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医药院校创新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医药院校沿用的基础课、临床课、毕业实习三部曲培养模式,是导致中医药人才成长缓慢及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原因之一.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才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倡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目的 "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旨在为高等中医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分析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家全国知名中医药大学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特色,总结其在学位类型协同、课堂内外协同、校内外协同上的成功经验,从制度管理、资源分配、机构运行、考核评估角度提出推动协同创新理论下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的长效机制,利用系统化、协同化管理、使研究生教育在严密规范的协同育人平台上,充分发挥合作优势,打造卓越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水清 《中医教育》2004,23(3):18-20
从提高对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在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以及要敢于创新和不断创新等方面对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人才观的变革。传统人才观念已不再适应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育,才能既跟得上时代步伐又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出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探索"课堂派"在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文章从"课堂派"的定义与特点、在药理学课堂中的实施具体方案、应用前景以及存在不足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课堂派"在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课堂派"在药理学教学改革中的优越性,可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强化学习效果,也为培养"互联网+"时代背景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大健康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笔者导师团队通过在中医药院校统一教育模式下,结合中医类本科师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实验室开放中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及措施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中医药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但要培养出高素质拔尖的创新中医药人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研究,建议采取着力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专门人才,积极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复合型人才,完善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制度等措施,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阻碍了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因此,积极探讨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法已是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的现状,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探讨通过开展多方协作的互动式培养新模式,拓宽思路,全方位地引进社区中医药人才,提升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水平,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人才的福利待遇,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以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让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之举。近年来,福建省通过搭建五大平台推动中医药人才传承,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文章力图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中医药人才传承存在的中医药事业投入不足、中医药人才传承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受限或滞后、中医药人才传承导向淡化传统与偏向西化、基层中医药人才传承困难重重等问题,提出应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强化中医药人才传承资金保障;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加强中医药人才传承队伍建设;调整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导向,突出中医药文化传统;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传承等四个方面的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传承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应的中医药人才建设成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的关键。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学科建设直接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人才素养。文章主要探讨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问题,从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中医管理学科建设水平,培养更多的中医药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将Arduino开源硬件引入中医药信息学教学中,尝试对现有课堂和实验教学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应用能力,以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学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医药+信息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通过系统化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意识的两方面观点,论述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的优点,旨在应用新的方法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培养出知识面广、创新精神强、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这个特殊群体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评价工作中仍存在大量的主观经验现象,评价指标或一成不变或缺乏科学性,难以真实反映人才的价值,不能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管理提供较准确的依据,甚至挫伤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积极性。结合我院近十年69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问卷调查和关键人访谈,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评审和提问,初步确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形成初始框架;在所建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利用专家咨询法,建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将评价指标按层级不同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并把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地组合优化、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结构。同时进一步思考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如何体现中医特色;医院在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创新,建立多元化培养途径,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平台"和"人才"三个要件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医药事业,重点要加强中医药人才的教育,而对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主要应从建立基层中医药人才专业学习的激励与社会保障机制,建立适合基层中医药人才专业学习的渠道和方法2个方面着手,重点培养出一批基层中医药人才骨干队伍和领军人才,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承办的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培养工作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其结合中医药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强调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统一,培养现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探索中医药人才与博士后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注重理论研究、学术访谈、临床实践等形式,深入挖掘合作导师的学术思想,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6.
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医药传承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但目前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尤其紧缺精通中医药翻译和国际贸易服务的人才。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积极合理地开设课程,选择教材,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完善考试制度,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7.
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医药传承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但目前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尤其紧缺精通中医药翻译和国际贸易服务的人才。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积极合理地开设课程,选择教材,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完善考试制度,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是推动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就"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培养"一带一路"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中医研究生来华教育。通过思考当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订单式"培养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提升师资和教材水平,加强质量控制,以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国家需求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助力中医药的"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受到了科研人才短缺的局限。近些年,中医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联合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在全国各地兴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3种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论述,提出优化人才联合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