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肌皮)瓣结合密封负压吸引(VSD)修复高能量损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先采用密封负压吸引(VSD)创面覆盖1~3次,待创面条件明显改善后切取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肌皮)瓣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创面18例。皮肤缺损范围9cm×4cm~19cm×10cm.皮瓣切取面积10cm×6cm~22cm×10cm,携带的深层腓肠肌肉面积2cm×3cm~4cm×5cm.供区部分拉拢缝合后剩下创面全部游离植皮。结果:术后18例肌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修复。随访6~12个月,无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行走正常,术后皮瓣感觉恢复欠佳,早期供区足背部外侧皮肤感觉明显减退,6个月后患者感觉部分恢复。结论:密封负压吸引(VSD)结合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肌皮)瓣,是修复足踝部高能量损伤造成的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梨状肌综合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确诊为梨状肌综合症的患者,应用B探讨和研究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方法和疗效。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16~70岁。交通创伤致软组织缺损23例,机器压伤12例,重物压伤5例,烧烫伤3例,糖尿病足2例,其他1例。缺损位于踝部20例,足跟部10例,足部16例。皮肤缺损范围5 cm×3.5 cm~18 cm×10 cm;39例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7例采用肌皮瓣修复创面及骨髓炎。结果:46例病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46例皮瓣均存活,部分坏死2例,予以清创、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良好;边缘坏死6例,予以创口换药3~9周后创面愈合;皮瓣臃肿8例,术后3~9个月行皮瓣修整术后外形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血液供应可靠,对组织损伤小,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皮瓣外形美观,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逆行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均采用逆行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根据皮肤缺损大小扩大10%设计皮瓣,将腓浅神经外侧支与腓肠神经吻合,观察皮瓣的成活、足外缘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2例术后均得到有效随访,皮辩均存活;住院期间皮瓣边缘部分坏死1例,发生创面感染2例;10例于术后3月足外缘感觉逐步恢复。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具有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且血管蒂解剖恒定、蒂长,血管外径粗、血供充分、对供区损伤小、厚薄适中、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4.
小腿远1/3胫前,足踝、跟部皮下软组织菲薄,移动性差,创伤后易发生皮肤缺损,骨质、肌腱外露、坏死,甚至形成骨髓炎,最终导致足踝部功能障碍。临床上常应用的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虽可修复创面,但该皮瓣为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差,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应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肌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26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皮穿支血管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相结合的皮瓣手术方法及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2009年,我科对58例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58例,女7例;年龄6~57岁,平均35岁。其中外伤后踝部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坏死10例,足背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21例,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手术后胫前皮肤坏死并骨与肌腱外露20例。小腿下段慢性溃疡皮肤缺损7例。缺损面积5cm×3cm~10cm×6cm。结果:58例患者中除2例皮瓣远端皮缘约1/4坏死,经换药后二期植皮外,余皮瓣均成活,伤口1期愈合。随访2个月~2年,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局部稍饱满,修复缺损满意。结论:①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缺损创面,极有临床实用价值。②术前及术中判断小隐静脉是否存在不良作用,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静脉回流对提高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成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玉峰  王龙强  倪伦  张芳 《中医正骨》2012,24(10):62-63,65
目的:观察掌背动脉指蹼穿支蒂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掌背动脉指蹼穿支蒂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6~52岁,中位数30岁。示指指腹软组织缺损6例,示指指背软组织缺损4例,中指指腹软组织缺损3例,中指指背软组织缺损2例,环指指腹软组织缺损2例,环指指背软组织缺损2例,小指指腹软组织缺损1例。合并肌腱损伤、骨折13例。手指皮肤缺损面积3.0 cm×2.0 cm至6.0 cm×3.5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及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采用第2掌背动脉指蹼穿支蒂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10例,其中6例修复示指软组织缺损,4例修复中指软组织缺损;采用第3掌背动脉指蹼穿支蒂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8例,其中3例修复中指软组织缺损,5例修复环指软组织缺损;采用第4掌背动脉指蹼穿支蒂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软组织缺损2例。1例皮瓣在术后20 h出现明显肿胀,皮瓣远端出现皮下瘀血、水疱等,给予抬高患肢、拆除部分缝线、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处理后,症状改善,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20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4年,中位数2年;4例失访。2例术后出现手指活动受限,行肌腱松解术后,患指功能恢复良好。皮瓣均红润、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皮瓣两点分辨觉距离18~40 mm。结论:采用掌背动脉指蹼穿支蒂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成活率高、皮瓣外观好等优点,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曾刚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2):59-60
目的:探讨大面积营养血管皮瓣在治疗踝足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8例踝足部创面应用大面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辫进行创面修复.结果:本组患者中,除1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后痊愈,其余均成活良好.经随访3~12月,皮瓣外观满意,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大面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能满意修复足踝部大部分及远端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的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或逆行交腿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和踝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23例。结果:23例皮瓣均成活,术区外形与功能良好。结论:小腿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多种形式转移修复小腿远端和踝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价值。方法:应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面积较大的累及前足的软组织缺损16例。蒂部的宽度减少至2cm,蒂部的旋转点下降至外踝上2cm。