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损害控制外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损害控制外科是近年来国外在严重创伤救治领域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该概念的提出对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就该概念的定义、病理生理学基础、病人选择的标准以及通常的实施步骤进行了如下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创伤骨科中微创技术的应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严重多发伤病人的骨折治疗中,微创外科技术可被作为损害控制骨科的有效手段,以降低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创伤越严重,越应该受益于该技术;另一方面,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关节周围骨折、骨盆和髋臼骨折、脊柱骨折等,以更小的创伤达到与传统骨折治疗相同或更佳的疗效,病人受益于更...  相似文献   

3.
损伤控制骨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些年来,针对多发创伤,尤其是伴发严重骨折患者的治疗,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到“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的转变,即“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理论在骨科的应用和发展。临床实践证明,合理应用DCO可提高严重多发伤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王丹  高峰 《中华创伤杂志》2001,17(6):382-384
基因治疗是借助基因转移 (genetransfer)或基因转染 (genetransfection)技术将具有生物学作用的基因材料或信息(称为目的基因 )转入细胞内 ,以改变细胞的功能来治疗或预防疾病[1 ] 。可以通过病毒载体、脂质体或基因枪将基因转入到细胞内。基因治疗为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 ,通过体内 (invivo)和体外 (exvivo)基因转移技术 ,将编码核酸或蛋白质的调节因子 (如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转录因子等 )的基因成功地转入了骨骼肌肉系统的组织中 ,包括骨、关节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等组织[2 ] ,…  相似文献   

5.
骨科损伤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发伤患者不推荐常规手术固定,认为早期手术容易引起脂肪栓塞。大多数骨科医师推荐在伤后10~14d手术。自70年代后,有文献报道股骨骨折早期手术固定相比非手术治疗能显著降低创伤后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认为手术应在伤后24h内进行。Bone等把178例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固定(24h内)组和延迟固定(48h后)组,结果延迟固定组有较高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与此同时,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使术后并发症进一步降低,一时间早期完全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成了多发伤患者骨折处理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创伤救治损害控制中应避免的错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由于我国多数医院创伤伤员分散于各个专科,在多发伤等需要跨学科理论和技术救治时常常出现错误而导致救治效果较差,因此,在创伤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避免出现人为的、医源性的二次打击.本文系统论述了在院外救治及转运、院内伤情评估、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救治中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后,常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功能障碍,导致低体温、凝血病、代谢性酸中毒等“致命三联征”,机体因生理功能耗竭而不能承受长时间的确定性手术。在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适时实施损害控制外科策略,通过采取各种快速、有效的暂时性措施,维持患者基本的生命功能,再进入ICU进行复苏和纠正生理功能紊乱,有计划地分次进行确定性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创伤是青、中年人群的主要致死因素.在非战时,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等非常多见,常导致严重的多发伤.颅脑损伤在全身各部损伤中约占15%[1],仅次于四肢损伤而居于第二位.以颅脑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在临床中屡见不鲜,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如何有效控制多发伤的原发损伤,遏制其恶性进展,提高救治成功率,需要具备一套规范化的处理方法和治疗手段.损害控制外科技术的提出,为此提供了指南.  相似文献   

9.
损害控制外科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严重创伤病人有时不能承受长时间的确定性手术 ,即使勉强完成手术 ,术后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于是 ,80年代初有人开始主动地实施分期手术 ,并提出了损害控制外科 (damgecontrolsur gery,DCS)的概念。DCS最早发源于腹部创伤 ,目前已经用于各种创伤和非创伤手术。其基本内容包括初始简化手术、复苏、确定性手术 3个连续阶段。一、初始简化手术1.适应证与禁忌证 :综合多家文献报道 ,下列情况之一应该考虑损害控制(DC) [1 5 ] :(1)术前检查发现如下严重创伤 ,特别是创伤积分 >35分时 :高能量闭合性躯干创伤 ;多发…  相似文献   

