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6例和无斑块组45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24例和多发斑块组42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无斑块组也显著增高(63.6%vs 44.4%,P<0.05);多发斑块组较单一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多发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一斑块组显著增高(76.2%vs 41.7%,P<0.05)。结论持续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颈动脉斑块更易引发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异常昼夜节律组又分为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记录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结果异常昼夜节律组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反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 Hg vs (122.85±14.91)mm Hg(1mm Hg=0.133kPa),(72.38±8.75)mm Hg vs (64.34±9.98)mm Hg,P0.01]。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左侧IMT和左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对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较右侧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形组(n=72例)和杓形组(n=31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杓形组患者颈动脉IMT较杓形组增加[(1.01±0.16)mm vs.(0.91±0.17)mm;P0.05],且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杓形组增加[(3.24±2.18)mg/L vs.(2.33±1.81)mg/L;P0.05],而IMT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54例);(4)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彩色电脑声像仪逐节段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MMSE分别为(26.2±1.2)分、(28.3±1.5)分、(28.2±1.5)分(、28.8±0.6)分,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MMSE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MMSE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对186例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分成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但无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内膜增厚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无颈动脉斑块组和有颈动脉斑块组的最大收缩压、最小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和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舒张压、最小舒张压、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全天平均动脉压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组的异常昼夜节律的检出率和动态血压负荷值等于或超出40%的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有斑块患者的动态血压负荷值增大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7.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 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 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异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者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IMT测定值分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组(A组)[IMT增厚组(A1组)+颈动脉斑块组(A2组)]和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B组),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及的关系。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102例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62例(IMT增厚24例,颈动脉斑块3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动脉硬化高血压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均高于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24h SSD、白昼SSD、DSD高于IMT增厚组(P<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节律及晨峰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55例临床资料,根据血压节律类型和晨峰水平分组;比较不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结果:不同血压节律类型患者性别、BMI、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病程、FBG、UA、TG、LDL-C、HDL-C及用药情况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年龄和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非杓型(P0.05);不同晨峰水平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nSBP和nDBP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非杓型(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血压晨峰水平显著低于杓型、非杓型(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和非杓型患者24hSBP水平显著高于杓型(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和非杓型患者dDBP水平均显著低于杓型(P0.05);③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非杓型(P0.05);血压节律非杓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P0.05);④晨峰水平第1四分位、第4四分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均显著低于第2四分位患者(P0.05);⑤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年龄增加、TG水平升高、合并2型糖尿病及血压节律异常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危险因素(P0.05);而HDL-C水平升高则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压节律异常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危险因素,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晨峰呈U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病人(研究组)和50名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群(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BPV和生化指标检测,然后依据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将研究组分为高BPV组和低BPV组。再分别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和颈动脉彩超检测,分析老年高血压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晨峰收缩压、晨峰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 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BPV组和高BPV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阻力指数(CARI)和颈动脉搏动指数(CAPI)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显著下降,IMT明显增厚,低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也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高BPV组较低BPV组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性,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导致老年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03 ̄2004年来我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共72例(男68例女4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即杓型组(n=37,男35例女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即非杓型组(n=35,男33例女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右侧颈总动脉(RCCA)、颈内动脉(RICA)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D),并计算各自的IMT/D值,测定右侧颈动脉分叉处(RBIF)的IMT,观察并记录双侧颈动脉系统斑块的大小、数量。结果(1)两组年龄(Age)、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全天平均收缩压(24hMSP)、全天平均舒张压(24hMD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的RCCA及RICA的IMT、D、IMT/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颈动脉分叉处IMT,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P<0.001)。(3)两组总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多发性斑块检出率非杓型组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9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53例(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68例(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77例(C组)。三组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记录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结果三组收缩压、舒张压、FPG、TC、HDL-C、LDL-C、Hb 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BG、MAGE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参数将血压正常高值组又分为杓型组103例,非杓型组93例,同时进行crPWV及颈动脉IMT检测。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均值较杓型组升高[(122.00)±9.74)mm Hg vs(11 6.74±8.66)mm Hg,P<0.05]。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各指标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1),非杓型组crPWV较杓型组升高[(9.53±1.14)m/s vs(8.38±0.88)m/s.P<0.05],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升高[(0.93±0.11)mm vs(0.81±0.1 2)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均值等是crPWV的影响因素,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均值、甘油三酯是IMT的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crPWV及IMT密切相关,血压正常高值者已出现血管结构与弹性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与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病程、收缩压、脉压差、TC、LDL-C、HbA1c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比较,病程有显著差异(P<0.05),MBG、SD、MAGE、CV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脑小血管疾病(SVD)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SVD包括腔隙性脑梗死(LI)和脑白质病变(WML)。根据WML级别分为低级别WML组52例和高级别WML组54例。根据LI数目分为非LI组22例,单发LI组22例,多发LI组62例。根据血压类型分为杓型血压组10例,非杓型血压组96例。结果与低级别WML组比较,高级别WML组夜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h舒张压明显升高(P0.05,P0.01)。多发LI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较非LI组和单发LI组明显升高[(135.5±13.5)mm Hg vs(125.6±9.0)mm Hg,(129.1±19.6)mm Hg,(67.0±8.7)mm Hg vs(61.8±5.8)mm Hg,(59.9±7.9)mm Hg,1mm Hg=0.133kPa,P0.05],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非LI组和单发LI组明显减小[(-3.8±6.9)%vs(3.1±6.5)%,(1.7±8.2)%,P0.01]。非杓型血压组多发LI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62.5%vs 20.0%,P=0.024)。结论中国男性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是SVD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选择同期体检人群82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crPWV,并进行分析。结果杓型组及非杓型组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负荷较杓型组升高(P<0.05)。杓型组及非杓型组crPWV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crPWV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升高,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其中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研究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动态血压特征,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收集118 例CKD非透析患者,测量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按其eGFR水平分为CKD1~2期组(n=22例),CKD3期组(n=47例),CKD4~5期组(n=49例)。另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3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测LVH 有关指标。分析CKD患者动态血压特征,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①CKD各组的24 h、日间、夜间的SBP和DBP的平均值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24h、日间和夜间SBP和夜间DBP的平均值越来越高。②与对照组相比,CKD各组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 与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肾功能的下降,24 h SSD、d SSD、n SSD与n DSD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93±3.8)vs(13.98±2.9),(14.37±3.7);(12.7±4.3) vs(14.9±4.1),(15.2±4.6);(10.9±3.7)vs(11.89±4.2),(12.11±4.7);(8.9±4.1) vs (10.44±2.9),(10.76±3.16);P<0.05 ]。各组24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 D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KD患者总体非杓型血压比例为80.5%, CKD各期非杓型血压比例分别为CKD1~2期68.2%,CKD3期78.7%,CKD4~5期8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④与非左心室肥厚组(non-LVH 组)相比:左心室肥厚组( LVH 组)24 h、白昼、夜间SBP 与DBP 平均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升高(65.4% vs 8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 组24 h SSD、d SSD与n SSD明显高于无LV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肾功能减退,CKD 患者血压均值升高;昼夜节律改变,以非杓型血压为主;血压变异性增大。CKD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血压变异性尤其收缩压变异性增大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