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和管理办法。方法:分析实施前的2016年消化内科100例患者护理情况,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并于2017年收治的100例患者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在护理工作中采取防范风险管理的方法后,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在使患者得到安全护理的同时,也减少了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患者的满意度也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警示标识管理在减少消化内科患者发生不良风险事件中的作用。方法:从2019年1月起调整消化内科护理管理方案,制作警示标识,实施警示标识管理,包括引导标识、药物标识、提示标识、风险标识等,明确各项警示标识的使用方法,通过警示标识来提醒护士和患者,避免工作遗漏、误差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为实施后;分别统计实施前(2018年)和实施后的护理工作情况,于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200名患者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后消化内科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消化内科患者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警示标识管理应用于消化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能够显著降低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风险警示录在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16年肝胆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护理风险因素,结合其护理特点和临床实际,对危险沟通、危险医嘱、危险药品、危险操作进行区分,制定风险警示录并实施于2017的护理管理中,比较应用风险警示录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前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实施后;实施后危险沟通、危险医嘱、危险药品、危险操作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中应用风险警示录效果十分理想,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预警和识别能力,还能规范护理操作流程,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警管理在妇产科安全管理质量提升中的意义。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20例患者根据管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警管理。比较两组科室安全管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疗设备仪器、药品安全、专业能力、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意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相关缺陷事件发生率、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警管理在妇产科安全管理质量提升中具有明确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疗风险预警管理在内科临床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内科临床管理工作中的医疗风险因素并根据操作、医嘱、药物和沟通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预警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管理工作中。结果:在内科临床管理中实施医疗风险预警以后医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不良事件明显减少(P0.05)。结论:通过在内科临床工作中使用医疗风险预警管理,能提高在内科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医疗质量,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操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的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构建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通过安全监控网络、应用风险筛选和预警工具,实现安全评估提醒及安全措施的自动推送,制定风险控制制度及流程,比较应用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结果:构建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后,护理不良事件(病人跌倒坠床、给药错误、发生压疮、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构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能够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及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效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三方协同管理对消化内科安全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462例患者,2016年收治的2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1~10月收治的22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管理方案,观察组则采用医生、护士、家属三方协同管理,在传统护理管理基础上增加医疗管理和家属协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对安全管理制度的依从性,统计两组患者跌倒、坠床、走失、并发症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医生、护士、家属等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三方协同管理制度应用于消化内科,能够有效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13~2014年消化内科100例患者护理情况,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并与2014~2015年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之后的100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之后,护理事件发生的次数明显降低,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0.05),护理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既可以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保障护患安全,同时又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定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用药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医院自2018年1月起制定并实施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药品摆放制度、专职发药制度、色标区分制度、出院用药制度等,2018年为实施后,2017年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考核形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用药安全管理认知水平。结果:实施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上报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护士的基础用药安全、糖尿病专科用药安全、药品管理制度、错误用药处理办法的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问题制定专项管理对策,能够有效提升用药安全管理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用药安全认知水平,促进了管理质量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泌尿外科用药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成效。方法:自2017年5月起在泌尿外科病区构建用药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制度包括药品分级管理、药品存放管理、药品识别管理、药品标识管理、高危药品管理等,并建立了完善的药品安全使用流程,将药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用药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后实施1年,比较实施前后泌尿外科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满意度问卷了解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实施后泌尿外科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95%,显著低于实施前的3.84%(P0.05);较实施前实施后医生和护士对用药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均显著提升(P0.05)。