10.
损害控制外科在创伤救治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胸部创伤的特殊性致使损害控制理念在胸部创伤的运用存在一定的滞后,近些年损害控制理念在救治胸部创伤患者的实践证实其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就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损害控制理念提高胸部创伤救治水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offe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orthopaedics and rehabilitation within German and British military medicine during the Great War. In it, we reveal how the field of orthopaedics became integral to military medicine by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its practitioners in each nation during the war. In doing so, however, we document not only when and why both medical specialists and military officials realized that maintaining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fighting forces depended upon the efficient rehabilitation of wounded soldiers, but also how these rehabilitative practices and goals reflected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military context, civilian society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each nation. Thus, while our comparison reveals a number of similarities in the orthopaedic developments within each nation as a response to the Great War, we also reveal significant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ar-time medical goals,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s and soldierly ‘medical experiences’. Moreover, as we demonstrate, a social and cultural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disabled body accompanied the medical advancements developed for him; however, this re-conceptualization was not the same in each nation. Thus, what our article reveals is that although the guns of August fell silent in 1918, the war’s medical experiences lingered long thereafter shaping the future of disability medicine in both nations.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依达拉奉脑保护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以对缺血性脑卒中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防治研究最为深入,而联合治疗策略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就近5年这些热点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宁静  陈建魁  于农  王淼 《武警医学》2010,21(8):666-668
 目的 研究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患者的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以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肝、肾脏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APP患者49例(A组),根据患者服毒量和临床体征,分为轻度(A1组)、中度(A2组)和重度(A3组)中毒组,48 h内检测各项肝、肾功能指标.另随机选择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B组).结果 A组与B 组比较: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及肾功能指标(BUN、Cr 、UA)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组比较:除TBIL、DBI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A3组与B组比较: 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及肾功能指标(BUN、Cr、UA)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比较:除U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3组比较:除U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A3组比较:除ALT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肝、肾可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随中毒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人体血液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16 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均置于HBO(0.25 MPa)治疗环境中,每天暴露20 分钟3次,中间吸空气5分钟,共3 天。甲组单纯HBO处理,乙组在HBO暴露前三天开始静脉滴注维生素C1 g,每日1 次。分别于第一天HBO暴露前和暴露后即刻、12 小时、24 小时,第2 天和第3 天HBO暴露前和暴露后即刻采集静脉血样,经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结合FPG定量检测DNA碱基的氧化损害。结果 第一天HBO 暴露后即刻、12 小时较暴露前明显存在氧化损害(P< 0.01),第一天HBO 后24 小时未见明显DNA氧化损害(P> 0.05);第2天和第3天HBO暴露后即刻未见明显DNA 氧化损害(P> 0.05);预先注射维生素C的乙组第一天HBO暴露前、后均未见明显DNA 氧化损害(P> 0.05)。结论 HBO治疗后立即对DNA碱基产生氧化损害;24小时内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能力提高,DNA 碱基氧化损害消失;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以防止这种损害。  相似文献   

15.
大鼠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病理与MRI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的病理特征及其MRI诊断价值。方法Wistar大鼠共40只,数字法随机分为海洛因注药组(简称注药组,共32只)及盐水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共8只)。海洛因剂量逐日依次递增05mg/kg的整数倍,3次/d,腹腔注射,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和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大鼠模型。同样方式注射不含海洛因的生理盐水建立对照组。注射纳洛酮后应用改进的柳田知司评分标准判断成瘾强度。2组大鼠在6个不同时期(累加剂量分别为918、1580、2686、3064、4336及4336mg/kg戒断2周)分别进行脑部的MR、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及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检查。结果第15天注药组和对照组大鼠戒断评分为(230±44)分和(14±05)分,统计学处理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7,P<001),标志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从累加剂量1580mg/kg开始至最高累加剂量4336mg/kg(第80天),注药组大鼠大、小脑均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表明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大鼠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具体表现(1)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数量减少,呈典型“红色神经元”。光镜下,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海洛因累加剂量4336mg/kg组与1580mg/kg组或对照组之间,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及P=0032)  相似文献   

16.
放射野内肿瘤复发、第二原发肿瘤或邻近重复癌的根治性放疗,需要了解二次放疗的耐受性。综述了上皮和间质组织、肺、心脏、膀胱、肾、脊髓和脑放射性损伤修复及再照射的耐受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肺损害的MSCT表现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肺部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百草枯中毒时肺实质、肺间质均可受累。36例出现磨玻璃征和肺实变影,17例显示晚期肺纤维化。62例肺部CT表现与中毒剂量、检查时间相关。结论:百草枯中毒肺部损害具有明确的MSCT影像特征。早、中期以肺实质损害为主要CT表现,晚期以肺间质损害为主要CT表现。MSCT对判断肺损害、评估临床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探讨其与TTC染色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颈总动脉法,建立3组不同程度 HIBD动物模型;于不同时间点(6~12 h、12~24 h、3 d、7 d)行DWI扫描;另取各模型组新生鼠分别于12 h、24 h、3 d、7 d取新鲜脑组织行T TC染色,观察其与DWI的关系。结果3模型组病变部位主要分布在左侧皮层及皮层下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左侧海马、侧脑室旁、丘脑也有不同程度受累,个别病例出现右侧皮层受累。T TC染色于3 d出现阳性结果,其失染区与DWI异常信号区基本一致。结论 DWI可早期评价 HIBD的病变范围;HIBD早期损伤部位主要分布在皮层及皮层下区。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皮肤缺损延期植皮最佳植皮时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创伤性皮肤缺损施行延期植皮术的最佳手术植皮时机。方法:用计算机全自动图象分析系统准确计算出各组的皮片成活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显示皮片中(VECF进行染色)微血管,进行微血管定量分析。结果:创伤后1天、2天、3天、5天、7天、9天,分别对创伤性皮肤缺损区施行植皮术,发现不同时机植皮皮片的成活率不同(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VEGF主要分布在微血管周围,微血管被染成棕色,切片背景清晰。造成创伤性皮肤缺损后3天,对皮肤缺损区植皮,皮片成活率最高,皮片中微血管密度也最高(p<0.01)。结论:造成皮肤缺损后第3天是对创面施行延期植皮术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