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降低血尿酸(SUA)水平对其控制血压以及肾功能保护的影响。方法将198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HUA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0例)使用别嘌呤醇,低嘌呤食物饮食。B组(98例)给予安慰剂及普通饮食。两组给予降压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SUA、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定量、血清β2MG的变化及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A组比B组平均可降低收缩压(SBP)(7±1)mmHg、舒张压(DBP)(8±1)mmHg、Cr(16.1±1.3)μmol/L、24h尿蛋白(14±0.4)mg/24h、血清β2MG(1.1±0.2)mg/L,升高Ccr(13.01±0.1)ml/min,有统计学差异(t=11.26,P<0.01;t=28.20,P<0.01;t=-8.87,P<0.01;t=123.93,P<0.01;t=11.60,P<0.01;t=-55.79,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无症状HUA患者经降低SUA治疗后能有效降低血压,且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结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2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双侧足踝部DECT扫描,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记录尿酸盐结晶分布情况,根据DECT检测有无尿酸盐结晶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无尿酸盐结晶的高尿酸血症组和有尿酸盐结晶的高尿酸血症组,分析两组尿酸盐结晶情况、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生化指标以及发生尿酸盐结晶的风险因素。结果:32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检出尿酸盐结晶者185例,215例伴发痛风。DECT检查发现有尿酸盐结晶组伴痛风发生率(93.0%)远高于无尿酸盐结晶组(30.1%),P<0.05。有尿酸盐结晶组患者BMI、高血压、高脂血症、伴发痛风率均高于无尿酸盐结晶组(P<0.05)。有尿酸盐结晶组的生化指标中SUA、TC及Scr水平均高于无尿酸盐结晶组(P<0.05),HDL-C水平低于无尿酸盐结晶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痛风、体重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为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结晶的危险因素。结论:DECT可检测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结晶情况,提示临床对出现尿酸盐结晶的患者及早干预。对于肥胖、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需临床积极干预相关因素,有望使高尿酸血症患者止步于尿酸盐结晶形成之前。  相似文献   

3.
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心血管危险因素.方法 对健康查体的老年男性患者进行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清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尿酸、血糖测定;并探讨影响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1 677例老年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349.29±87.60)μmol/L,其中高尿酸血症者372例占22.18%.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肥胖、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尿酸血症在老年男性患者中占相当的比例.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肾功能损害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吴彩娟  王燕萍 《临床荟萃》2011,26(9):807-808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概率很高。有报道10%~20%的高血压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痛风伴高血压者高达30%。LIFE研究结果显示,基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原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联合终点呈显著的正相关[2],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者降低血尿酸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观察氯沙坦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SUA)的影响及其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接受降尿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降尿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相关指标及尿酸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尿酸水平及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尿酸水平、肌酐含量、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肌酐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尿酸治疗能有效改善高血压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维持血压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血清高尿酸发病情况;观察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及其复方制剂(氯沙坦+氢氯噻嗪)降压治疗6周后EH患者血清尿酸(SUA)及电解质的变化。方法选择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并连续诊疗的EH患者1 079例,其中男女之比662∶417,平均年龄(60.97±12.4)岁,完整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压1 007例、肾功能及电解质603例。结果 EH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25.76%(278/1079);和EH组比较,EH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肌酐及体质量指数升高,且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均P0.05)。于降压治疗6周后68.92%(694/1 007)的患者收缩压小于40mm Hg,84.81%(854/1 007)的患者舒张压小于90mm Hg。不同药物降压治疗后SUA和血钾变化:小剂量氢氯噻嗪组SUA平均升高(43.82±71.78)μmol/L(P0.01),氯沙坦组平均下降(44.97±90.64)μmol/L(P0.01,100mg组优于50mg组),氯沙坦+氢氯噻嗪组平均下降(7.46±84.62)μmol/L,三组药物治疗后SU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氢氯噻嗪组血钾平均下降(0.31±0.43)mmol/L(P0.01),与氯沙坦组[(0.06±0.42)mmol/L]和氯沙坦+氢氯噻嗪组[(-0.04±0.43)mmol/L]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有体质量指数增加和肾功能损害趋势;低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会加重SUA增高和低血钾,氯沙坦呈剂量依赖性降低SUA,而氯沙坦+氢氯噻嗪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肾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7例60~97(74.8±7.3)岁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以简化MDRD公式估计肾小球滤过率(GFR)。对年龄≥70岁、GFR<60 ml/min者(肾功能不全组)与GFR≥60 ml/min者进行年龄、性别配对比较。结果(1)277例血清肌酐(SCr)(100.3±55.7)μmol/L,GFR(76.5±28.3)ml/min。GFR<60 ml/min 73例,其中年龄≥70岁67例,占同年龄段(209例)32.1%,而仅14人临床诊断了慢性肾功能不全。