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被证明是一种早期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2~ 81岁,平均(68.21±10.65)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病诊断及分级标准,其中高血压Ⅰ级46例,Ⅱ级34例,排除各种继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严重心脏瓣膜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将80例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比例、高血压分级、血脂、血糖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相似文献   

2.
杨靖  夏阳 《内科》2011,6(6):542-544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及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观察辛伐他汀临床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分配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人为血压健康组,观察高血压组与血压健康组的颈动脉内膜差异。对照组给予服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 mg,1次/d,2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各项指标与血压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有着显著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1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随机分为辛伐他汀10 mg/d、20 mg/d、30 mg/d及40 mg/d治疗组,分别测定随访6个月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组内和组间的差异性以及组间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6个月后,各组与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P<0.05),10 mg/d组与其它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P<0.05),20 mg/d组与30 mg/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P>0.05),20 mg/d组与40 mg/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P<0.05);10 mg/d组与20 mg/d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10 mg/d组、20 mg/d组与另两组比较(P<0.05).结论 四组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均能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但20 mg/d组既能有效地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又能避免高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晨峰(MBP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和降压疗效.方法 经动态血压监测筛选出MBPS高血压患者137例,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颈动脉IMT、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 长期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MBPS高血压患者,不仅可以有效降压而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神经肽Y(NPY)的影响. 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及40例对照者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并检测颈动脉IMT值,测定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NPY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服氨氯地平5~10 mg/d,治疗4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对照.血浆ET、NPY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氨氯地平降压治疗4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而颈动脉IMT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同时测定颈动脉IMT和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检测结果,分为Hcy增高组与Hcy正常组,分别对两组的IMT厚度进行比较,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Hcy增高组颈动脉IMT(1. 17±0. 32) mm,而Hcy正常组颈动脉IMT(0. 78±0. 21)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IMT和Hcy呈正相关(r=0. 58,P 0. 01)。结论血清Hcy水平增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显著影响,降低血清Hcy水平对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共32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所有对象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情况并进行分级。利用病历记录获取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既往高血压控制情况、长期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脑卒中史等信息资料。结果颈动脉内膜斑块总检出率为77.4%,其中1级、2级和3级分别占32.0%、36.9%和8.5%(斑块分级)。累计有序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高龄、血压控制不良、高血压病程长是斑块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斑块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高龄和血压控制不良。结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较高,男性病人、高龄、血压控制不良者是其中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并发有颈动脉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对患者实施常规降压治疗,并辅助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63例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并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LDL-C、TC、TG和颈动脉IMT值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1)。两组经治疗后,斑块的厚度和长径都有所减小,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减退作用,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脂降低,抑制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压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瑞舒伐他汀+常规降压药;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降压药。瑞舒伐他汀用量10~20mg/d,晚餐时顿服,时间6个月。分别监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TC、TG、LDL-C降低,HDL-C升高;治疗组颈动脉斑块IMT厚度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降压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具有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1年至2015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0例,入选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人群405例作为对照。依据研究对象的民族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分为4组:维吾尔族高血压组(n=206),维吾尔族对照组(n=202),汉族高血压组(n=214)和汉族对照组(n=20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民族内比较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高血压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cy水平高,叶酸(FA)水平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间比较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间年龄、性别、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A、维生素B_(12)、Hcy水平、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年龄、TC、LDL-C、SBP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年龄、TC、LDL-C、SBP、Hcy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结论高Hcy血症、年龄、TC、LDL-C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纤维蛋白胶凝素3(ficolin-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EH患者386例分为EH 1级组100例,EH 2级组146例,EH 3级组1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1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并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采用ELISA检测血清ficolin-3水平。结果 4组血清ficolin-3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EH 1级组、EH 2级组、EH 3级组血清ficolin-3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0级、1级、2级、3级、4级患者血清ficolin-3水平分别为(26.89±5.22)μg/L、(26.33±4.89)μg/L、(24.06±5.17)μg/L、(20.11±5.32)μg/L、(18.38±4.98)μg/L,血清ficolin-3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血清ficolin-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398,P=0.00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ficolin-3水平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佳切点为20.31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614(95%CI:0.553~0.675)。结论血清ficolin-3水平是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例血脂正常的C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每晚20 mg,连续服用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Hcy、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血脂LDL-C、IMT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HDL-C升高(P<0.05),TC、TG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CAS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其血清Hcy水平,调整脂质成份的结构并能减低CA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相似文献   

13.
