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总结戴永生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经验,阐述"土虚火浮"证之口疮病的发病机制。戴永生教授认为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联,根据中医五行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证经验结合中医理论"肝经络舌本",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肾经挟舌本",其认为复发性口疮与脾胃功能下降,心、肾之火上炎等密切相关。其中,"土虚火浮"作为戴老辨证复发性口疮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是其多年临证经验总结所得,其意包括土虚指脾(胃)土气虚,火浮有三:一指土中之火上浮,二指心火亢浮,三指脾气下流,肾中阴火逆浮。针对该证戴老常用补土伏火之法,每获良效。故此,文章欲通过学习戴永生教授灵活运用中医经典知识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旨在为今后治疗复发性口疮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王好古三阴证理论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临床运用王好古三阴证理论进行治疗的3则医案,分析病症特点和遣方用药过程,分析证治规律.结果:对3个医案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以王好古三阴证理论指导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王好古三阴证理论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阴证辨治,以脾胃虚寒证、心肾阳虚证,以及寒热胜复,...  相似文献   

3.
心脾积热型口疮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西医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依据病因将其分为不同证型。"火热"是口疮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小儿口疮以心脾积热为主,此型主要病变在脾与心,故治宜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兼顾护脾胃。泻黄导赤散是由泻黄散和导赤散组合而成,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以泻黄导赤散加减治疗该病常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之说入手,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相结合,初步探讨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治规律.急性盆腔炎以三阳证为主,极少见三阴证,三阳证中以少阳证最常见,亦常出现太阳少阳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三阴证为主,未见三阳证,常见厥阴证、少阴证、...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85-787
<正>2详辨阴证尤精阴火一般研究《伤寒论》者,多详于三阳证而略于三阴证。实际上,阳证易辨易治,阴证难识难疗。元.王好古云:"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若夫阳证,热深而厥,不为难辨;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阴证略例》)。郑钦安对阴证辨识作了全面的论述,唐步祺赞称"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6.
基于心主神志导致的失眠,主要有火热扰神与心神失养。火热扰神引起的失眠为阳证失眠,心神失养引起的为阴证失眠,阴阳中又复有阴阳。此理论有利于临床对失眠初步定性,用药方面运用正治原则,以偏纠偏,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平等属性治疗阴证阳证失眠。治疗阳证失眠药物偏于寒凉,阳中之阳证失眠要泻亢盛之实火,寒凉之性较为明显;阳中之阴证失眠当滋阴清热,寒凉之性不明显,微寒较为缓和。治疗阴证失眠药物以平为主,偏于温,阴中之阴证临床较多,当温补但又不能过于温燥,温燥太过不利于阳气入阴,以平为主微温即可;阴中之阳证,如痰湿、瘀血引起的失眠,此类证型临床所见相对较少,用药在偏温的基础上,加用祛痰、化瘀去实之品。  相似文献   

7.
喉痹为咽喉疼痛或梗阻不利或声音嘶哑之证,虚实寒热外感内伤皆可使咽喉机窍不利,阻痹为肿为痛为嘶哑。临床上属火者居多,寒者百中难得一二,故世人多用清凉解毒或养阴利咽之品治之,对于阴证喉痹,临床每易疏忽,若辨证不准治疗不当不仅无效甚则会带来不良后果。今结合临床,谈谈笔者对阴证喉痹的认识与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8.
胡永生 《河南中医》2004,24(12):61-62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生甘草7味药组成。主治外科一切阴疽,为治疗阴证疮疡之名方。余在临床,除用其治疗阴证疮疡外,还用于内科、五官科某些疾病,辨证属阳虚寒凝者,疗效堪称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皮肤病的辨证包括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由局部辨证的阴证和(或)整体辨证的阴证(阴证、虚热证以外的虚证、寒证)就构成了本文所说的广义阴证,其影响因素包括:病邪致病特征如寒、湿之邪单独引起以及不同病邪合并引起的症状体征,脏腑病理生理特性、患者的体质特点以及药物等治疗对证候的影响。对皮肤病广义阴证的处理,要在明确患者局部辨证、整体辨证表现的基础上,结合病史、治疗史及病情轻重缓急进行灵活施治。对皮肤病广义阴证的把握,有助于于提高中医皮肤科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口疮属于中医学"口疳""口糜"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将口疮的病因归于"火"。《外科正宗·卷之四》从口疮病位表现而辨虚实,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肉桂味辛甘,性热,功可温中逐寒,宣导血脉,纳气归肾,引火归元。刘喜德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教学、科研、医疗等工作,认为治疗口疮首当辨虚实寒热,临床实热者居多,虚寒者亦常见,寒热错杂证  相似文献   