⑵配对比较显示:肾功能不全组糖尿病、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15、19∶5、27∶12,P≤0.01;高血压患病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1.9±14.5)年vs(15.6±13.7)年,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05.0±122.4)μmol/L vs(336.9±83.2)μmol/L],P<0.01。结论7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高。仅以SCr标准易使非专科人员误读老年患者的肾功能状态,简化MDRD公式估计的GFR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龄老年(≥8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从广东省慢病防治示范基地东莞寮步镇选取资料完整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患者,抽取空腹血液检测尿酸、血生化等指标,分析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情况,同时用Logistic回归进行高尿酸血症发生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共入选资料完整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3例,尿酸水平为(389.42±102.34)μmol/L,总患病率为50.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9.5%,女性患病率为50.4%,总体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2,P=0.83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甘油三酯、BMI、收缩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空腹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高尿酸血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且与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BMI和肾小球滤过率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ADM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的关系.方法: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内皮系统ADMA 水平,并与单纯高血压组作对比,了解高尿酸对高血压患者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内皮ADMA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组病人的血清ADMA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病人(P<0.05);高血压病人的血清尿酸水平与ADMA呈正相关关系,r=0.713;P<0.001;高血压患者ADMA与尿酸水平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尿酸是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ADMA水平的自变量,其回归系数为0.002,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内皮ADMA呈正相关关系,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ADMA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0.
氯沙坦和贝那普利的降压、降尿酸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氯沙坦和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及两者对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影响。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氯沙坦50mg/d和贝那普利10mg/d治疗,疗程6周。观察两组的降压效果及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结果氯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压、血尿酸均显著下降(P<0.05)。贝那普利组治疗后血压显著下降(P<0.05),血尿酸水平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和贝那普利降压疗效相似;氯沙坦除有降压效应外,还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对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以氯沙坦作为首选降压药无疑是治疗良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中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12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计算入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以90 m L/min为临界值将其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监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结果 (1)肾功能正常组白天的收缩压变异性明显小于肾功能异常组,但是白天的平均血压肾功能正常组却显著高于肾功能异常组;(2)年龄、白天收缩压的变异性与GFR呈负相关,而全天的舒张压,白天的舒张压、平均血压,夜间的舒张压与GFR呈正相关。结论血压变异性尤其是收缩压的变异性与肾功能不全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水平与肾脏损害程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肾脏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5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其脉压水平分为4组(<50mmHg、50~59mmHg、60~69mmHg、>70mmHg),取晨尿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尿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和免疫球蛋白G(IgG),根据其结果评价不同脉压水平患者肾脏器官的受损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控制其脉压,1年后测定四组患者Alb、TRF、α1-MG和IgG,每组前后对比进行分析。结果脉压升高,各项尿微量蛋白指标均有升高,尿转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步增高(P<0.05),经治疗后,四组患者脉压有所下降,患者肾脏损害情况有所减轻,以尿微量白蛋白下降最为明显(P<0.05)。结论PP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控制脉压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其肾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入选的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PWV检测。测量并计算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PP及PWV。结果:根据PWV,将198例患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PWV20%预测值)、轻度动脉硬化组(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中度动脉硬化组(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及重度动脉硬化组(PWV≥50%预测值)。4组患者的PP、PPI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增大。结论:PP、PPI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动态血压检测获得的PP、PPI对于临床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表达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7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统计分析其微量白蛋白(MAU)、肾小球滤过率(GF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2小时血糖(2HPG)、左室质量指数(LV-MI)、血肌酐(CCr)、尿蛋白定性(PRO)数据,根据MAU表达分为MAU+组与MAU-组,比较两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17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MAU+组32例(18.08%),MAU-组145例(71.92%)。