结论:应当重视用药安全问题,针对科室当前情况构建用药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地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了整体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口腔科安全管理质量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对策,分析管理效果。方法:2017~2018年期间在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病情因素、患者心理因素、不良事件管理、安全管理流程、专业技能、风险意识、医患沟通、环境因素、治疗因素设为自变量,将口腔科安全管理结局设为因变量,进行口腔科安全管理的质量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2017年实施常规管理方法,为实施前;2018年参考口腔科安全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进行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优化,为实施后。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病情因素、患者心理因素、不良事件管理、安全管理流程、专业技能、风险意识、医患沟通、环境因素、治疗因素均为口腔科安全管理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实施后口腔科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安全管理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口腔科安全管理方法的优化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新生儿科病房于2017年1月起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所有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预警评分以确定风险程度,根据预警评分危险程度展开护理。观察应用后2017年1~6月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情况。同时选择未实施早期预警评分前的2016年7~12月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比较实施前后的数据差异。结果:实施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后,新生儿科的整体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消化内科病房高龄患者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以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保证患者安全。方法:成立消化内科安全隐患控制小组,分析导致消化内科病房高龄患者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建立风险小组,实施风险管理,加强药物管理,监护重症对象、并发症预防机制等。结果:通过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减少了消化内科高龄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实施过程中仅发生3例不良事件,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高。结论:加强风险管理,监督用药安全,预防并发症,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消化内科高龄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5W2H分析法在提高中医消化内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医院消化内科于2020年1月开始实施5W2H分析法开展护理管理。2019年中医消化内科的患者及护理人员设为实施前研究对象。2020年中医消化内科的患者及护理人员设为实施后研究对象。比较5W2H分析法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评分及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5W2H分析法开展中医消化内科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预防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眼耳鼻咽喉科的护理不良事件,针对性制定防控管理方案,提升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对2018年的4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包括给药错误、跌倒或坠床、烫伤、静脉治疗问题、管路事件、护理风险等,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护理防控管理对策,并于2019年1月起开始实施,比较2018年和2019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2019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9起,明显低于2018年的43起(P0.05);2019年的风险评估、风险上报、应急处理、制度执行评分均显著高于2018年(P0.05)。结论:针对眼耳鼻喉咽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制定防控管理对策,能够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医疗安全管理中应用危机预警体系的效果。方法:医院从2015年2月开始将危机预警体系应用到耳鼻喉科医疗安全管理中,2014年1月~2015年1月为实施前,2016年1月~2017年1月为实施后,探讨医院实施危机预警体系后耳鼻喉科管理水平。结果:实施后耳鼻喉科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危机预警体系应用到耳鼻喉科医疗安全管理中,可以显著降低耳鼻喉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血液净化中心安全管理中实施"差错共享"不良事件管理模式对服务管理体系的效果。方法: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8年1月起开始实施"差错共享"不良事件管理模式,统计2017年进行血液治疗例数共62 180次,实施管理后即2018年进行血液治疗例数共93 220次。基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全管理现状组建血液净化风险分析小组,对近些年来差错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方案,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和安全管理制度,研发并应用血液净化差错共享网络上报系统,构建非惩罚性差错报告与差错共享体制,并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比较"差错共享"不良事件管理模式应用效果。结果: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全管理中实施"差错共享"不良事件管理模式后,统计差错发生情况和重复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实施后均有显著降低(P0.05)。差错事件主动上报率有显著上升(P0.05),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认知率与对待报告的态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差错共享"不良事件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血液净化中心安全管理质量,既能提升医护人员风险意识,还能有效降低差错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在血液净化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实施前的2016年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安全管理事件,并且自2017年开始尝试通过推行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制度的方法。比较分析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重复发生率、上报率及护理人员的态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制度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重复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外,护理人员对上报目的的知晓情况,及对共享不良事件预警作用的态度,与实施前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在血液净化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可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和管理价值。方法:医院胃肠外科于2018年6月起将构建的胃肠外科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纳入胃肠外科的医疗风险管理中,根据质量控制体系的架构情况,设计胃肠外科风险管理质量评分方法,2018年6月为实施后,2018年5月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风险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患者的保证体系、术前管理、术中管理、术后管理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构建的胃肠外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能够有效指导医院风险管理,并提升管理质量和优化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7年1~8月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4例患者,根据时期分组,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实施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宣教、护理安全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消化内科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