面积过大的创面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加游离皮瓣联合移植。术中创面彻底清创,防止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影响皮瓣成活。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可以减少皮瓣切取时的组织损伤;将皮瓣的应用范围延伸到前足;扩大皮肤缺损修复的面积,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足踝部乃至前足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对12例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其中创伤致软组织缺损9例,慢性溃疡2例,瘢痕切除术后1例。皮瓣面积最大12cm×9cm,最小3cm×4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所有软组织缺损均修复,骨骼、肌腱外露均覆盖。随访3个月~1.5年,平均1年,皮瓣色泽弹性良好,外观及功能满意。1例皮瓣有感觉恢复。结论:该皮瓣血管蒂恒定,较少变异,血运可靠,皮瓣切取面积较大,旋转弧度大,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等,可广泛用于小腿、足踝等部位外伤、溃疡、瘢痕切除所致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小腿和/或足踝部骨外露创面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03年1月以来,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侧小腿和/或足踝部骨外露创面5例,患者年龄22-56岁,皮瓣面积4cm×7cm-9cm×14cm。结果临床应用5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年,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患者活动正常,无不适感。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小腿和/或足踝部骨外露创面易于设计,操作简单,成活率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陈旧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形状、面积,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损伤创面。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切痂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肤质量好,切取简便,供皮面积较大,成活率高且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小腿下段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腿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在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意见。方法:通过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两年时间6例足部皮肤缺损采用小腿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其中一例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联合修复足跟部创面取得效果。结果:6例中5例成功,足部功能恢复良好,1例皮瓣坏死。结论:采用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探讨皮瓣转位范围。方法在小腿后侧设计及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73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远端皮缘浅表坏死,2例皮瓣远端1/5坏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可以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背跖骨中部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带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配合中药治疗一期修复踝关节损伤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伴有膝踝关节部位软组织缺损的踝关节损伤患者,先行急诊清创,再设计以带蒂隐神经营养皮瓣,对缺损的软组织进行修复,术后内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本组16例所有皮瓣术后充盈良好;4例出现瘀血情况,经处理后好转;1例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边缘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10.24月,平均16月,结果1例作二期修整外,其余皮瓣外形满意。患踝、足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部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优6例,良9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带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配合中药内服是治疗伴有软组织缺损的踝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跟骨髓炎及跟部创面的方法。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对15例跟骨髓炎及跟部皮肤缺损创面应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其中跟骨骨髓炎8例,跟部创面7例。用隐神经营养学管逆行岛状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13例。皮瓣切取面积4.0cm*6.0cm-8.0cm*10.0cm。结果:术后15例皮瓣12例全部成活;1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2例跟骨骨髓炎未愈合,但皮瓣无坏死,感染,其中1例经抗生素填塞,换药后愈合,1次再次行骨髓炎扩创+冲洗引流后好转。随访:6—18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外形满意,颜色接近正常,患者对皮瓣外形及治疗效果满意。供皮区植皮全部成活,外形满意。结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治疗跟骨骨髓炎及跟骨创面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应用带皮神经营养血管并指背筋膜复合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端皮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手指损伤的部位、形状、面积在手指近节中远段及近侧指间关节背侧设计皮瓣,皮瓣边缘不超过手指侧正中线,轴点位于远侧指间关节桡背侧或尺背侧,指背侧缘为轴心线。结果:本组1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0个月,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耐摩擦。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不损伤主要动脉、神经,操作简便,质地良好,血供可靠等优点,是修复手指创面的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距小腿软组织缺损。方法:对56例距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逆行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其中慢性溃疡及疤痕增生l例、其余均为创伤所致的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结果:56例皮瓣完全成活,缺损的软组织完全修复。l例皮瓣边缘表层皮肤坏死,经过高压氧、扩血管治疗后愈合。经1年随访25例患者皮瓣弹性、外观及功能正常。失访6例。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有效治疗距小腿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设计方便,无需损伤下肢的主要血管,不用进行血管吻合,皮瓣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9.
小腿严重外伤后多伴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因同侧软组织损伤重,难以用常规带蒂皮瓣修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2]。随着穿支皮瓣技术的开展[3],我们在临床应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基础上[4],于2006年6月~2008年6月,应用吻合血管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瓣移植联合游离网状植皮修复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取得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皮瓣,转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0例。结果:术后lO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外形与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皮肤缺损,该供区较前臂其它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位隐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