11.
用阳和汤治疗辩证属阴证的肿瘤患者,运用阴阳辩证法则,根据肿瘤部位,脏腑经络、发病年龄、性别、手术、放疗、化疗时序、一般状况等,随证加减变化;"阳"为其方定性:温阳之方,适用于阳气偏虚的阴证;"和"为其方定度:温和、平和之方,非竣猛之剂,以和为用、以和为度。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郑亮教授认为口疮发病本质为内有积热,病变部位涉及心、脾、胃,属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多见反复发作而难以根治。该文介绍郑亮教授运用黄连阿胶汤合导赤散治疗口疮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郁乃痤"探讨痤疮的辨病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旭  刘瓦利  许铣 《北京中医药》2009,28(4):273-275
通过分析痤疮中医辨证治疗现状,强调辨病在痤疮诊治中的重要性.同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经验,认为"郁乃痤"概括了痤疮发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对痤疮的辨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指出"阳郁"是贯穿痤疮发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主线,痤疮的辨病治疗之关键应当是"郁",而不是"热";提出痤疮也存在阴证、寒证,临床可见痤疮阳郁寒凝证型者.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口疮,属于祖国医学“口疮”中之虚证。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治法虽多,但难尽撤。笔者学习前贤经验,结合自己临床体会,自1975—1981年根据临床辨证,运用自拟方青芪饮加减治疗慢性口疮46例,获得满意疗效。兹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即辨阴证、辨阳证、辨阴阳错杂证的诊疗体系,并把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作为概括其他辨证方法的方法。该方法是云南中医学院林亚明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林教授认为以"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来指导,能提高分析疑难、复杂证候的辨证准确性,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  相似文献   

16.
继承张珍玉教授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火郁"为"心郁";"火郁发之"理论启示"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心郁"乃为心"主通明"、"主降"之特性受到抑制,进而使心之功用失常产生疾病;治疗思想为"顺势而治",治疗法则为"发之",如疏通气血、活血祛瘀、通阳、调神、散热泻火等均属"发"法范畴。同时,结合张珍玉教授治疗口疮之病案,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其临床治疗用药加以分析,进一步阐释"火郁发之"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手足口病、发热、口疮均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等进行了探讨。根据临床观察,作者认为本病多见本虚标实之证,应属于中医“虚火”型口疮的范围。因此,治疗中须全面考虑局部病变与机体内部的有机联系,指出本病虽现火象,不可恣施寒凉,纵有实证,不可轻予峻泻,以免犯“虚虚”之戒,文中并就本病常见的六个证型分别举例介绍了作者的辨证施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口疮中医辨证要诀及治疗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复发性口疮中医辨证证型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同时提出中医治疗用药特点及饮食、情绪对口疮愈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贾顺明 《光明中医》2013,28(5):1051+1059
通过引经据典,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论治阴证的条文,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对于阴证的认识,指出在临床上,阴证类别繁多,治疗方法相应也较多,务必辨证施治,决不可一见阴证,动辄附子、干姜、肉桂大剂予之,导致阳气未见通达,而真阴已伤。进而提出辨证选取古代关于治疗阴证的方药,对当今某些疑难杂症进行认识、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