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法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片治疗,治疗组口服中药治疗,2组均用金喉健喷剂,喷在口腔、手、足及有疱疹的部位。1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能显著缩短患儿发热及皮疹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法治疗手足口病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中风又名卒中 ,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或以辟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发病后病情危重 ,变化快和并发症多 ,若治疗不及时可增加致残率。临床观察 30例中风病 ,在其发病过程中 90 %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阳明腑实证 ,而这些病人大多意识障碍较重。故腑实证的及时治疗 ,对中风病的转归、愈后有积极的作用。中风就其病因而言 ,一是情志失调 ,喜怒不节 ,二是膏粱厚味 ,饮酒饱食 ,三是正虚积损。在此病因作用下 ,气血运行受阻 ,或阴虚阳亢 ,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 ,上冲于脑 ,蒙闭清窍而发中风。中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变 ,但…  相似文献   

3.
陈进毅 《光明中医》1997,12(2):27-29
清热泻火法治疗疔疮的体会陈进毅上海市青浦盈中卫生院(201700)疔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疖肿。它的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医大全》云:“有唇上生疔者或口角旁或上下唇不论大小,大约...  相似文献   

4.
清热泻火法治疗面部痤疮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清热泻火法对面部痤疮的疗效。方法:60例面部痤疮病例,采用清热泻火法,以清痤灵加减。每日1剂,分2次口服,4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皮疹消退情况。结果:痊愈38例(63.3%),显效12例(20%),有效6例(10%),无效4例(6.7%),愈显率83.3%,总有效率93.3%。结论:清热泻火法治疗面部痤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清热泻火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丁芳 《中医杂志》2005,46(3):172-173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反酸”等范畴。近年来我们依据中医辨证,以清热泻火法为主治疗该病,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借鉴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阐述和选方用药原则,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出痰瘀同治之法来治疗中风,同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验.  相似文献   

7.
回顾近 10年中医药文献 ,从病机治法、临床治疗、实验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中风后遗症证治近况 ,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 ,建议加强滋补肝肾法证治研究及基础实验研究 ,改良剂型 ,规范研究标准。参考文献 2 6篇。  相似文献   

8.
阐述以活血化瘀法为根本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进展,将其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活血化瘀法、凉血活血法、化痰活血法、通络活血法、通腑活血法、益气活血法、行气活血法、补肾活血法、滋阴活血法。综述认为,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方法的各种治法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风急性期属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2类。发病特点是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近2/3的患者后遗不同程度的残疾,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近年来针刺在中风急性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明显降低了致残率,而多种针刺  相似文献   

10.
中风治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舒文 《陕西中医》1989,10(4):164-165
<正> 中风一病,由于历代对其病机认识差异颇大,辨证施法亦仁智不一,虽然清代以后治法趋向调治肝之阴阳、调理气血、濡脉、通络。但就分型施法仍有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学术见解,拟法八种,虽不能囊括治法研究全貌,或许能基本反映施法规律。八法选用的基本原则中风病变中心在肝,旁及心肾,病证变化莫测,且多虚实夹杂。前贤近哲虽开创众多法门,但还是很难驾驭多变之证型。我以为执法之要在识证用法,根据病证的变化,法随证变。一般而言。如中风阴虚阳亢,虽风阳萌动,但未成肆暴之时,当施滋阴平肝熄风法;若元阳暴动,气升火燔,属痰热蒙闭清窍,当用豁痰开窍启闭法;腑气不通,风阳挟胃肠浊  相似文献   

11.
张山雷治疗中风八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如海 《四川中医》1996,14(12):1-2
  相似文献   

12.
论"中风从火热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因颇多,治法亦繁,近代多趋向从瘀从虚论治,而河间主火之说,渐被淡忘。笔者认为中风从火热论治,仍有其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对此作一阐述。1 文献古籍的论述关于火热引发中风的理论,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中风属《内经》中“大厥”、“薄厥”、“煎厥”、“偏枯”范畴。薄厥、煎厥等,皆阳气亢逆所致。亦属“诸逆冲上”,性质属火无疑。《金匮要略》中风篇中的风引汤治热瘫痫,瘫痫既然…  相似文献   

13.
张学安 《四川中医》1995,13(12):10-11
中风一证,病因复杂,症候多变,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重症,且无统一规范治法。余从医30多年,拟按八法论法,每收捷效,今录于后,请同道教正。 1、清热熄风,豁痰开窍法:本法适用于痰火上窜,清窍被蒙。症见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射面赤,痰壅气粗,口噤便闭,肢体偏瘫,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予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局方至宝丹之类,温  相似文献   

14.
高祖明 《国医论坛》2001,16(3):17-17
急性缺血性中风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 ,中风病是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 ,而急性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总数的 75% ,因此 ,对急性缺血中风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1 0年来 ,通腑法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法之一 ,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可喜疗效。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略作如下分析探讨。1 通腑法方药组成分析从金元·张洁古首先用三化汤治疗中风 ,到现在广泛应用通腑方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均已取得了显著疗效。笔者通过对 30多篇综述文章所报道的方药组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1应用频率较高的药…  相似文献   

15.
李晓微  石瑞君  杨欣欣 《光明中医》2020,(21):3397-3398
目的探讨清热泻火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心火亢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锦州市中医医院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为心火亢盛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250μg,2次/d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清热泻火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2. 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清热泻火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心火亢盛证,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清热泻火汤治疗手足口病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向红  郑明 《新中医》2004,36(7):27-28
目的:观察清热泻火汤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9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以清热泻火汤(由羚羊角、石膏、大青叶、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赤芍、甘草等组成)治疗,对照组44例以西药利巴韦林片治疗。2组均以3天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对照组为77.2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清热泻火汤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缺血性中风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资料患者李某,男,61岁,农民。因反复头晕1年,加重1个月于2000年3月12日初诊。1年来经常头晕,未曾诊治,近1个月病情加重,眩晕发作3次,发则目睁而有倾倒感,心烦,恶心欲吐,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出,舌卷囊缩,二便欲遗,每次发作约2h始止,发作后口中干涩,吐血沫数口;平素胃脘嘈杂泛酸,时感热从胸中上冲,继而则口中吐出血沫;大便溏,小便清长,口渴、喜热饮。诊见精神紧张,面色潮红,舌质红光滑无苔,齿缝舌面有渗血,唾液色红,脉两关上洪大,关后濡滑而数。Bp240/112mmHg。辨证属肾阴虚损,龙雷之火上越,虚风内动,有阳虚欲脱之兆。谨防卒中暴脱,急予…  相似文献   

19.
中医釜底抽薪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釜底抽薪论治方法的含义及该法的历史沿革,介绍了其临床应用指征,初步地探讨了运用机理。并提出了临床应用注意事宜。  相似文献   

20.
丹溪中风证治的破、承、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的医学理论本于《内经》 ,继承刘河间 ,旁参李东垣、张子和 ,而与当时盛行的《局方》之学格格不入。在医学实践中 ,对三家之学取其长而去其短 ,更参以江南地土卑湿 ,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地理特点 ,人多情欲过极戕伤气血的社会风气 ,创立“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 ,且在杂病的气血痰郁火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造诣。所以 ,丹溪的医学思想有攻击破坏的一面 ,也有继承发扬的一面 ,更有创新立说的一面。金元之际 ,医学界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正处于由外因向内因的转变过程中 ,丹溪医学思想的这种攻击、继承、创立在中风证治中表现得淋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