MAU+组SBP、TG、TC、HDL、2HPG、LVMI、PRO明显高于MAU-组(P<0.05);MAU+组发生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31.25%、40.63%、43.75%)均明显高于MAU-组;微量白蛋白尿与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OR=3.031、4.156、2.516、3.456)。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明显相关,在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同时,应关注微量白蛋白尿变化,以延缓或阻止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李妍妍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71-117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肌重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析各组病例间超声心动图特点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增高,PP3〉PP2〉PP1(P〈0.05);EF斜率降低,PP3〈PP2〈PP1(P〈0.05);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增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保持合理的脉压,可减轻和改善心肌重构,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F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门诊及住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高血压组患者(48例),体检的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39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引起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作为内皮功能的检测指标。同时根据SUA水平将高血压组分为尿酸正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SUA分别为(363.69±90.27)μmol/L和(303.32±99.27)μmol/L,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FMD分别为(10.27±4.79)%及(6.17±2.37)%,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尿酸正常组中高血压1、2、3级FMD分别为12.84%、10.89%及6.29%(高血压1、3级,2、3级组问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高尿酸血症组按高血压分级FMD分别为7.04%、6.39%及5.41%(各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FMD呈降低趋势;同级高血压患者的FMD随SUA的升高而降低。SUA与FMD呈负相关(r=0.325),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SUA高于健康者;SUA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相关;随SUA水平的升高FMD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2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研究组共32例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1共30例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2共30例采用坎地沙坦进行治疗,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24 h平均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白天及夜间平均DBP和SBP、心率(HR)等指标,分析并比较各组的降压效果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和8周24 h平均DBP和SBP、白天及夜间平均DBP和SB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8%(30/32)与对照组1的总有效率76.7%(23/30)、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70.0%(21/30)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且具有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理想的联合降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水平高低、脉压差大小、平均血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61例因动脉硬化所致慢性疾病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组1012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449例),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分别计算每个患者的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BP),并分析这些数据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80.5±5.4)岁与(77.3±5.9)岁,t=-4.233,P〈0.01];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4h的SBP[(132.2±17.0)mmHg与(127.5±16.0)mmHg,t=-4.893,P〈0.001]、PP[(60.8±13.4)mmHg与(55.9±12.5)mmHg,t=-5.021,P〈0.001]、MBP[(92.6±10.3)mmHg与(91.0±9.9)mmHg,t=-3.987,P〈0.01]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的发病率与年龄(OR=1.061,P=0.0001)、心肌梗死(OR=1.896,P=0.0135)、高血压分级(OR=1.177,P=0.0019)、高血脂(OR=1.353,P=0.0335)、心脏收缩功能降低(OR=2.466,P=0.0001)、下肢动脉斑块(OR=5.453,P=0.0001)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SBP升高、PP增大、MBP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与舒张压的水平关系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连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肥胖、血压、血脂、血糖等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关系。方法:随机抽选20122013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960例,检测并分析体重指数、血压、血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结果:男性和女性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1.9%和9.6%(P<0.01);男性的BMI及TG随血尿酸升高而明显增高(P<0.01);女性BMI、SBP、DBP、TG、LDL-C、FPG随血尿酸升高而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尿酸与肥胖、高TG等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之间关系密切,控制血尿酸水平是代谢综合征防治的重要因素,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3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4组(<50 mm Hg,50~59 mm Hg,60~69 mm Hg,>70 mm Hg),所有患者入选时血尿素氮、肌酐和24 h尿蛋白总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取晨尿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尿白蛋白含量,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 25例脉压<50 mm Hg者,UAER为(3.5±1.2)μg/min;31例脉压50~60 mm Hg者,UAER为(9.3±7.2)μg/min;23例脉压60~70 mm Hg者,UAER为(29.6±32.1)μg/min;52例脉压70 mm Hg以上者,UAER为(51.7±31.8)μg/min。随着脉压的增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UAER也随之增高。结论脉压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