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探讨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6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氨氯地平组;培哚普利组;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联合治疗组。疗程24周,治疗前后观察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1.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及联合治疗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及尿蛋白排泄量「24小时尿白蛋白:102±36.4.104.7±42.7和101.4±0.065,0.24±0.62及0.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清总胆红素(STB)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EH患者57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按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分为内膜光滑组(95例)、内膜增厚组(118例)、散在斑块组(177例)、多发斑块组(79例)、狭窄斑块组(102例),同时检测五组患者的血常规(计算NLR)和ST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各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DM)、糖化血红蛋白(Hb A1c)、NLR、STB、血红蛋白(HGB)、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LDL-C、NLR和STB为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NLR和STB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5mg,qd,22例);苯那普利组(10mg,qd,22例);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组(氨氯地平5mg,qd,苯那普利10mg,qd,22例)。疗程24周。治疗前、后观察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①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及联合治疗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P<0.01)及尿蛋白的排泄量。但联合治疗组降低尿蛋白排泄的幅度比氨氯地平组、苯那普利组明显高,而氨氯地平组和苯那普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在联合治疗及苯那普利组明显增高,而氨氯地平组无明显变化。③三组治疗后尿白蛋白下降幅度与血压下降幅度均无显著相关。结论氨氯地平、苯那普利长期单独治疗均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两药联合治疗对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有一定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和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或门诊的老年EH患者388例(EH组),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血生化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3组:无斑块组142例;稳定斑块组132例;不稳定斑块组114例。另选择同期体检且健康者8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CAS与空腹血糖(FPG)、Hcy、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尿酸、铁蛋白、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结果 EH组患者的CAS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63.40%vs 31.71%、(12.69±3.58)μmol/L vs(6.96±2.89)μmol/L,P0.01]。EH患者CAS发生率为63.40%,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FPG、TC、TG、LDL-C、Hcy、尿酸、铁蛋白、Fib、CRP显著升高,而TBIL、DBIL、IBIL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S斑块与血清TBIL、IBIL水平呈负相关,与FPG、TC、LDL-C、Hcy、尿酸、铁蛋白、Fib、CRP、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清TBIL、IBIL是CAS的保护因子,而FPG、Hcy、尿酸、铁蛋白、Fib和CRP则是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MI)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Res)水平的变化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关系.方法: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BMI分为:肥胖组(BMI≥24,A组,23例)与非肥胖组(BMI<24,B组,28例),另选26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空腹血清Res水平;同时检测血脂、血压、身高、体重,计算BMI;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IMT.结果:与C组空腹血清Res水平[(20.92±1.42)μg/L]相比,A组[(24.26±1.98)μg/L]和B组[(22.03±2.15)μg/L]明显升高,分别为P<0.01和P<0.05;A组与B组比较,Re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Res均与收缩压(r=0.554,P<0.05;r=0.411,P<0.05)、TG(r=0.453,P<0.05;r=0.482,P<0.05)正相关,A组Res还与BMI(r=0.390,P<0.05)正相关,C组Res与收缩压(r=0.397,P<0.05)正相关.A组IMT[(1.17±0.48)mm]显著高于B组[(0.94±0.55)mm]和C组[(0.85±0.42)mm],均P<0.05;IMT与Res、年龄正相关.结论:Res与IMT、高血压、肥胖正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正常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心脏事件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治疗组,50例)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对照组,5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利尿剂的降压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辛伐他汀(20mg/d)。另设正常对照组(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对象均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QuicRead法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1年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心脏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患者TNF—α、IL-6,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1)。治疗1年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血压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高血压两组TNF—α,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辛伐他汀组的下降更显著(P均〈0.05)。辛伐他汀组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虽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更好控制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H)及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42例及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H+CAS组)46例为研究对象。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测定血清OPG水平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并观察3组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EH组及EH CAS组血清OP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58(2.72~4.33),4.99(4.20~6.26)vs 2.68(2.07~3.37)(P<0.001)]。EH CAS组血清OPG水平高于EH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G水平(OR=1.614,95 % CI:1.088~2.393)是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高血压合并CAS 患者血清OPG 高于正常人和单纯高血压患者,OPG可能与高血压患者CAS 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SUA)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例及血压正常者38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老年高血压组的SUA、TNF-α、IL-6、Hs-CRP、颈动脉IMT及CA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收缩压(SBP)、SUA、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CAS的发生和发展除了血压增高的影响因素外,体内SUA的增高及相关炎症因子也参与了CAS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