漏服、重复用药)10.26%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观察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胃肠反应、肝肾损害、神经毒性)2.56%明显低于对照组20.51%(P<0.05)。结论 使用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后,门诊用药咨询答复率得到有效提升,门诊平均用药咨询时间较以往减少,合理用药咨询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800份医院门诊药房方剂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医院门诊药房常规管理方案,精细化管理组实施医院门诊药房精细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医院门诊药房方剂合格率;取药等候时间、单方调剂时间、药房工作人员日调剂量。结果:精细化管理组医院门诊药房方剂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细化管理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调剂时间短于对照组,药房工作人员日调剂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有效提高患者取药的满意度,缩短取药等候时间、单方调剂时间,提高药房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增加日调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与分析建立以JCI标准为基础的心血管内科用药管理制度。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用药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用药、药品管理、人员管理,予以观察组患者以JCI标准为基础的用药管理制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差错发生情况、取药错误情况及两组药品质量检测。结果:观察组药品质量检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差错率及取药错误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JCI标准下完善用药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避免了用药差错和取药错误情况发生,药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使得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双重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化管理结合药物合理分类在门诊西药房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医院门诊西药房常规管理阶段的数据纳入到对照组,将2017年医院门诊西药房实施数字化管理结合药物合理分类的数据纳入到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数字化管理结合药物合理分类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比较两种管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门诊西药房药品盘点时间、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报损率均低于对照组,账实相符率高于对照组相符率,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门诊西药房的管理中采用数字化管理结合药物合理分类,能够改善药房的内部工作效率,并提高服务患者的能力,从而提升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S现场管理法在门诊药房处方调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医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共计5 430张处方纳入研究,按制度完善前、完善后分组。将制度完善前(2017年7~12月)处方单2 715张为对照组,实施5S现场管理法后(2018年1~6月)2715张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取药时间、药物盘点时间及各因素差错率。结果:观察组取药、药物盘点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完善药品管理与发放制度能够有效提高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减少取药、盘点流程时间,降低差错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药学管理对全程化药学服务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医院未加强药学管理前一年的药房资料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并将加强药学管理后一年内的药房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将两组案例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加强药学管理对全程化药学服务的作用。结果:观察组药品的使用流程更加规范化,患者的按单取药率、药房药品的盘点时间、账目的合理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就诊患者对诊断用药的满意度、取药等待时间的满意度、药品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也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P0.01)。结论:通过加强药学管理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药房管理混乱的现象,提高药房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区域医疗联合模式对神经内科创新药学服务的管理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3月~2018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学管理,按照临床合理用药规范用药,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给予区域医疗联合模式进行管理。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用药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不合格发生率、处方不合格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药品使用准确率、药品使用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配合用药准确率、药品发放规范率、药品保管规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学区域医疗联合模式对规范医院科室药品的管理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改善药品管理质量,提升用药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住院部药房药品调配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为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药房药品的合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7月医院住院部药房的药品调配情况,将此阶段作为对照组,于2016年8月~2017年2月在医院住院部药房开展QCC,将此阶段作为观察组,评估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并比较QCC开展前后住院部药房的药品调配差错事件发生率及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结果:观察组的药品调配差错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工作人员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QCC可降低药品调配差错事件发生率,提高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对住院部药房的药品调配管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门诊西药房的数字化管理措施,分析其对药品管理与发放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30例医院门诊药房药师,作为临床研究对象。2016年6~12月期间行门诊药房常规管理,设为对照组;2017年1~6月期间加行精细化管理,设为观察组。总结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应用,分析其应用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药品盘点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张调剂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等候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报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账实相符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药品差错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化药品管理与发放流程,避免药品差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目视管理在心血管外科监护室药物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于2018年9~12月对心血管外科监护室药物进行目视化管理,抽选管理前3个月内行药物治疗患者121例为对照组,同样抽选目视管理后3月内接收药物治疗的121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取药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用药事件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且观察组取药、用药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心血管外科监护室药物目视管理,可有效降低不良用药事件发生率,并可显著缩短取药、用药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并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风险管理应用于社区门诊输液室药品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中心卫生院输液室输液的170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分为对照组8525例和观察组8565例。观察组用药全程采用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用药管理。比较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护士药物配制错误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药物不良反应、护士配药错误等方面显著减少,患者及家属对用药过程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社区门诊输液室的药品管理,能显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护士配药错误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及家属对输液过程的满意度,有效减少输液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强门诊药房药事管理对降低药患纠纷事件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门诊药房就诊12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医院门诊药房发生药患纠纷事件的数量;通过提高工作人员能力、加强药品质量监督、加强药患交流等方法加强门诊药房管理后,随机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医院在门诊药房进行就诊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对发生门诊药房药患纠纷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加强门诊药房药事管理对降低药患纠纷事件的意义。结果:观察组药患纠纷的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医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加强门诊药房药事管理,能够降低药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新昌县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实施优质服务前后的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患者满意情况和相关差错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方法:随机选取开展优质服务前于新昌县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取药的21980名患者或其家属为实施前组,随机选取开展优质服务后于我院门诊药房取药的22626名患者或其家属为实施后组,对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患者对药房服务满意度和相关差错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工作人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服务流程和规避纠纷能力等执业能力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服务前后,患者对于便民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和用药咨询等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差错数、购药等候时间和药品投诉数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实施优质服务后,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患者对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和相关差错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药品分类的管理制度对中药房药品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医院中药房350种中药饮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饮片常规管理方法,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医院中药房350种中药饮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饮片药品分类的管理制度,为实施后。统计分析实施前与实施后中药饮片应用合理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药房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后,处方调剂差错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 0.05);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 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P 0.05)。结论:实施中药饮片分类的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剂科中药房可有效促进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明显降低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