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记忆力衰退、黏液性水肿、思维迟钝、行动缓慢、心率慢等症状。甲减症在中医研究中属“虚劳”、“虚损”范畴。该症的基本病机多因肾阳虚或脾阳虚、心阳虚所致。病位多出于肾、脾、心、肝四脏。甲减中医辨证多见于阴阳两虚证、心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痰湿瘀结证,临床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五更泻辨治辑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更泻”以发病时间 (黎明时 )为特点命名 ,较早出现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 ,虽节省饮食忌口 ,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 ,近五更其泻复作。”至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为肾虚 ,故又称之为“肾泻”。赵献可《医贯》亦说 :“今肾既虚 ,则命门之火熄矣…… ,故令人多水泻不止 ,其泻每在五更将明时 ,必洞泻二三次。”后人沿袭于此 ,至今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仍认为五更泻系脾肾阳虚所致 ,治疗多用四神丸、椒附丸、五味子散、真人养脏汤等 ,或效或不效。其实五更泻病机复杂 ,并非皆属脾肾阳虚 ,临床治疗当明辨症因 ,不可…  相似文献   

3.
五更泻病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更泻,又名晨泻,即每至黎明之前作泻。古今医学多责之于肾阳虚,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亦认为五更泻系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而致。余初涉临床,每遇此证必用四神丸、理中汤之类,时效时不效。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发现五更泻的病机非独肾阳虚衰  相似文献   

4.
对重症肾炎在辨证上可从祖国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等进行认识。其病机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为病也。治疗上比较复杂,要注意虚实标本或扶正治本;或祛邪治标;或标本同治。扶正也要辨识何脏为主,何脏为如。祛邪也必晓其要外,先后慢急。类目之多,实肿易消,虚肿难治。头面四肢易消,腹水肿大难治。触冒禁忌,更致祸端,不可不慎。扶正方面,或健脾益气;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或益气养阴;或益气固脱。祛邪方面,或祛水除湿;或通腑泻浊;或化浊降逆;或清热利湿;或活血祛瘀;或散热发表;或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固元养脏汤治疗脾肾阳虚证肠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脾肾阳虚证肠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固元养脏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元养脏汤治疗脾肾阳虚证肠癖患者临床效果较佳,能够提高治疗有效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证治管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多为“泄泻”、“痢疾”,与“痈疡”有相似之处,病位在广肠,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湿热血瘀为发病之标,病久寒热多夹杂,肝脾肾常同时兼病,常分肠腑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寒热错杂4证。临证时需注意发作期清化湿热不可过于苦寒,缓解期扶正固本亦当兼顾清化活血,并可配合生肌敛疡的治疗方法,久泻不止,可以使用收敛药物。根据发病特点,对病变在左半结肠的发作期患者还可采用中药灌肠方法。在病情缓解后,需服药1年以上,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 征的小儿常见疾病。发病机理总在脾病湿盛。常分为暴泻和 久泻。暴泻多属实,有伤食泻、风寒泻、湿浊泻、湿热泻之 分;久泻多属虚,有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之别。腹泻治则,  相似文献   

8.
“五更泄”作为一个病名最早见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因为每于天未亮以前,必腹泻一次或多次,其余的时间不泻,故名五更泄。五更泄的形成,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从五脏入手,详细地论述病机,并结合五更泄八种证因提出了治疗此病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炎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结于“水肿”,同时也散见于“虚劳”、“腰痛”等证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病本在肾。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而致本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  相似文献   

10.
陆语彤  陆启滨 《中医学报》2020,35(6):1230-1233
若肾虚及脾,或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胞宫虚寒加重,则胎失温煦,胎元不固,以致胎漏、胎动不安。肾阳虚影响及脾,脾阳虚又影响及肾,脾肾不可分割,且在脾肾阳虚中,又以肾虚为甚。故脾肾两虚、胎元不固是先兆流产的基本病机。以温肾健脾、养血安胎为治疗大法,温肾健脾,以补肾为重,与养血结合。颐养调护,药食同疗。自拟安胎颗粒为主方治疗,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11.
慢性腹泻以大便稀薄,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为主证。一般责之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列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务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兹将常见证治,略陈一隅之见。一、脾虚多兼湿滞补益宜佐消导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腹泻多缘脾胃运化失健,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泻致虚,因虚而泻,互为因果,是以缠绵难愈,故慢性腹泻以脾虚之证最为常见,尤以中焦虚寒者居多,理中汤、  相似文献   

12.
膀胱咳,可从病在本脏和病在他脏两点出发思考,病在膀胱,多因膀胱气化失司,以五苓散加减;病在他脏,常分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肾虚证、肺肾阳虚证以及肺肾阴虚证,分别选用补中益气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玉屏风散合缩泉丸以及金水六君煎等治疗。并附病案两则作为例证,希冀为中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泻泄一证,四时皆发,唯以夏秋多见。脾肾阳虚泻,属泻泄的一个临床证型。临床其有病程长,延绵不愈,大便溏稀,完谷不化、反复发作的特点,病情轻重,可因人而异。影响健康,影响工作和  相似文献   

14.
肾炎症状复杂,涉及中医病证较多,如“水肿”“血尿”“虚劳”“淋病”等。但从水肿这一主要临床表现来看,肾炎与水肿之关系极为密切,故临床多从水肿论治。而水肿的病机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使水液停聚于体内而出现面目四肢或全身浮肿。三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肺主一身之气,在辨证施治过程中,根据个人体会,将肾炎之水肿分别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则较符合临床实际。从肺论治急性肾炎水肿多由肺气失宣、肺经热毒、肺气壅塞、水邪犯肺、肺阴虚和肺气虚等因引起,可分别以宣、清、降、泻、补五法  相似文献   

15.
带证论治     
带下一证,以任、带、督三脉相关,始多肝脾为病,继之肾脏亏损,往往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久之诸经八脉亦受其累;其病因,多责之虚、寒、湿、热相因为患,而总以“湿”之进退为机转;其证,有轻重、缓急、虚实之不同。余多年临证治带,擅用升陷固带、健脾化湿、益气养血、泻肝解毒、峻补肾督诸法,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根据血液病出血病证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归纳分析出血病证的病机为肝火伤络为标。脾肾亏损为本。是标本互见之证。病机以实为主。采用泻肝火凉血分伏热为治本。止血为治标;以本虚为主,当脾肾同治。调气血、水火、阴阳及肝脾肾三脏。临床用药主张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由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或内伤乳食,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下趋力弱而致,可分有感冒伤食泻、肾虚泻、惊泻、热泻、寒泻、脾肾阳虚泻、湿热伤阴泻和脾虚泻。根据辨证分型,采用清、消、补、泻和循径取穴等推拿疗法治疗,常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门诊患儿160例,男90例,女70例;其中2个月~1岁101例,1~3岁37例,3—7岁22例,年龄2个月~7岁。观察证型有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湿热泻。其中伤食泻34例,风寒泻36例,脾虚泻18例,脾肾阳虚泻10例,湿热泻6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论证中医之脾与肾何者为“至阴”之脏。[方法]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对脾与肾的生理特性、生理位置、脏腑阴阳、五行属性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脾为水液运化之枢纽,水谷运化之使,与至阴之水关系密切;居五脏正中,极阴寒之处;因自身的至阴之性,对应阳明燥腑;五行属土,具有稳定敦厚的特性;临床亦多见“寒湿困脾”“脾阳虚”等证,少见脾阴虚证。而肾主水液之所出,泻多而藏少,肾主水强调肾阳的温煦气化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结论]《内经》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是言脾具有“极阴之性”,肾当为少阴之脏,内蕴“少火”,阴中有阳,因此肾之阴不及脾之阴,脾乃“至阴之脏”。  相似文献   

20.
小儿遗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或病后体弱,致使脾肾阳虚,下元不固,膀胱约束失职所致。治则当以温肾健脾固涩为主。作者用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脾肾两虚为主的遗尿症3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